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9143发布日期:2022-11-02 21:26阅读:49来源:国知局
排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排线的电连接端连接至主板上的排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公知地,在电子设备的组装过程中,通常将排线的电连接端插入主板上的连接器中以实现排线与主板的电连接。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通常仅用于满足一层排线的插接,因而,若排线所包含的pin(针)较多,则需要将连接器设计的足够长,然而,在主板上却很难为安装连接器预留足够长的安装区域。
3.为解决连接器的安装区域不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4.1、尽量减少排线所包含的pin的数量,以缩短连接器的长度。然而,这种方法会导致电子设备减少一些配置,丢失一部分功能。
5.2、使主板的两个板面上均安装连接器以满足足够多的排线插接,然而,这会增加连接器安装于主板过程中的复杂程度以及排线插接于连接器过程中的复杂程度。
6.3、在连接器上设置上、下排布的两层插槽以用于供两层排线插接而分别与两层插槽处的端子组件连接。虽然该结构的连接器能够解决主板上安装区域不足的问题,然而,由于连接器的插槽及端子组件上、下布置,不能为拆装、维修下层的排线、端子组件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进而增大了组装和维修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线连接器。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排线连接器,包括:
10.绝缘本体,其具有上、下排布的上插槽和下插槽;
11.端子组件,其包括对应安装于所述上插槽和所述下插槽处的上层端子组件和下层端子组件;其中:
12.所述上插槽与所述下插槽具有朝向相同的槽口,所述下插槽的槽口与所述上插槽的槽口前、后错位布置,且所述上插槽的槽口位于所述下插槽的槽口的后侧;
13.两层排线分别借由所述上插槽和所述下插槽的槽口对应插入所述上插槽处的上层端子组件中以及所述下插槽处的下层端子组件中。
14.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壁、底壁、介于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中间壁以及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壁;所述顶壁与所述中间壁限定出所述上插槽,所述中间壁与所述底壁限定出所述下插槽;其中:
15.所述中间壁的前端短于所述底壁的前端以使所述下层端子组件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侧装入所述下插槽处;所述顶壁的后端短于所述中间壁的后端以使所述上层端子组件
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装入所述上插槽处。
16.优选地,所述排线连接器还包括下层驱动压板;所述下层驱动压板位于底壁的前部的上方,中间壁的前方;所述下层驱动压板枢转设置以通过向上翻转而使下层排线插入下插槽中并通过向下翻转而压迫所述下层端子组件与所述下层排线紧密接触。
17.优选地,所述排线连接器还包括上层驱动压板;所述上层驱动压板位于中间壁的后部的上方,顶壁的后方;所述上层驱动压板枢转设置以通过向上翻转而使上层排线插入所述上插槽中并通过向下翻转而压迫所述上层端子组件与所述上层排线紧密接触;和/或
18.所述上层端子组件包括等间距排布的多个上层端子;每个所述上层端子均包括上、下排布的接触臂、位于两个所述接触臂的后侧之间的连接臂以及位于所述连接臂后侧且上、下排布的夹持臂;所述上层排线通过所述上插槽而伸入至两个所述接触臂之间;所述上层驱动压板形成有凸轴,所述凸轴介于两个所述夹持臂之间,通过使所述上层驱动压板向下翻转而使凸轴借由所述夹持臂而驱动所述接触臂紧密夹持所述上层排线。
19.优选地,所述上层端子还包括焊接臂,所述焊接臂自位于下方的所述夹持臂向下延伸并形成l形以用于与主板焊接。
20.优选地,所述下层端子组件包括等间距排布的下层端子;每个所述下层端子均包括上臂和下臂;所述下层驱动压板具有枢轴,所述上臂具有容置所述枢轴的枢接部;所述下臂具有向上弯折而凸出的弹性部;通过使所述下层驱动压板向下翻转而迫使所述上臂将所述下层排线压靠于所述下臂的弹性部上。
21.优选地,所述下臂的前端形成有弯钩部,所述弯钩部卡设于所述底壁上,且所述弯钩部的底面形成用于与主板结合的焊接面。
22.优选地,所述上臂的后端呈弧形并向下延伸而一体连接至所述下臂,所述下臂的后端伸入至所述绝缘本体中以使得所述下层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固定连接。
23.优选地,所述端壁包括前挡壁及后挡壁,所述前挡壁位于所述底壁的两端,所述后挡壁位于所述顶壁的两端;所述前挡壁向前凸伸并超过所述中间壁的前边缘以用于容置所述下层驱动压板,所述后挡壁向后凸伸并超过所述顶壁的后边缘以用于容置所述上层驱动压板。
24.优选地,所述上插槽具有多段插槽单元和/或所述下插槽具有多段插槽单元。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排线连接器的有益效果是:
26.1、通过使上插槽与下插槽的槽口前、后错位设置,进而方便排线与连接器进行拆装和维修。
27.2、通过使中间壁的前端短于底壁的前端,使顶壁的后端短于中间壁的后端,使上插槽的后端贯通绝缘本体,进而使下层端子组件和上层端子组件能够分别从绝缘本体的前、后两个方向装入绝缘本体上,利于实现连接器中端子组件与绝缘本体之间的快速组装。
28.3、该连接器能够与两层排线进行连接,进而节约了所占用的主板上的长度区域。
29.4、使插槽的槽口错位设置,从而增加组装过程的可视性,降低了组装过程的复杂性。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排线连接器的立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排线连接器的截面视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排线连接器的立体爆炸视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排线连接器的立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上插槽分隔成多段插槽单元)。
34.图中:
35.10-绝缘本体;11-顶壁;12-中间壁;121-上卡位部;13-底壁;131-下卡位部;14-上插槽;15-下插槽;16-端壁;161-后挡壁;162-前挡壁;20
‑ꢀ
上层端子;21-接触臂;22-夹持臂;23-连接臂;24-支撑臂;25-焊接臂;30
‑ꢀ
下层端子;31-上臂;32-下臂;33-枢接部;34-弹性部;35-弯钩部;40-上层驱动压板;41-凸轴;50-下层驱动压板;51-枢轴;60-上层端子组件;70
‑ꢀ
下层端子组件;80-固定件;100-上层排线;200-下层排线。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3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排线连接器,该排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上层端子组件60、下层端子组件70、上层驱动压板40以及下层驱动压板50。
38.绝缘本体10形成有上、下排布的上插槽14和下插槽15;上插槽14与下插槽15具有朝向相同的槽口,不妨将槽口所朝向的方向称为前方,下插槽 15的槽口与上插槽14的槽口前、后错位布置,上插槽14的槽口位于下插槽 15的槽口的后侧。上层端子组件60装设于上插槽14处,下层端子组件70 装设于下插槽15处,上层排线100与下层排线200分别通过上插槽14的槽口与下插槽15的槽口朝同一方向伸入至上插槽14与下插槽15中,进而分别与上层端子组件60和下层端子组件70实现电连接。具体地,该绝缘本体10 包括顶壁11、底壁13、介于顶壁11与底壁13之间的中间壁12以及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壁16;顶壁11与中间壁12之间限定出上插槽14,中间壁12与底壁13之间限定出下插槽15,上插槽14与绝缘本体10的后侧贯通。中间壁12的前端短于底壁13的前端,顶壁11的后端短于中间壁12的后端,如此,可方便将下层端子组件70从绝缘本体10的前侧装设于下插槽15处,可方便将上层端子组件60从绝缘本体10的后侧装设于上插槽14处,进而使得:在组装连接器过程中,可将两层端子组件从前、后两个不同的方向装设于绝缘本体10上。如图2和图3所示,端壁16具有前挡壁162和后挡壁161,前挡壁162位于底壁13的两端,后挡壁161位于顶壁11的两端,因而,在竖直方向上,前挡壁162低于后挡壁161;前挡壁162向前凸出延伸超过中间壁12的前边缘,下层驱动压板50布置于底壁13的前部的上方并位于两个前挡壁162之间,后挡壁161向后凸出延伸超过顶壁11的后边缘,上层驱动压板40布置于中间壁12的后部的上方并位于两个后挡壁161之间。在绝缘本体10的两端均卡设有固定件80,固定件80具有与主板贴附的安装板,通过紧固件穿设安装板以及主板而将组装完成的连接器装设在主板上。
39.如图2所示,位于底壁13的前部上方的下层驱动压板50相对于绝缘本体10枢转设置,在下层驱动压板50向上翻转后,使下层排线200通过下层驱动压板50后伸入至下插槽15中,在下层排线200伸入至下插槽15中后,通过使下层驱动压板50向下翻转而迫使下层端子组件70与下层排线200紧密接触而实现电连接;位于中间壁12的后部上方的上层驱动压板40相对于绝缘本体10枢转设置,在上层驱动压板40向上翻转后,使上层排线100伸入至上插
槽14中,在上层排线100伸入至上插槽14中后,通过使上层驱动压板40向下翻转而迫使上层端子组件60与上层排线100紧密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40.上层端子组件60从绝缘本体10后侧的顶壁11与中间壁12之间进入以装设于上插槽14处;上层端子组件60包括等间距排布的多个上层端子20;如图2所示,每个上层端子20均包括一体成型的接触臂21、连接臂23、夹持臂22、支撑臂24以及焊接臂25。接触臂21包括上、下布置的两个,两个接触臂21伸入至上插槽14中,上层排线100从上插槽14的前侧槽口插入后伸入至两个接触臂21之间;连接臂23连接于两个接触臂21的后侧之间;夹持臂22包括上、下布置的两个,两个夹持臂22连接于连接臂23的后侧,上层驱动压板40在与上层端子2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凸轴41,该凸轴41被两个夹持臂22夹持,这使得上层驱动压板40与上层端子组件60形成枢接,并且,当上层驱动压板40向上翻转时,两个夹持臂22相互靠近,而两个接触臂21远离以方便上层排线100伸入至两个接触臂21之间,而在上层排线100 伸入至两个接触臂21之间后,通过使上层驱动压板40向下翻转而借由凸轴 41迫使两个夹持臂22远离,进而使两个接触臂21靠近而夹紧上层排线100,进而达到上层端子组件60与上层排线100稳定电连接的目的。支撑臂24形成于下方的夹持臂22的后端,该支撑臂24作为上层驱动压板40翻转时的支撑部件;焊接臂25自支撑臂24向下延伸并形成l形,该焊接臂25的底部形成焊接面以用于与主板进行锡焊连接。
41.下层端子组件70从绝缘本体10的前侧的中间壁12与底部之间进入而装设于下插槽15处;下层端子组件70包括等间距排布的多个下层端子30;如图2所示,每个下层端子30均包括一体成型的上臂31和下臂32;上臂31 的后端呈弧形并向下延伸而一体连接至下臂32,下臂32的后端伸入至绝缘本体10的实体中以使得下层端子30与绝缘本体10固定连接。下层驱动压板 50与下层端子3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枢轴51,上臂31具有容置枢轴51的内凹的枢接部33,枢轴51嵌设于枢接部33上,这使得下层驱动压板50与下层端子组件70形成枢接,如此,在下层驱动压板50向上翻转后,下层驱动压板50使得下层排线200顺利伸入至上臂31与下臂32之间,并在下层排线 200伸入至上臂31与下臂32之间后,通过使下层驱动压板50向下翻转而迫使上臂31向下弯折而将下层排线200挤压于下臂32与上臂31之间。下臂 32具有向上弯折而凸出形成的弹性部34,该弹性部34因与底壁13具有一定空隙而具有一定弹性余量,当下层驱动压板50向下翻转时,上臂31将下层排线200挤压在弹性部34上,进而使下层排线200与下层端子组件70获得较佳的接触效果,提高了电连接的可靠性。下臂32的前端形成有弯钩部35,该弯钩部35卡设于底壁13上,且弯钩部35的底面形成有焊接面,该焊接面与上层端子20的焊接臂25的底部大致齐平,通过在焊接面上实施锡焊而将下层端子组件70与主板焊接。
42.底壁13的两个端部形成有下卡位部131,该下卡位部131用于限制伸入至下插槽15中的下层排线200横向窜动;中间壁12的两个端部形成有上卡位部121,该上卡位部121用于限制伸入至上插槽14中的上排线横向窜动。
43.如图4所示,绝缘本体10上的上插槽14和下插槽15均可设置成一段或者分隔成多段,将插槽设置成仅一段的目的是用于将包含有较多pin的排线插入至端子组件中;将插槽分隔成多段插槽单元的目的是将包含较少pin的多个排线分别插入对应的插槽单元中。
4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线连接器的优势在于:
45.1、通过使上插槽14与下插槽15的槽口前、后错位设置,进而方便排线与连接器进
行拆装和维修。
46.2、通过使中间壁12的前端短于底壁13的前端,使顶壁11的后端短于中间壁12的后端,使上插槽14的后端贯通绝缘本体10,进而使下层端子组件70和上层端子组件60能够分别从绝缘本体10的前、后两个方向装入绝缘本体10上,利于实现连接器中端子组件与绝缘本体10之间的快速组装。
47.3、该连接器能够与两层排线进行连接,进而节约了所占用的主板上的长度区域。
48.4、使插槽的槽口错位设置,从而增加组装过程的可视性,降低了组装过程的复杂性。
49.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