一种电容器素子扶正组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2741发布日期:2022-10-12 03:2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容器素子扶正组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容器制造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容器素子扶正组立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是电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电容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发出热量,内压增大,导致电容器爆破,电容器的使用寿命短。传统的电容器在组立封装时在常态常压下进行组立。另一种情况为,在负压封装时由于设备的气密性不够,使得组立封装后得到的电容器内部也为常压状态。传统的组立封装设备通常为在常气压下裸露的环境中进行组立封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无法避免空气中的水汽以及尘埃进入素子芯内,同时组立后无法得到内部负压的电容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容器素子扶正组立装置,通过组立模设置弹片密封及弹性件,使得模腔形成密封负压状态, 模腔张开与闭合对素子进行一体化负压组立得到负压电容器,实现负压无尘组立封装,达到提高产品性能,降低陈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的作用。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电容器素子扶正组立装置,包括:组立模、束模、输送组件、第一组立杆、第二组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立模,用于将素子和外壳负压组立封装结合,以得到封装体;所述的束模用于固定外壳,可贴合于组立模底部;所述的第一组立杆用于将素子移送组立模内;所述的第二组立杆用于将素子与外壳挤压结合一体;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合并构成组立模;所述的组立模轴心方向设置有中通的模腔,模腔一端设置有扩口,所述的组立模一端部设置有锥形槽;所述的锥形槽与模腔贯通;所述的组立模两侧设置有第一抽气管与第二抽气管;且分别与所述的与模腔连通;所述的组立模一端设置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接触的支点处设置有齿轮结构;所述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的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合拢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部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的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以轮结构为支点实现模腔的张开与闭合。
6.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架包括设置在机柜上端面两侧的支柱,所述的支柱远离机柜上端面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横板。
7.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弧形槽、第一锥形槽、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与抽气管连通;所述的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弧形槽、第二锥形槽、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与抽气管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组件中的第一凹槽内部的第一弹片具备弹力,使得第一弹片远离第一凹槽并挤压于第二组件的接触面,所述的第二组件中的第二凹槽内部的第二弹片具备弹力,使得第二弹片远离第二凹槽并挤压于第一组件的接触面。
9.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合并构成组立模时,第一弹片、第二弹片相互挤压于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合并的相对的表面,使得组立模中的模腔密封。
10.进一步的,所述的组立模1可远离或靠近束模,束模可张开与闭合,束模闭合时用于固定外壳,束模张开时松开外壳。
11.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组立杆设置在组立模上方,第一组立杆伸入组立模将素子移送组立模内。
12.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组立杆设置于组立模上方,第二组立杆伸入组立模将素子挤压进入外壳内部。
13.进一步的,所述的组立模一侧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传动组件一侧,束腰组件固定在传动组件一侧,传动组件往复转动,将组立模移动分别切换于第一组立杆与第二组立杆下方,束腰组件做靠近与远离束模的移动。
14.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组件的第一臂部一侧端部设置有滑轮,滑轮一侧设置有开夹块,组立模移动时,开夹块的斜面挤压滑轮,使得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相互远离,组立模张开。
15.本实用新型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容器素子扶正组立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是对素子进自动行负压组立,解决传统设备常压裸露组立无法得到内部负压的电容器,以及素子易受环境影响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组立模设置弹片密封及弹性件,使得模腔形成密封负压状态,模腔张开与闭合对素子进行一体化负压组立得到负压电容器,实现负压无尘组立封装,达到提高产品性能,降低陈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的作用。
18.2.在封闭的负压模腔内实施对素子的组立封装,避免了素子裸露在环境中易受到污染的问题,使得组立封装后的电容器无尘,更清洁,达到提高产品性能的作用。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立模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顶视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组件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组件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立模组立封装素子的截面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立模中组立截面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立模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组立杆将素子送入组立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组立杆将素子挤压组立封装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1、组立模;2、束模;3、输送组件;4、传动组件;5、束腰组件;6、送素子组件;7、第一组立杆;8、第二组立杆;9、开夹块; 10、素子;11、外壳;101、第一组件;102、第二组件;103、模腔;104、锥形槽;105、固定件;106、弹性件;1011、第一臂部;1012、第一抽气管; 1013、齿轮结构;1014、第一锥形槽;1015、第一凹槽;1016、第一弹片; 1017、第一齿
轮部;1018、第一通孔;1019、扩口;1021、第二臂部;1022、第二抽气管;1023、第二弧形槽;2024、第二锥形槽;1025、第二凹槽;1026、第二弹片;1027、第二齿轮部;10111、滑轮;1010、第一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皆为“至少包含”的意思。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或一体成型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素子扶正组立装置,包括:组立模1、束模2、输送组件3、第一组立杆7、第二组立杆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立模1,用于将素子10和外壳11负压组立封装结合,以得到封装体;所述的束模2用于固定外壳11,可贴合于组立模1底部;所述的第一组立杆7用于将素子10移送组立模1内;所述的第二组立杆8用于将素子 10与外壳11挤压结合一体;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并构成组立模1;所述的组立模1轴心方向设置有中通的模腔103,模腔103一端设置有扩口 1019,所述的组立模1一端部设置有锥形槽104;所述的锥形槽104与模腔 103贯通;所述的组立模1两侧设置有第一抽气管1012与第二抽气管1022;且分别与所述的与模腔103连通;所述的组立模1一端设置有第一臂部1011 和第二臂部1021;所述的第一臂部1011与第二臂部1021接触的支点处设置有齿轮结构1013;所述的第一臂部1011与第二臂部102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106,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拢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 1015和第二凹槽1025;所述的第一凹槽1015和第二凹槽1025内部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一弹片1016和第二弹片1026;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 以齿轮结构1013为支点实现模腔103的张开与闭合。
34.结合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整个加工工序过程,完成对素子10的组立负压封装,将素子10组立到外壳11内腔中,其中的组立模1,用于将素子10和外壳11负压组立封装结合,以得到封装体;所述的束模2用于固定外壳11,可贴合于组立模1底部;第一组立杆7,用于将素子10移送组立模1内;第二组立杆8,用于将素子10与外壳11挤压结合一体。通过整个
装置的配和加工,最终将素子10组立封装到外壳11内腔中,再经过束腰组件5对组立封装完毕的结合体进行束腰加工处理,使得外壳11进一步密封素子10,保证素子10处于负压密封状态,提高稳定性能,另一方面防止素子10中的电解液挥发,提高了使用寿命。
35.如图2-5所示,组立模1,用于将素子10和外壳11负压组立封装结合,以得到封装体。组立模1由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并后构成,其中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为对称结构,当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 合拢贴合后便可形成模腔103。所述的组立模1轴心方向设置有中通的模腔 103,模腔103一端设置有扩口1019,所述的组立模1一端部设置有锥形槽 104;所述的锥形槽104与模腔103贯通;所述的组立模1两侧设置有第一抽气管1012与第二抽气管1022;且分别与所述的与模腔103连通;所述的组立模1一端设置有第一臂部1011和第二臂部1021;所述的第一臂部1011与第二臂部1021接触的支点处设置有齿轮结构1013;所述的第一臂部1011与第二臂部102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06,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拢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1015和第二凹槽1025;所述的第一凹槽1015 和第二凹槽1025内部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一弹片1016和第二弹片1026;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以轮结构1013为支点实现模腔103的张开与闭合。
36.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并构成组立模1;所述的组立模1轴心方向设置有中通的模腔103,模腔103一端设置有扩口1019。具体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具有相同的对称结构,当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 相对的面合拢贴合后,由于第一组件101中设置有第一弧形槽1010,第二组件 102中设置有第二弧形槽1023,当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靠拢贴合后, 第一弧形槽1010与第二弧形槽1023也贴合,使得组立模1轴心方向形成中通的模腔103。
37.所述的组立模1一端部设置有锥形槽104;所述的锥形槽104与模腔103 贯通。具体的,第一组件101包括第一弧形槽1010、第一锥形槽1014、第一组件101中的第一弧形槽1010的一侧与第一锥形槽1014连接。第二组件102 包括第二弧形槽1023、第二锥形槽1024,当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靠拢贴合后,第一弧形槽1010和第二弧形槽1023组成锥形槽104,第一弧形槽 1010和第二弧形槽1023组成模腔103。
38.所述的组立模1两侧设置有第一抽气管1012与第二抽气管1022;且分别与所述的与模腔103连通。具体的,组立模1中的第一组件101外侧设置第一抽气管1012,第一抽气管1012与第一弧形槽1010中的第一通孔1018连接贯通。第二组件102外侧设置第二抽气管1022,第二抽气管1022与第二弧形槽1023连接贯通。第一抽气管1012和第二抽气管1022用与将模腔103内的气体,使得模腔103内变为负压状态。
39.所述的组立模1一端设置有第一臂部1011和第二臂部1021;所述的第一臂部1011与第二臂部1021接触的支点处设置有齿轮结构1013。具体的,第一臂部1011和第二臂部1021分别与组立模1连接,通过第一臂部1011和第二臂部1021将组立模1活动固定在固定件105中。第一臂部1011中设置有第一齿轮部1017,第二臂部1021中设置有第二齿轮部1027。第一臂部1011 与第二臂部1021接触的支点处设置有齿轮结构1013第一齿轮部1017与第二齿轮部1027齿合形成齿轮结构1013。第一臂部1011与第二臂部1021以齿轮结构1013为旋转支点,实现对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的一端的张开与合拢动作。
40.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拢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1015和第二凹槽1025;所述的第一凹槽1015和第二凹槽1025内部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一弹片1016和第
二弹片1026;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 以齿轮结构1013为支点实现模腔103的张开与闭合。具体的,第一组件101 与第二组件102合拢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1015和第二凹槽1025,第一凹槽1015和第二凹槽1025可以是正面相对,也可错开相对。所述的第一凹槽1015和第二凹槽1025内部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一弹片1016和第二弹片 1026;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并构成组立模1时,第一弹片 1016、第二弹片1026相互挤压于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并的相对的表面,使得组立模1中的模腔103密封。所述的第一组件101中的第一凹槽 1015内部的第一弹片1016具备弹力,使得第一弹片1016远离第一凹槽1015 并挤压于第二组件102的接触面,所述的第二组件102中的第二凹槽1025内部的第二弹片1026具备弹力,使得第二弹片1026远离第二凹槽1025并挤压于第一组件101的接触面。当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合并构成组立模1 后,所形成的模腔103中,由第一弹片1016于第二弹片1026弹性挤压,使得合拢贴合的模腔103侧壁的接缝挤压接触,起到密封模腔103侧壁接缝的作用,在负压组立封装时,模腔103不密封不漏气。
41.束模2用于固定外壳11,可贴合于组立模1底部。具体的,所述的组立模1可远离或靠近束模2,束模2可张开与闭合,束模2闭合时用于固定外壳 11,束模2张开时松开外壳11。束模2与组立模1相匹配,在第二组立杆8 向组立模1的模腔103下压的前,组立模1下端的扩口1019靠近贴合束模2, 使得束模2与组立模1贴合为一体。
42.所述的组立模1一侧通过固定件105固定在传动组件4一侧,束腰组件5 固定在传动组件4一侧,传动组件4往复转动,将组立模1移动分别切换与第一组立杆7于第二组立杆8下方,束腰组件5做靠近与远离束模2的移动。
43.第一组立杆7,用于将素子10移送组立模1内,所述的第一组立杆7设置在组立模1上方,第一组立杆7伸入组立模1将素子10移送组立模1内。当组立模1内装入素子10后,由于素子10的封口体得外径大于模腔103的内径,素子10的封口体将素子10卡接在锥形槽104与模腔103衔接的部位。同时,输送组件3将外壳11沿着模腔103一端的扩口1019送入模腔103内, 由于外壳11的开口处的外直径大于模腔103内,当外壳11插入模腔103内后,外壳11的开口处可与模腔103内壁挤压接触,处于密封状态,另一方,素子10的封口体的外径大于,模腔103的内径,使得此时的外壳11内腔与模腔103形成密封的空间。接着在传动组件4的带动下将组立模1以及素子 10、外壳11一同移动至第二组立杆8下方。所述的第二组立杆8设置于组立模1上方,第二组立杆8伸入组立模1将素子10挤压进入外壳11内部。当第二组立杆8下压伸入模腔103时,素子10被压进模腔103内,由第一弹片 1016于第二弹片1026弹性挤压,以及第一臂部1011和第二臂部1021之间的弹性件106的压迫,使得合拢贴合的模腔103侧壁的接缝挤压接触,起到密封模腔103侧壁接缝的作用,在负压组立封装时,模腔103不密封不漏气,此时,模腔103内部为封闭的状态。由于所述的第一组件101包括第一弧形槽 1010、第一锥形槽1014、第一通孔1018,所述的第一通孔1018与抽气管1012 连通;所述的第二组件102包括第二弧形槽1023、第二锥形槽1024、第二通孔1028,所述的第一通孔1018与抽气管1012连通。接着通过第一抽气管1012 与第二抽气管1022对模腔103进行性抽气,使得模腔103内处于负压状态,此时,第二组立杆8下压,将素子10挤压进入外壳11内部。所述的第一组件101的第一臂部1011一侧端部设置有滑轮10111,滑轮10111一侧设置有开夹块9,组立模1移动时,开夹块9的斜面挤压滑轮10111,使得第一组件 101与第二组件102相互远离,组立模1张开。完成组立负压封装工序,束模 2与组立模1分开,束模2复位,接着传动
组件4转动,使得束腰组件5做靠近束模2并对外壳11进行束腰处理,通过束腰处理,使得素子10更紧密封装与外壳11内部,得到内部负压性能稳定的电容器。
44.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