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79448发布日期:2022-08-03 00:15阅读:93来源:国知局
电池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夹持刀片电池的电池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刀片电池,顾名思义,形状为扁平状的刀片结构,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首次搭载于比亚迪“汉”车型上;在生产刀片电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夹具将刀片电池竖直固定、并进行注液,注液时会对电池进行正负压循环
‑‑
往注液杯内部施加压力,将注液杯内部的电解液压入到电池内部(注液杯与电池内部连通,往注液杯内部施加压力,即往电池内部施加压力);然而,刀片电池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太高,采用常规的四面间隙定位夹具固定刀片电池,在对电池加正压时,会导致电池鼓包,继而会影响电池从夹具上拆装的流畅性,造成电池与夹具的侧板摩擦、而影响电池外观;此外,常规的四面间隙定位夹具的定位间隙一般在
±
0.5mm之间,由于刀片电池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太高,机械手放电池进夹具时,也容易使电池与夹具相互碰撞,而损伤电池外壳,外壳受损严重的电池品质会大打折扣,一般做报废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夹持装置,可以夹持刀片电池、进行注液,且可避免电池鼓包、外壳刮花等意外的发生,保证电池注液工作可以正常进行,且可保证电池的注液质量。
4.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夹持装置,其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夹持板;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二夹持板与所述第一夹持板相平行,且所述第二夹持板与所述第一夹持板交错排布;第一连接组件,其依次与各个所述第一夹持板固定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其动力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其依次与各个所述第二夹持板固定连接;以及第二驱动机构,其动力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
5.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板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二夹持板等间距排列。
6.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一个所述第一夹持板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夹持板之间限定有用于夹持电池的夹持腔,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或所述第二夹持板朝向所述夹持腔的一侧设有夹持垫片。
7.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形状相同。
8.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前后两侧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一夹持板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
9.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夹持底框,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设于所述夹持底框的内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夹持底框的左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伸进所述夹持底
框的内部、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上均设有第一滑块,所述夹持底框的前后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匹配的第一滑轨。
10.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边框和两个第一边杆;两个所述第一边杆并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所述第三边框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所述第二夹持板的上下两端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杆和所述第三边框;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夹持底框的右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伸进于所述夹持底框的内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11.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三边框的底部设有第二滑块,所述夹持底框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相匹配的第二滑轨。
12.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夹持底框的底部设有用于承装电解液的集液槽。
13.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气缸。
1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池夹持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5.若干第一夹持板和若干第二夹持板均呈并排设置,第二夹持板与第一夹持板相平行,且第二夹持板和第一夹持板交错排布,一个第一夹持板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夹持板作为一组夹持板,相互配合,以能够夹持刀片电池;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接组件移动,带动第一夹持板移动,同样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连接组件移动,以带动第二夹持板移动,以此实现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互靠近或者彼此远离,当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互靠近时,可以夹持刀片电池,以方便对刀片电池进行注液,当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彼此远离时,可以解除对刀片电池的固定,方便将刀片电池取出,不会对刀片电池的外壳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另外,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池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18.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池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19.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位置关系图一;
20.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位置关系图二;
21.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位置关系图;
22.图6是本技术的夹持底框的分解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第一夹持板;2、第二夹持板;3、第一连接组件;31、第一连接板;32、第一边框;33、第二边框;34、第一滑块;4、第一驱动机构;5、第二连接组件;51、第二连接板;52、第三边框;53、第一边杆;54、第二滑块;55、第二边杆;6、第二驱动机构;7、夹持腔;8、电池;9、夹持垫片;10、夹持底框;101、第一滑轨;102、第二滑轨;11、集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图6中所示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池夹持装置,其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夹持板1;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二夹持板2,第二夹持板2与第一夹持板1相平行,且第二夹持板2与第一夹持板1交错排布;第一连接组件3,其依次与各个第一夹持板1固定连接;第一驱动机构4,其动力输出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组件3;第二连接组件5,其依次与各个第二夹持板2固定连接;以及第二驱动机构6,其动力输出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组件5。
2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若干第一夹持板1和若干第二夹持板2均呈并排设置,第二夹持板2与第一夹持板1相平行,且第二夹持板2和第一夹持板1交错排布,一个第一夹持板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夹持板2作为一组夹持板,相互配合,以能够夹持刀片电池8;第一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接组件3移动,带动第一夹持板1移动,同样地,第二驱动机构6驱动第二连接组件5移动,以带动第二夹持板2移动,以此实现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相互靠近或者彼此远离,当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相互靠近时,可以夹持刀片电池8,以方便对刀片电池8进行注液,当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彼此远离时,可以解除对刀片电池8的固定,方便将刀片电池8取出,不会对刀片电池8的外壳造成损伤;本技术的电池夹持装置应用于电池8注液时夹持固定电池8,在对电池8加正压时,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能够很好地贴合电池8的侧面,可以避免在加正压时,电池8鼓包,且在夹持装置上拆装电池8时,可以改变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之间的间距,如可以增大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之间的间距,避免电池8与第一夹持板1或者第二夹持板2摩擦,不会影响电池8从夹持装置上拆装的流畅性,此外,在机械手放电池8进夹持装置时,不会造成电池8与夹持装置碰撞。
28.本技术设置了一排的第一夹持板1和一排的第二夹持板2,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交错排布,且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在数量上相对应,一个第一夹持板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夹持板2作为一组夹持板,相互配合、夹持电池8,另一个第一夹持板1也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夹持板2作为一组夹持板,相互配合、夹持电池8,因此,本技术的第一夹持板1都和与之对应的第二夹持板2相互配合、共同夹持电池8,可以夹持多个电池8,以方便同时进行多个电池8的注液,加快电池8注液工作的进程。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和/或第二驱动机构6包括气缸,采用气缸作为第一驱动机构4或者第二驱动机构6,可以实现驱动第一连接组件3移动,以实现带动第一夹持板1移动,或者实现驱动第二连接组件5移动,以实现带动第二夹持板2移动;且气缸不会受电解液的腐蚀,不会发生驱动不及时、无法驱动等意外,可以长期驱动第一连接组件3或者第二连接组件5移动,保证本电池夹持装置可以长期投入电池8的注液工作中;优选地,本技术的第一驱动机构4和第二驱动机构6均采用气缸,以方便控制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的移动行程,方便控制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对电池8的夹持力,以保证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对电池8侧壁的夹持力等大、反向。
30.在注液时,电池8的内腔与注液杯相连通,电池8内腔的压强即为注液杯内腔的压
强,注液杯的加压装置往注液杯内部加正压,注液杯内部压强增大,以将注液杯内的电解液压入电池8的内部,同样地,电池8内部的压强亦会增大,此时,为了不使电池8膨胀、鼓包,需要保证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对电池8侧壁的夹持力可以与电池8膨胀力相平衡,因此,本技术将第一驱动机构4和第二驱动机构6与注液杯的加压装置电连接,注液杯的加压装置施加给注液杯的压力,可以反馈给第一驱动机构4和第二驱动机构6,相应地,第一驱动机构4便会控制第一夹持板1施加给电池8的夹持力,第二驱动机构6便会控制第二夹持板2施加给电池8的夹持力,以使得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对电池8侧壁的夹持力可以与电池8膨胀力平衡,以避免电池8鼓包。
31.注液杯的加压装置往注液杯内腔施加压力、与第一驱动机构4控制第一夹持板1施加给电池8的夹持力和第二驱动机构6控制第二夹持板2施加给电池8的夹持力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注液杯的加压装置施加给注液杯的压强,即为电池8的膨胀压强,即为电池8侧壁的形变的压强,且根据压力压强公式p=f/s,p为压强,f为压力,s为电池8的侧壁与第一夹持板1或者与第二夹持板2的接触面积,根据电池8的侧壁与第一夹持板1的接触面积,即可计算出第一夹持板1施加给电池8的夹持力f1,根据电池8的侧壁与第二夹持板2的接触面积,即可计算出第二夹持板2施加给电池8的夹持力f2。
3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板1等间距排列,第二夹持板2等间距排列,这样,方便控制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的移动行程,以使得每一组夹持板均能够夹持固定电池8;具体地,相邻的两个第一夹持板1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夹持板2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可以控制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移动相等的行程,以使得一组夹持板均能够夹持固定电池8,且方便控制每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对电池8侧壁的夹持力,可以控制每一组中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对电池8侧壁的夹持力相等。
33.进一步地,一个第一夹持板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夹持板2之间限定有用于夹持电池8的夹持腔7,第一夹持板1和/或第二夹持板2朝向夹持腔7的一侧设有夹持垫片9,一个第一夹持板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夹持板2作为一组夹持板,一组夹持板之间限定有夹持腔7,电池8便会被夹持固定在夹持腔7里面;第一夹持板1和/或第二夹持板2朝向夹持腔7的一侧设有夹持垫片9,以防止第一夹持板1和/或第二夹持板2对电池8侧壁的夹持力过大,挤压电池8侧壁而使其发生形变,最终造成电池8报废;在本技术中,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均采用金属材质,金属材质的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具有极强的刚度,才能够满足夹持电池8的需求,而夹持垫片9一般为非金属材质,这样可以避免被电解液腐蚀;一般地,夹持垫片9可以为塑料、硬胶等。
34.在本技术中,优选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的形状相同,且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均呈扁平板状结构,这样有利于生产制造,节省时间成本。
35.在本技术中,第一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前后两侧的第一边框32和第二边框33;第一夹持板1前后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边框32和第二边框33;第一驱动机构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第一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接板31移动,并带动第一边框32、第二边框33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夹持板1移动,以抵接并夹持电池8,第一夹持板1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边框32和第二边框33,具体为:第一夹持板1的前侧的上下两端连接第一边框32,第一夹持板1的后侧的上下两端连接第二边框33,这样,一排的第一夹持板1与第一边框32、第二边框33之间组成稳定地框架结构,在夹持固定电池8时,不
会由于受力而造成第一夹持板1的移动或者第一夹持板1与第一边框32、第二边框33之间的连接断开;在本技术中,第一夹持板1和第一边框32以及和第二边框33之间先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再通过焊接的方式加强连接;此外,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夹持板1相平行,第一驱动机构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的中部,这样,方便驱动第一连接板31带动第一夹持板1移动。
36.本技术还包括夹持底框10,第一连接组件3设于夹持底框10的内部,第一驱动机构4设于夹持底框10的左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伸进夹持底框10的内部、而与第一连接板31连接;第一边框32和第二边框33上均设有第一滑块34,夹持底框10的前后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滑块34相匹配的第一滑轨101,具体地,在第一边框32的上下两端均设有两个第一滑块34,在第二边框33的上下两端亦设有两个第一滑块34,夹持底框10的前后侧壁上均设有两条第一滑轨101,第一滑块34滑动连接于第一滑轨101上,第一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接板31移动,带动第一边框32、第二边框33移动,从而,第一边框32、第二边框33通过第一滑块34相对于夹持底框10移动,以此实现带动第一夹持板1相对于夹持底框10移动,以能够抵接并夹持电池8;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第一滑块34在第一滑轨101上移动,限制了第一边框32和第二边框33的移动方向,即限制了第一夹持板1的移动方向,使第一夹持板1可以按照第一滑轨101上所规定的方向移动,而夹持固定电池8;在本技术中,第一连接板31、第一边框32和第二边框33均采用金属材质,以保证其刚度,可以支撑第一夹持板1夹持电池8。
37.在本技术中,第二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连接板51、第三边框52和两个第一边杆53;两个第一边杆53并排设于第二连接板51的上端,第三边框52设于第二连接板51的下端,第二夹持板2的上下两端对应连接于第一边杆53和第三边框52;第二驱动机构6设于夹持底框10的右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伸进于夹持底框10的内部、与第二连接板51连接,第二驱动机构6驱动第二连接板51移动,带动第三边框52和第一边杆53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夹持板2移动;第二夹持板2的上下两端对应连接于第一边杆53和第三边框52,具体为:第二夹持板2的上端穿过两个第一边杆53的中间,且与两个第一边杆53连接,第二夹持板2的下端与第三边框52连接,这样,一排的第二夹持板2与第一边杆53以及与第三边框52组成稳定地框架结构,可以保证第二夹持板2能够稳稳地抵接夹持电池8;在本技术中,第一边杆53和第二夹持板2先卡接,第三边框52和第二夹持板2亦是先卡接,之后再通过焊接,将第一边杆53和第二夹持板2完全固定,将第三边框52与第二夹持板2完全固定;在本技术中,第一夹持板1和第二夹持板2是交错排布的,因此,第二夹持板2的下端要低于第一夹持板1的下端,这样,第三边框52位于第一夹持板1下端的下方,第一夹持板1被第三边框52所包围,而第一夹持板1的上端与第二夹持板2的上端一样,均是穿过两个第一边杆53的中间镂空的区域;在本技术中,第一边杆53和第三边框52均采用金属材质,以保证其刚度,可以满足夹持电池8的需求。
38.本技术还包括两个第二边杆55,两个第二边杆55并排连接于第二连接板51的中部,第二夹持板2穿过这两个第二边杆55中间的镂空区域,并与这两个第二边杆55固定连接,以加强第二夹持板2与第二连接板51之间的连接强度;与之对应地,第一边框32和第二边框33均呈中部镂空的边框结构,第二边杆55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51固定连接,另一端伸进第一边框32或第二边框33的镂空的中部区域,并与第二夹持板2连接。
39.此外,第二连接板51与第二夹持板2相平行,第二驱动机构6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于第二连接板51的中部,这样,方便驱动第二连接板51带动第二夹持板2移动。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边框52的底部设有第二滑块54,夹持底框10的底部设有与第二滑块54相匹配的第二滑轨102,第二驱动机构6驱动第二连接板51移动,带动第三边框52移动,以使得第三边框52可以通过第二滑块54、且相对于夹持底框10移动,以实现带动第二夹持板2相对于夹持底框10移动;第二滑轨102可以限制第二滑块54的滑动方向,即限制了第三边框52的移动方向,限制了第二夹持板2的移动方向,以使得第二夹持板2能够按照第二滑轨102所规定的方向移动,并夹持电池8。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底框10的底部设有用于承装电解液的集液槽11,第三边框52亦是呈中部镂空的边框结构,在对电池8内部注入电解液时,有时会使电解液从注液杯的注液口流出,滴落在电池8的外壁上,并沿着电池8的外壁顺延而下,从第三边框52中部镂空的区域流进集液槽11内,即集液槽11可以收集在注液时流出来的电解液。
42.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43.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44.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