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39287发布日期:2022-08-16 20:15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开关主体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


背景技术:

2.目前双断点式转换开关电器的每极有两个出线端本体并且相距一定的距离,需要开关电器制造厂用铜质零件连接在一起,或者由成套设备制造厂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才能在实际中使用。
3.可是,无论以何种方式连接,两个出线端本体相距越远,所用的连接材料越多,导致使用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能够解决现有的双断点式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所需的连接材料过多,导致使用成本上升的问题。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包括: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连接并且可使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同向转动的转动件;
6.所述开关主体还包括:
7.平行并且倾斜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座延伸面一侧的第一触头杆;
8.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座的上方的第一进线端;
9.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座的下方并且延伸至所述第二触头座下方的出线端;
10.平行并且倾斜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触头座延伸面一侧的第二触头杆;
11.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触头座的上方的第二进线端;
12.其中,以所述第一进线端和出线端所在的竖线为轴,所述第一触头杆与第二触头杆呈轴对称设置;
13.通过所述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直至使所述第一触头杆的一端与第一进线端连接,以及使所述第一触头杆的另一端与出线端连接,此时,所述第二触头杆与所述第二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不接触;
14.通过所述转动件反向转动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直至使所述第二触头杆的一端与第二进线端连接,以及使所述第二触头杆的另一端与出线端连接,此时,所述第一触头杆与所述第一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不接触。
15.可选地,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为同心设置的圆盘,所述转动件被构成为两根延伸的圆杆,所述圆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圆盘的圆面的设置方向;
16.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的圆面上均设置有供所述转动件穿过的圆柱销。
17.可选地,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的设置数量均为两个;
18.所述第一触头杆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触头座之间并且与两个所述第一触头座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触头杆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触头座之间并且与两个所述第二触
头座的轴心处固定连接;
19.以及,两个所述第一触头座之间还连接有两个扭簧和卡座,所述第一触头杆的每一侧均与一个所述扭簧和一个所述卡座相互卡接;两个所述第二触头座之间还连接有两个扭簧和两个卡座,所述第二触头杆的每一侧均与一个所述扭簧和一个所述卡座相互卡接;
20.其中,所述扭簧与所述圆柱销配合使用。
21.可选地,所述第一触头杆两端连接有第一触头座触点,所述第一进线端在靠近所述第一触头杆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进线端触点;所述第一进线端的上端连接有第一进线端压线框;
22.以及,所述第二触头杆两端连接有第二触头座触点,所述第二进线端在靠近所述第二触头杆的二侧连接有第二进线端触点;所述第二进线端的上端连接有第二进线端压线框;
23.所述出线端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座下方的出线端压线框和设置在所述出线端压线框下端的直角形的出线端本体;所述出线端本体的一个直角边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座的下方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触头杆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出线端触点,所述出线端本体的另一个直角边延伸至所述第二触头座下方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二触头杆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出线端触点。
24.可选地,所述开关主体还包括第一开关基座和第二开关基座;
25.所述第一开关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座远离所述第二触头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关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之间;
26.所述第一开关基座包括第一基座壳体、开设在所述第一基座壳体上并且与所述第一触头座活动连接的第一触头连接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壳体上的第一灭弧室;
27.所述第二开关基座包括第二基座壳体、开设在所述第二基座壳体上并且与所述第二触头座活动连接的第二触头连接槽、开设在所述第二基座壳体上并且供所述出线端本体连接有所述第二出线端触点的一端穿过的出线端槽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壳体上的第二灭弧室。
28.可选地,所述开关主体包括四个开关模块组;
29.每个所述开关模块组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基座、两个所述第一触头座、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基座和两个所述触头座。
30.可选地,所述开关主体还包括第一封装组件和第二封装组件;
31.所述第一封装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基座远离所述第二开关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封装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触头座远离所述第二开关基座的一侧;
32.所述第二封装组件包括与一个所述开关模块组中的第二开关基座连接的内盖、设置在所述内盖远离所述第二开关基座一侧的指示端板、与所述转动件配合使用的螺母,以及设置在所述指示端板远离所述第二开关基座一侧并且与所述内盖可拆卸连接的外盖;
33.所述内盖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内盖并且与所述第一触头座配合使用的连接区,所述第一触头座与所述连接区嵌合连接;
34.所述指示端板上设置有与两个转动件配合使用的两个指示端板螺孔;
35.所述转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封装组件连接,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内盖和指示端板并且与所述螺母连接。
36.可选地,所述第一触头杆与第一触头座触点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以及所述第二触头杆与第二触头座触点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37.综上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包括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转动件、第一触头杆、第一进线端、出线端、第二触头杆和第二进线端。通过所述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直至使所述第一触头杆的一端与第一进线端连接,以及使所述第一触头杆的另一端与出线端连接,此时,所述第二触头杆与所述第二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不接触;通过所述转动件反向转动所述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直至使所述第二触头杆的一端与第二进线端连接,以及使所述第二触头杆的另一端与出线端连接,此时,所述第一触头杆与所述第一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不接触。由于本技术中通过转动第一触头座和第二触头座控制第一进线端和第二进线端与出线端的连接,所以本技术只需要一个出线端,相比现有技术中每极两个出线端本体需连在一起的双断点式转换开关电器,本技术中的开关主体少了一个出线端本体,缩短两个出线端本体的距离,结构简单,节省了连接材料,减少了实际使用成本,所以本技术能够解决现有的双断点式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所需的连接材料过多,导致使用成本上升的问题。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开关模块组的拆分示意图;
41.图3为图2的反向拆分示意图;
4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和出线端本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其中,1-第一封装组件;2-第二封装组件;21-内盖;211-连接区;212
‑ꢀ
凸起;22-指示端板;23-螺母;24-外盖;41-凹孔;3-开关模块组;31-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1-第一触头座;312-第一触头;313-第一触头座触点; 314-第一扭簧;315-第一圆柱销;316-第一进线端压线框;317-第一进线端; 318-第一进线端触点;32-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1-第二触头座;322-第二触头;323-第二触头座触点;324-第二扭簧;325-第二圆柱销;326-第二进线端压线框;327-第二进线端;328-第二进线端触点;33-出线端本体组件; 331-出线端压线框;332-出线端本体;333-第一出线端触点;334-第二出线端触点;34-第一开关基座;341-第一基座壳体;342-第一触头连接槽;343
‑ꢀ
第一灭弧室;35-第二基座开关;351-第二基座壳体;352-第二触头连接槽; 353-出线端槽孔;354-第二灭弧室;4-转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45.实施例一
46.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包括: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分别与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连接并且可使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同向转动的转动件4、平行并且倾斜地设置在第一触头座311延伸面一侧的第一触头杆312、固定设置在第一触头座311的上方的第一进线端317、固定设置在第一触头座311的下方并且延伸至第二触头座321下方的出线端33、平行并且倾斜地设置在第二触头座321延伸面一侧的第二触头杆322和固定设置在第二触头座321的上方的第二进线端327。
47.其中,以第一进线端317和出线端33所在的竖线为轴,第一触头杆312 与第二触头杆322呈轴对称设置;
48.通过转动件转动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直至使第一触头杆 312的一端与第一进线端317连接,以及使第一触头杆312的另一端与出线端33连接,此时,第二触头杆322与第二进线端327和出线端33均不接触;
49.通过转动件反向转动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直至使第二触头杆322的一端与第二进线端327连接,以及使第二触头杆322的另一端与出线端33连接,此时,第一触头杆312与第一进线端317和出线端33均不接触。
50.实施例二
51.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另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封装组件1、第二封装组件2和设置在第一封装组件1和第二封装组件2之间的若干个开关模块组3,以及贯穿若干个开关模块组3的转动件4。
52.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开关模块组的拆分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反向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和出线端本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仅示出一个第一触头座311,开关模块组3包括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与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与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 连接的出线端33、设置在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外部的第一开关基座34、设置在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和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外部的第二开关基座35。
53.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为同心设置的圆盘,转动件4被构成为两根延伸的圆杆,圆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圆盘的圆面的设置方向。第一触头座311的圆面上均设置有供转动件4穿过的第一圆柱销315,第二触头座 321的圆面上均设置有供转动件4穿过的第二圆柱销325。
54.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的设置数量均为两个。第一触头杆312 设置在两个第一触头座311之间并且与两个第一触头座311的轴心处固定连接,第二触头杆322设置在两个第二触头座321之间并且与两个第二触头座 321的轴心处固定连接。
55.以及,两个第一触头座311之间还连接有两个第一扭簧314和第一卡座,第一触头杆312的每一侧均与一个第一扭簧和一个第一卡座相互卡接;两个第二触头座321之间还连接有两个第二扭簧324和两个第二卡座,第二触头杆322的每一侧均与一个第二扭簧324和一个第二卡座相互卡接;其中,第一扭簧314的中空的区域与第一圆柱销315配合使用,第二扭簧324与第二圆柱销325配合使用。
56.第一触头杆312两端连接有第一触头座触点313,第一进线端317在靠近第一触头杆312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进线端触点318;第一进线端317的上端连接有第一进线端压线框
316。
57.以及,第二触头杆322两端连接有第二触头座触点323,第二进线端327 在靠近第二触头杆322的二侧连接有第二进线端触点328;第二进线端327 的上端连接有第二进线端压线框326。
58.出线端33包括一个设置在第一触头座311下方的出线端压线框331、与出线端压线框331的直角形的出线端本体332,以及设置在出线端本体332 一侧的直角端上的第一出线端触点333和设置在出线端本体332另一侧的直角边上的第二出线端触点334。出线端本体3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触头座311的设置方向。
59.具体地,每个开关模块组3仅包括一个出线端33。出线端本体332的设置形状为直角形的平面片体,出线端本体332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直角边,一个直角边垂直插入出线端压线框331,另一个直角边垂直插入出线端槽孔 353。出线端本体332的两个直角边的设置方向均垂直于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的设置方向。第一出线端触点333用于与第一触头座触点313 抵接,第二出线端触点334用于与第二触头座触点323抵接。
60.第一开关基座34包括第一基座壳体341和设置形状为圆形并且套设在第一触头座311的外端并且与第一触头座311转动连接的第一触头连接槽342。
61.第二开关基座35包括第二基座壳体351、设置形状为圆形并且套设在第一触头座311的外端和第二触头座321的外端并且与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转动连接的第二触头连接槽352,以及与出线端本体332配合使用的出线端槽孔353。
62.具体地,第一开关基座34和第二开关基座35的设置形状为矩形或者方形。第一触头连接槽342设置在第一开关基座34的中间,第二触头连接槽 352设置在第二开关基座35的中间。第一开关基座34设置有与第一进线端压线框316和第一进线端317相匹配的卡槽。第二开关基座35设置有与第二进线端压线框326和第二进线端327相匹配的卡槽。
63.当第一触头座311嵌入到第一触头连接槽342时,第一触头座311能围绕第一触头座311的圆心转动;当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嵌入到第二触头连接槽352时,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之间连接并且能围绕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的圆心转动。
64.在转动件4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触头杆312与第二触头杆322呈轴对称设置,第一触头座触点313与第二触头座触点323呈轴对称设置,第一进线端触点318与第二进线端触点328呈轴对称设置。
65.转动件4的设置数量为两个。转动件4的一端与第一封装组件1连接并且依次贯穿第一圆柱销315、第一扭簧314、第二圆柱销325和第一扭簧314,转动件4的另一端与第二封装组件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4是双头螺柱。
66.工作原理:当第一封装组件1、第二封装组件2、若干个开关模块组3 和转动件4组装完毕后,第一触头座触点313与第一进线端触点318和第一出线端触点333均不接触,第二触头座触点323与第二进线端触点328和第二出线端触点334均不接触,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和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 32处于分闸状态。
67.(一)第一种转动情景
68.以第一基座壳体341靠近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的一侧为参照,顺时针旋转两个转动件4。
69.在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中,两个转动件4带动第一触头座311转动。由于第一进线端压线框316和第一进线端317嵌合进第一开关基座34设置的相关卡槽,所以当第一触头座311转动时,第一进线端压线框316和第一进线端317并不发生移动,而被两个第一扭簧314卡住的第一触头杆312相对第一进线端压线框316和第一进线端317发生移动,直到一个第一触头座触点313与第一进线端触点318抵接,以及另一个第一触头座触点313与第一出线端触点333抵接,此时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处于合闸状态。
70.在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中,两个被第二扭簧324卡住的第二触头杆 322相对第二进线端压线框326和第二进线端327发生移动。由于在转动件4 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触头杆312与第二触头杆322呈轴对称设置,第一触头座触点313与第二触头座触点323呈轴对称设置,第一进线端触点318与第二进线端触点328呈轴对称设置,所以第二触头杆322顺时针转动后使一个第二触头座触点323远离第二进线端触点328,以及使另一个第二触头座触点323远离第二出线端触点334,此时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处于分闸状态。
71.(二)第二种转动情景
72.以第一基座壳体341靠近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的一侧为参照,逆时针旋转两个转动件4。
73.在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中,两个转动件4带动第二触头座321转动。由于第二进线端压线框326和第二进线端327嵌合进第二开关基座34设置的相关卡槽,所以当第二触头座321转动时,第二进线端压线框326和第二进线端327并不发生移动,而被两个第二扭簧324卡住的第二触头杆322相对第二进线端压线框326和第二进线端327发生移动,直到一个第二触头座触点323与第二进线端触点328抵接,另一个第二触头座触点323与第二出线端触点334抵接,此时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处于合闸状态。
74.在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中,两个被第一扭簧314卡住的第一触头杆 312相对第一进线端压线框316和第一进线端317发生移动。由于在转动件4 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触头杆312与第一触头杆312呈轴对称设置,第一触头座触点313与第一触头座触点313呈轴对称设置,第一进线端触点318与第一进线端触点318呈轴对称设置,所以第一触头杆312顺时针转动后使一个第一触头座触点313远离第一进线端触点318,以及使另一个第一触头座触点313远离第一出线端触点333,此时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处于分闸状态。
7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封装组件1为连接端板。连接端板上设置有与两个转动件4配合使用的两个连接端板螺孔。
76.具体地,连接端板的设置形状为圆形,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7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封装组件2包括与一个开关模块组3中的第二开关基座35连接的内盖21、设置在内盖21远离第二开关基座35一侧的指示端板22、与转动件4配合使用的螺母23,以及设置在指示端板22远离第二开关基座35一侧并且与内盖21可拆卸连接的外盖24。
78.内盖21上设置有贯穿内盖21并且与第一触头座311配合使用的连接区 211,第一触头座311与连接区211嵌合连接。
79.指示端板22上设置有与两个转动件4配合使用的两个指示端板螺孔。
80.转动件4的一端与连接端板连接,转动件4的另一端贯穿内盖21和指示端板22并且与螺母23连接。
81.具体地,内盖21的设置可以保护嵌入第二触头连接槽352的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剩余的部分。指示端板22和螺母23的设置可以提高转动件4 连接的稳定性。外盖24的设置可以保护内盖21、指示端板22和螺母23。指示端板22与内盖21的连接方式为抵接,并且指示端板22可以相对内盖21 围绕第一触头座311和第二触头座321的轴心处转动。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盖21在远离第二开关基座35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圆柱状的凸起212。外盖24在靠近第二开关基座35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与凸起212配合使用的凹孔241。凸起212和凹孔241的设置数量均为四个。
83.具体地,凸起212和凹孔241。的设置可以提高内盖21和外盖24连接的稳定性。
8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基座34还包括以第一触头连接槽342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灭弧室343。以及,第二开关基座35还包括以第二触头连接槽352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灭弧室354。两个第一灭弧室343与两个第二灭弧室354呈轴对称设置。
85.具体地,第一灭弧室343和第二灭弧室354设置能够提高开关主体的安全性。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模块组3的设置数量为四个。具体地,当开关模块组3的设置数量为四个时,开关主体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8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头杆312与第一触头座触点313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以及第二触头杆322与第二触头座触点323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88.具体地,焊接能够提高第一触头杆312和第二触头杆322旋转时的稳定性。
8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包括第一封装组件 1、第二封装组件2、若干个开关模块组3和转动件4。开关模块组3包括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出线端33、第一开关基座34和第二开关基座35。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和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交替层叠成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主体,相邻的第一双断点动触头组31和第二双断点动触头组32组合成一极并且共用一个出线端 33,相比现有技术中每极两个出线端本需连在一起的双断点式转换开关电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开关主体少了一个出线端,缩短两个出线端本体的距离,结构简单,节省了连接材料,减少了实际使用成本。
90.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