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风电用双层绝缘电磁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9868发布日期:2022-11-15 18:35阅读:3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线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线缆。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种电磁线缆,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02978844,申请日为:2019.04.15,公布号为cn110010270a,公布日为:2019.07.12,该实用新型申请公开一种风力发电机用电磁线缆,包括导体和附着与导体外的绝缘层,导体具有多根,多根导体排列并靠拢设置,排列靠拢后的多根导体的横截面外形呈矩形,绝缘层包括分别附着与每根导体上的第一绝缘层、将多跟导体捆绑并附着与第一绝缘层外侧方的第二绝缘层,该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同时内部结构容易出现错位,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及工作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节能风电用双层绝缘电磁线缆;该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相比之下内部结构更为紧凑稳定,同时采用双层设置,极大的提高了电磁线缆本体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节能风电用双层绝缘电磁线缆,包括电磁线缆本体,该电磁线缆本体呈矩形设置且四个端角处预设有圆弧边,所述电磁线缆本体的中心线处预设有隔断层,该隔断层将电磁线缆本体内部分为上半部及下半部,所述上半部与下半部内对应设置有电磁线缆圈,所述上半部及下半部对应电磁线缆圈设置有上填充层及下填充层,所述电磁线缆圈内配合设置有若干组电磁信号线,相邻的两组电磁信号线之间配合设置有定位钢芯,所述电磁线缆圈与电磁线缆本体的外部皆配合设置有保护层;所述电磁线缆圈包括第一电磁线缆圈及第二电磁线缆圈,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设置于上半部内,所述第二电磁线缆圈设置于下半部内,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内配合设置有三组电磁信号线,所述定位钢芯设置于相邻两组电磁信号线之间对电磁信号线进行定位;所述电磁信号线内配合设置有两组多芯线,每组多芯线由若干组线芯组合而成,所述电磁信号线内部对应多芯线设置有两组接地线,每组接地线的外部皆涂覆有绝缘漆,所述电磁信号线对应多芯线及接地线设置有小填充层,所述电磁信号线的外部绕包设置有绝缘保护层;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内的定位钢芯共设置有两组,每组定位钢芯的外部皆涂覆有保护漆,所述电磁信号线的任意两侧与第一电磁线缆圈的内壁相接,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内部对应电磁信号线及定位钢芯设置有第一填充层,该第一填充层的填充材料为双碱玻璃丝,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的外侧对应第一填充层绕包设置有铠甲层。
5.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将两组多芯线对称设置于电磁信号线内部的两侧位置,将绝缘漆涂覆于接地线的外部,将两组接地线对称设置于电磁信号线的上下两侧并与两组多芯线相抵,绝缘保护层绕包设置于两组接地线及多芯线的外部,将小填充层填充于电磁信号线内部的间隙处,将组装好的电磁信号线依次阵列设置于第一电磁线缆圈的内部,将定
位钢芯依次设置于相邻两组电磁信号线之间,将铠甲层绕包设置于每组电磁信号线的外部,将第一填充层填充于第一电磁线缆圈内部的间隙处,将组装好的第一电磁线缆圈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的上半部内,将上填充层填充与上半部的间隙内,将第二电磁线缆圈依上述顺序进行安装并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的下半部内,将下填充层填充与下半部的间隙内,将绝缘定位层绕包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的外部并涂覆上绝缘保护漆,至此安装完成,即可使用。
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供一种节能风电用双层绝缘电磁线缆;该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相比之下内部结构更为紧凑稳定,同时采用双层设置,极大的提高了电磁线缆本体的使用寿命。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使得电磁线缆本体内部的结构更为紧凑;所述第二电磁线缆圈内部结构与第一电磁线缆圈为相同配置,所述第二电磁线缆圈对应设置有电磁线缆本体的下半部内并通过下填充层进行限位。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使得电磁线缆本体的外部绝缘,防止漏电;所述电磁线缆本体的外侧对应上半部及下半部绕包设置有绝缘定位层,该绝缘定位层的绕包方向为由左向右且绝绝缘定位层的外壁涂覆有绝缘保护漆。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磁线缆本体的上半部与下半部进行区分;所述隔断层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的横向中心线处并与电磁线缆本体(1)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磁线缆圈截面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磁信号线截面图。
13.其中,1电磁线缆本体、2隔断层、3上半部、4下半部、5第一电磁线缆圈、6电磁信号线、7定位钢芯、9上填充层、10第二电磁线缆圈、11多芯线、12线芯、13小填充层、14绝缘保护层、15下填充层、16接地线、17第一填充层、18铠甲层、19绝缘定位层。
具体实施方式
14.如图1-3所示,一种节能风电用双层绝缘电磁线缆,包括电磁线缆本体1,该电磁线缆本体1呈矩形设置且四个端角处预设有圆弧边,所述电磁线缆本体1的中心线处预设有隔断层2,该隔断层2将电磁线缆本体1内部分为上半部3及下半部4,所述上半部3与下半部4内对应设置有电磁线缆圈,所述上半部3及下半部4对应电磁线缆圈设置有上填充层9及下填充层15所述电磁线缆圈内配合设置有若干组电磁信号线6,相邻的两组电磁信号线6之间配合设置有定位钢芯7,所述电磁线缆圈与电磁线缆本体1的外部皆配合设置有保护层;所述电磁线缆圈包括第一电磁线缆圈5及第二电磁线缆圈10,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5设置于上半部3内,所述第二电磁线缆圈10设置于下半部4内,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5内配合设置有三组电磁信号线6,所述定位钢芯7设置于相邻两组电磁信号线6之间对电磁信号线6进行定位;所述电磁信号线6内配合设置有两组多芯线11,每组多芯线11由若干组线芯12组合而成,所述电磁信号线6内部对应多芯线11设置有两组接地线16,每组接地线16的外部皆涂覆有绝
缘漆,所述电磁信号线6对应多芯线11及接地线16设置有小填充层13,所述电磁信号线6的外部绕包设置有绝缘保护层14;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5内的定位钢芯7共设置有两组,每组定位钢芯7的外部皆涂覆有保护漆,所述电磁信号线6的任意两侧与第一电磁线缆圈5的内壁相接,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5内部对应电磁信号线6及定位钢芯7设置有第一填充层17,该第一填充层17的填充材料为双碱玻璃丝,所述第一电磁线缆圈5的外侧对应第一填充层17绕包设置有铠甲层18;所述第二电磁线缆圈10内部结构与第一电磁线缆圈5为相同配置,所述第二电磁线缆圈10对应设置有电磁线缆本体1的下半部4内并通过下填充层15进行限位;所述电磁线缆本体1的外侧对应上半部3及下半部4绕包设置有绝缘定位层19,该绝缘定位层19的绕包方向为由左向右且绝缘定位层19的外壁涂覆有绝缘保护漆;所述隔断层2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1的横向中心线处并与电磁线缆本体1一体成型。
15.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两组多芯线11对称设置于电磁信号线6内部的两侧位置,将绝缘漆涂覆于接地线16的外部,将两组接地线16对称社会中与电磁信号线6的上下两侧并与两组多芯线11相抵,绝缘保护层14绕包设置于两组接地线16及多芯线11的外部,将小填充层13填充于电磁信号线6内部的间隙处,将组装好的电磁信号线6依次阵列设置于第一电磁线缆圈5的内部,将定位钢芯7依次设置于相邻两组电磁信号线6之间,将铠甲层18绕包设置于每组电磁信号线6的外部,将第一填充层17填充与第一电磁线缆圈5内部的间隙处,将组装好的第一电磁线缆圈5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1的上半部3内,将上填充层9填充与上半部3的间隙内,将第二电磁线缆圈10依上述顺序进行安装并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1的下半部4内,将下填充层15填充与下半部4的间隙内,将绝缘定位层19绕包设置于电磁线缆本体1的外部并涂覆上绝缘保护漆,至此安装完成,即可使用。
16.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