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模组以及储能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5835发布日期:2023-01-06 18:1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储能模组以及储能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模组以及具有该储能模组的储能柜。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现有储能模组包括支撑板、侧板、顶板和多个电芯,支撑板、侧板和顶板限定出用于安装电芯的安装空间,且电芯和电芯之间需要安装固定支架以将电芯固定,导致储能模组结构复杂,影响储能模组装配效率,同时,固定支架占用了储能模组内部空间,影响储能模组能量密度,导致储能模组体积偏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储能模组,能够夹紧固定储能单元。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储能柜。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模组,包括:
6.储能单元,所述储能单元包括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
7.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储能单元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8.支撑梁,所述支撑梁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延伸且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以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夹紧所述储能单元,在所述电芯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储能单元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支撑梁。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模组,通过储能单元、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支撑梁配合,能够夹紧固定储能单元。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顶盖和底盖,在所述电芯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分别位于所述储能单元的两侧,且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均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储能单元靠近所述顶盖的表面与所述顶盖之间和/或所述储能单元靠近所述底盖的表面与所述底盖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梁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储能单元靠近所述顶盖的表面、所述顶盖均接触和/或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储能单元靠近所述底盖的表面、所述底盖均接触以将所述第二风道分成多个子风道,且所述支撑梁具有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子风道的过风通道。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梁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跨越所有的所述电芯。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储能单元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所述储能单元的内表面设有朝向所述储能单元凸出的限位凸台,所述支撑
梁搭接于所述限位凸台。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凸台内形成有第三风道。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设有用于装配所述支撑梁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轴线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延伸,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支撑梁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夹紧所述储能单元。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散热件,多个所述电芯中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设有所述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与相邻的所述电芯接触,所述散热件限定出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驱动风扇,在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驱动风扇设于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且与所述储能单元间隔开,所述驱动风扇用于驱动气体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沿所述第一风道流动。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风扇为多个,多个所述驱动风扇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开。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散热端板,所述驱动风扇安装于所述散热端板,所述散热端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固定板设有提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固定支架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散热端板之间且用于对所述散热端板限位。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设有正极连接端子和负极连接端子,所述正极连接端子与所述储能单元的总正输出极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子与所述储能单元的总负输出极连接。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子靠近所述散热端板的同一侧设置。
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限定出安装槽,所述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子均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还限定出防呆槽,所述防呆槽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防呆槽用于走线。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还限定出走线槽,所述走线槽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防呆槽和所述走线槽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槽两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用于采集所述储能单元温度,所述驱动风扇、所述温度检测件均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通过接收所述温度检测件采集的温度信息调控所述驱动风扇的转速。
2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通风面板,所述通风面板设于所述驱动风扇的远离所述储能单元的一侧,且所述通风面板设有出风孔。
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模组,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设于所述储能单元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储能单元间隔开,所述端板与所述顶盖和/或所述底盖连接,所
述端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孔。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顶盖和/或所述底盖设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孔。
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芯的长度尺寸为e,满足关系式:400mm≤e≤1500mm;所述电芯的宽度尺寸为f,满足关系式:70mm≤f≤150mm;所述电芯的厚度尺寸为g,满足关系式:10mm≤g≤25mm。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柜,包括上述的储能模组。
3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爆炸图;
3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示意图;
38.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未设置通风面板的示意图;
39.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电芯和侧板装配示意图;
40.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驱动风扇和散热件相对位置示意图;
41.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电芯和散热件装配示意图;
42.图8是图7中m处放大图;
43.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散热件侧视图;
44.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散热件主视图;
45.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电芯示意图;
46.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端板和驱动风扇的装配示意图;
47.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端板和驱动风扇装配后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
48.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侧板和固定支架示意图;
49.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侧板和固定板装配示意图;
50.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示意图;
51.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梁的主视图;
52.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梁的俯视图;
53.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和连接片的装配示意图;
54.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片和汇流排安装架的装配示意图;
55.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片和汇流排安装架装配的局部放大图;
56.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端板、驱动风扇和信息采集器的装配示意图;
57.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和连接端子装配示意图;
58.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和连接端子装配的另一个角度示意
图;
59.图25是图2中a-a处剖视图;
60.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排和连接端子的爆炸图;
61.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排和连接端子装配示意图;
62.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排和绝缘盖的爆炸图;
63.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排和绝缘盖装配示意图;
64.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与储能模组上的连接端子爆炸图;
65.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与储能模组上的连接端子装配示意图;
66.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示意图。
67.附图标记:
68.电连接组件100;
69.导电排10;第一子导电排11;第二子导电排12;第三子导电排13;避让空间14;定位卡槽15;
70.绝缘盖20;绝缘盖本体21;第一卡接部22;遮挡部23;
71.绝缘套30;
72.储能模组201;
73.连接端子202;导电弹片2021;端子本体2022;插接槽2023;第一导电弹片2024;第二导电弹片2025;限位凸部2026;导电件2027;第二卡接部2028;
74.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
75.顶盖213;底盖214;第二进风孔215;第二风道216;子风道217;过风通道218;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限位凸台221;第三风道222;安装孔223;紧固件224;
76.散热件209;第一风道210;
77.散热端板206;驱动风扇2061;信息采集器2062;安装槽2063;
78.防呆槽203;走线槽2064;第一槽段20641;第二槽段20642;第三槽段20643;
79.固定板2065;提手2066;固定支架2067;
80.正极连接端子2029;负极连接端子2030;安装柱2031;
81.通风面板207;出风孔20722;
82.电芯208;端板2081;第一进风孔2082;连接片2083;汇流排安装架2084;插接柱2085;插接孔2086。
具体实施方式
8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84.下面参考图1-图3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201,储能模组201可以安装在储能柜内为其他用电设备供电。
85.如图1-图3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模组201包括:储能单元220、支撑
梁219、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储能单元220包括多个电芯208,多个电芯208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当储能单元220以图7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的厚度方向是指图7中左右方向。储能单元220设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如图2和图4所示,支撑梁219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延伸,且支撑梁219连接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以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在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上储能单元220的至少一侧设有支撑梁219,当储能单元220以图2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为图2中储能模组201的上下方向,可以在储能单元220的上侧设置有支撑梁219,也可以在储能单元220的下侧设置有支撑梁219,还可以在储能单元220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支撑梁219,优选地,储能单元220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支撑梁219。
86.其中,如图4所示,当储能模组201以图4中方向放置时,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分别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左侧和右侧,本技术以第一侧板211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左侧、第二侧板212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右侧为例进行说明。通过连接梁连接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且由于储能单元220设置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连接梁将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装配在一起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能够夹紧储能单元220,可以将储能单元220固定在储能模组201内,储能模组201内部不需要设置固定电芯208的支架,增加储能模组201内布置电芯208的空间,储能模组201内可以布置更多电芯208,提升了储能模组201能量密度,在储能模组201具有相同能量密度情况下,本技术的储能模组201的体积更小。并且,通过在储能单元220的下侧和上侧均设置有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下侧的支撑梁219可以支撑储能单元220,从而使储能单元220牢固地夹设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同时,通过支撑梁219、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配合夹紧储能单元220,可以简化储能模组201结构,提升储能模组201装配效率,从而提升储能模组201生产效率。
87.由此,通过储能单元220、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支撑梁219配合,能够夹紧储能单元220,简化储能模组201结构,提升储能模组201装配效率,并且,储能模组201内部不需要设置固定电芯208的支架,储能模组201内可以布置更多电芯208,提升了储能模组201能量密度,在储能模组201具有相同能量密度情况下,储能模组201的体积更小。
8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顶盖213和底盖214,在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上,顶盖213和底盖214分别位于储能单元220的两侧,当储能模组201以图1中方向放置时,在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顶盖213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上侧,底盖214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下侧,且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连接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进一步地,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连接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或者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均连接在顶盖213和底盖214之间,优选地,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连接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和/或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214之间通过支撑梁219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216,也就是说,可以在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通过支撑梁219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216,也可以在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214之间通过支撑梁219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216,还可以在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以及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214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6,优选地,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
214之间均形成第二风道216。
89.具体地,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214之间均设置有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与顶盖213之间的支撑梁219将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分隔开以在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6,储能单元220与底盖214之间的支撑梁219将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分隔开以在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6。其中,储能模组201外部气体可以流入第二风道216,气体流入第二风道216后可以与储能单元220换热,然后气体会流出储能模组201,从而带走电芯208的热量,达到降温效果,提升电芯208散热效率。并且,通过在储能单元220与顶盖213之间以及储能单元220与底盖214之间设置第二风道216,能够控制单个电芯208的两侧温度差在4度以内,可以使电芯208各区域温差更加均衡。
9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顶盖213均接触和/或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底盖214均接触以将第二风道216分成多个子风道217,且支撑梁219具有连通相邻两个子风道217的过风通道218。进一步地,当储能模组201以图1中方向放置时,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的上表面和顶盖213均接触,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的下表面和底盖214均接触,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支撑梁219可以将第二风道216分成多个子风道217,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支撑梁219可以将第二风道216分成多个子风道217,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多个子风道217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多个子风道217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91.其中,储能模组201外部气体流入子风道217后,气体可以通过过风通道218流入相邻的子风道217内,在气体流动过程中,可以与电芯208换热,将电芯208的热量带走,最终气体会流出储能模组201。并且,通过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接触,位于储能单元220下方的支撑梁219可以支撑储能单元220,同时,位于储能单元220下方的支撑梁219和位于储能单元220上方的支撑梁219将储能单元220夹紧,从而使储能单元220稳固地装配在储能模组201内。
92.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可以设置有多个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多个支撑梁219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即图4中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同时,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多个支撑梁219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通过多个支撑梁219同时夹紧储能单元220,且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能够使储能单元220更加稳固地装配在储能模组201内,也能够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稳固夹紧储能单元220。
9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梁219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跨越所有的电芯208。其中,如图4所示,支撑梁219的最左端与第一侧板211连接,支撑梁219的最右端与第二侧板212连接,通过支撑梁219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跨越所有的电芯208后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连接,能够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可靠夹紧储能单元220。
9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侧板211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和/或第二侧板212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有朝向储能单元220凸出的限位凸台
221,也可以理解为,可以在第一侧板211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置限位凸台221,也可以在第二侧板212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置限位凸台221,还可以在第一侧板211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和第二侧板212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置限位凸台221,支撑梁219、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装配完成后,限位凸台221能够挤压储能单元220,使储能单元220固定在储能模组201内。
95.进一步地,支撑梁219搭接于限位凸台221,具体地,如图5所示,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支撑梁219的两个端部分别搭接于第一侧板211的限位凸台221的上表面和第二侧板212的限位凸台221的上表面,限位凸台221对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支撑梁219起到支撑作用,可以使支撑梁219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可靠装配。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支撑梁219的两个端部分别搭接于第一侧板211的限位凸台221的下表面和第二侧板212的限位凸台221的下表面,限位凸台221对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支撑梁219起到支撑作用,可以避免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支撑梁219过度挤压电芯208。
9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凸台221内形成有第三风道222,其中,第三风道222在电芯208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由于限位凸台221与储能单元220接触,气体流入第三风道222后,气体可以与储能单元220换热,在气体沿着第三风道222流动时,气体可以源源不断地带走储能单元220热量,从而可以达到对储能单元220降温的效果。
9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均设置有用于装配支撑梁219的安装孔223,安装孔223的轴线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侧板211上的安装孔223在第一侧板21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的安装孔223在第二侧板21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侧板212,通过紧固件224穿过安装孔223与支撑梁219配合以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其中,紧固件224和安装孔223均为多个,多个安装孔223和多个紧固件224一一对应设置,紧固件224可以为螺栓或者螺钉,紧固件224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的外部穿过与其对应的安装孔223后与支撑梁219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固定,进而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
9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散热件209,多个电芯208中至少相邻的两个电芯208之间设有散热件209,散热件209与相邻的电芯208接触,散热件209限定出沿电芯20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210。当储能模组201以图7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的长度方向是指图7中前后方向,如此设置能够使散热件209与电芯208的接触面为电芯208的大面,可以提升散热件209对电芯208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气体(例如冷风)从储能模组201内后可以流入第一风道210内,冷风沿着第一风道210流动时与电芯208换热,将电芯208热量带走,达到冷却电芯208效果,第一风道210内的风流出第一风道210后,风可以流出储能模组201,从而将热量排出储能模组201。
9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散热件209可以限定出多个第一风道210,多个第一风道210沿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当储能模组201以图7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的宽度方向是指图7中的上下方向。如此设置能够使气体在不同的第一风道210内顺畅流动,可以避免气体在散热件209内形成涡流,从而可以保证气体流动速度,便于气体流出散热件209,从而快速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也可以避免气体在散热件209内产
生噪音。
10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电芯208形成多个电芯,每个电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08,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每两个电芯208形成一个电芯,位于端部的两个电芯208分别构成一个电芯,相邻两个电芯间设有散热件209,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每个电芯208与至少一个散热件209接触,使每个电芯208都具有至少一个散热件209对其进行散热,也能够使散热件209与电芯208面积较大的侧面贴合,可以增加电芯208散热面积,使电芯208各个区域温度差变小,同时,通过此种多个电芯208和散热件209的排布方式,散热件209能够对电芯208起到支撑作用,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结构稳定性、安全性。
10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驱动风扇2061,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设于储能单元220的一端,且驱动风扇2061与储能单元220间隔开设置,驱动风扇2061用于驱动气体在第一风道210内沿第一风道210流动。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当储能模组201以图4中方向放置时,驱动风扇2061设于储能单元220的前端,驱动风扇2061的选型可以根据具体散热需求选择不同型号的风扇。其中,驱动风扇2061工作时,驱动风扇2061的扇叶转动,在驱动风扇2061驱动下,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沿着第一风道210朝向驱动风扇2061的方向流动,通过气体流动带走电芯208产生的热量,驱动风扇2061带出的气体最终排出至储能模组201外部。通过设置驱动风扇2061,能够增加第一风道210内气体流动速度,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可以提升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
10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驱动风扇2061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驱动风扇2061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数量与储能模组201内电芯208设置数量呈正相关,即储能模组201内电芯208设置数量越多,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数量越多,储能模组201内电芯208设置数量越少,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数量越少,本技术以储能模组201设置两个驱动风扇2061为例进行说明。其中,通过设置多个驱动风扇2061,能够增加驱动风扇2061的覆盖面积,可以保证提升储能模组201内每个散热件209的第一风道210气体流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储能模组201的散热效率。
10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a,满足关系式:90mm≤a≤100mm,例如: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98mm。其中,通过使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a,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即图6中的左右方向,能够保证驱动风扇2061可以驱动位于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流动,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保证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
10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中的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与另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b,满足关系式:180mm≤b≤200mm,例如: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中的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与另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90mm。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驱动风扇2061可以驱动位于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流动,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进一步保证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
10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与电芯208之间的间隔距离为c,满足关系式:40mm≤c≤50mm,例如:驱动风扇2061与电
芯208之间的间隔距离为45.6mm。进一步地,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与散热件209之间的间隔距离也为c。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驱动风扇2061可以驱动位于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流动,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进一步保证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从而使驱动风扇2061与电芯208之间、驱动风扇2061与散热件209之间的间隔尺寸适宜。
10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散热件209的远离驱动风扇2061的表面与相邻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d,满足关系式:60mm≤d≤70mm,例如:位于最外侧的散热件209的远离驱动风扇2061的表面与相邻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65.2mm。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每个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均被驱动风扇2061驱动流动,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各个区域温度一致性,从而可以使储能模组201散热均匀。
107.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风扇2061尺寸越大第一风道210内气流速度越大,在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的尺寸大于等于电芯208的宽度尺寸,此时驱动风扇2061在电芯208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达到电芯208覆盖率的100%,而驱动风扇2061的工作面积为圆形,从而可以使第一风道210内达到最大空气流量,保证对储能模组201散热效果。进一步地,在储能模组201的宽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尺寸占储能模组201宽度尺寸的40%-50%,例如: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尺寸占储能模组201宽度尺寸的44.62%。
10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电芯208的侧表面(即大面)面积为s1,散热件209与相邻电芯208的接触面积为s2,满足关系式:0.90≤s2/s1≤1,例如:s2/s1为0.97。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散热件209与相邻电芯208的接触面积,可以提升散热件209与电芯208换热效率。
1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散热端板206,驱动风扇2061安装于散热端板206,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和/或第二侧板212固定连接,也可以理解为,可以是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连接,也可以是散热端板206与第二侧板212连接,还可以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均固定连接。其中,如图4所示,散热端板206安装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的前端,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均连接,可以通过螺栓将散热端板206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进一步地,散热端板206与储能单元220间隔开设置,通过将驱动风扇2061安装于散热端板206,能够使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沿着第一风道210朝向储能模组201前方运动,也能够将驱动风扇2061可靠地布置在储能模组201内。
110.进一步地,如图1、图19-图21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连接片2083和汇流排安装架2084,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电芯20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柱和负极柱,连接片2083连接在相邻两个电芯208的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以实现相邻两个电芯208电连接,汇流排安装架2084设置在散热端板206和储能单元220之间,连接片2083安装于汇流排安装架2084,汇流排安装架2084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例如:汇流排安装架2084可以通过螺栓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汇流排安装架2084也可以卡接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具体装配形式不做具体限定,散热端板206可拆卸地安装于汇流排安装架2084上,从而将散热端板206间接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
1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固定
板2065,固定板2065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和/或第二侧板212,也就是说,固定板2065可以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固定板2065也可以安装于第二侧板212,固定板2065还可以同时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进一步地,固定板2065与侧板连接的部分设置为平板状结构,如图2和图4所示,固定板2065可以设置有提手2066,进一步地,固定板2065远离侧板的端部设置有提手2066,固定板2065与提手2066连接的部分构造为平板状结构,需要取放储能模组201时,通过抓取提手2066,便于工作人员提起储能模组201,从而便于搬运储能模组20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端板206可以与固定板2065固定连接,可以使用螺栓将散热端板206安装于固定板2065。
112.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固定支架2067,固定支架2067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和/或第二侧板212,优选地,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同时设置有固定支架2067,固定支架2067位于固定板2065和散热端板206之间,固定支架2067位于固定板2065内侧,固定支架2067用于对散热端板206限位。其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侧板211的前端和第二侧板212的前端均设置有固定支架2067,在储能模组201的前后方向上,固定支架2067设置在散热端板206和侧板(即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之间,通过将固定支架2067设置在散热端板206和侧板之间,能够使散热端板206与储能单元220间隔开,可以为连接片2083等零部件的布置提供安装空间,即可以为汇流排安装架2084的布置提供安装空间,并且,通过固定支架2067和散热端板206限位配合,固定支架2067可以限制散热端板206在储能模组201宽度方向上移动,可以使散热端板206和汇流排安装架2084可靠装配。进一步地,固定支架2067与固定板2065可拆地连接,例如:通过螺栓或者螺钉将固定支架2067与固定板2065可靠固定。进一步地,散热端板206也可以通过螺栓或者螺钉安装于固定支架2067。
113.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固定支架2067设置有插接柱2085,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均设置有插接孔2086,固定支架2067与第一侧板211装配时,插接柱2085插入第一侧板211的插接孔2086,然后用螺栓将固定支架2067和第一侧板211固定,固定支架2067与第二侧板212装配时,插接柱2085插入第二侧板212的插接孔2086,然后用螺栓将固定支架2067和第二侧板212固定,如此设置能够将固定支架2067稳固地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便于固定支架2067的拆装。
1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3所示,散热端板206设置有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正极连接端子2029与储能单元220的总正输出极连接,负极连接端子2030与储能单元220的总负输出极连接。进一步地,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散热端板206的同一侧设置,例如:如图4所示,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散热端板206的左侧设置。当储能模组201层叠配置在储能柜内后,通过将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布置在散热端板206的同一侧,便于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连接,可以减小导电排10的长度,导电排10连接在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之间,进一步地,导电排10与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均插接连接。
1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3所示,散热端板206可以限定出安装槽2063,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均设于安装槽2063内,进一步地,安装槽
2063从散热端板206的外表面朝向散热端板206内凹陷,通过将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布置在安装槽2063内,能够将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隐藏在安装槽2063内,避免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凸出散热端板206外表面与其他零部件干涉。
1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3所示,散热端板206还限定出防呆槽203,防呆槽203与安装槽2063连通,防呆槽203用于走线(例如导电排10)。进一步地,防呆槽203包括第一槽段20641、第二槽段20642和第三槽段20643,第一槽段20641和第二槽段20642均在储能模组201高度方向延伸,第二槽段20642在储能模组201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槽段20642的一端与第一槽段20641连通,第二槽段20642的另一端与第三槽段20643连通,第三槽段20643与安装槽2063连通,导电排10的形状与防呆槽203的形状适配。其中,如图13所示,正极连接端子2029可以位于负极连接端子2030的左侧,当多个储能模组201依次堆叠时,导电排10连接在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导电排10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导电排10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从而实现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电连接。并且,通过导电排10位于防呆槽203内,防呆槽203可以对导电排10起到导向作用,可以避免导电排10装错(例如导电排10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导电排10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同时,将导电排10隐藏在防呆槽203内,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其他零部件干涉,从而可以保证导电排10与正极连接端子2029、负极连接端子2030装配可靠性。
117.进一步地,散热端板206还可以限定出走线槽2064,走线槽2064与安装槽2063连通,防呆槽203和走线槽2064分别位于安装槽2063两侧,进一步地,当储能模组201以图4中方向放置时,走线槽2064设置在安装槽2063上侧,防呆槽203设置在安装槽2063下侧,走线槽2064与正极连接端子2029对应设置,防呆槽203与负极连接端子2030对应设置。当多个储能模组201依次堆叠时,导电排10连接在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导电排10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且位于储能模组201的走线槽2064内,导电排10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且位于储能模组201的防呆槽203内,从而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走线槽2064用于避让导电排10,导电排10隐藏在走线槽2064内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其他零部件干涉,防呆槽203和走线槽2064均可以对导电排10限位。
1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温度检测件,温度检测件用于采集储能单元220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温度检测件可以设置为温度传感器。驱动风扇2061、温度检测件均适于与储能模组201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电池管理系统用于通过接收温度检测件采集的温度信息调控驱动风扇2061的转速。
119.其中,驱动风扇2061、温度检测件均可以通过通讯线束与储能模组201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温度检测件可以实时检测储能单元220温度,温度检测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传递至电池管理系统后,电池管理系统根据接收的温度信息控制驱动风扇2061的转速,例如:当储能单元220温度较高时(例如超过35℃),电池管理系统控制驱动风扇2061提升转速,优选采用全速转动,可以有效对储能模组201降温,当储能单元220温度较低时(例如温度达到30℃),电池管理系统控制驱动风扇2061降低转速,使驱动风扇2061采用半速转动,也可以有
效对储能模组201降温。如此设置能够实现储能模组201在不同温度下的驱动风扇2061变速调节,可以使驱动风扇2061调节至适宜转速以满足储能模组201散热需求,有利于节约电力成本,对提高散热效率和电能利用率有着重要的效果,并且,维护了储能模组201工作时温度的稳定,对储能模组201的稳定输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20.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信息采集器2062(bic),信息采集器2062可以连接在温度检测件和电池管理系统之间,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信息通过信息采集器2062传递至电池管理系统。并且,驱动风扇2061通过线束与信息采集器2062电连接,通过信息采集器2062向外部取电,从而使驱动风扇2061转动。
1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通风面板207,通风面板207设置于驱动风扇2061的远离储能单元220的一侧,且通风面板207设有出风孔20722。如图1所示,通风面板207和散热端板206均设置在储能单元220前侧,散热端板206位于通风面板207和储能单元220之间,通风面板207安装于散热端板206,进一步地,通风面板207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安装于散热端板206,通风面板207也可以通过螺栓安装于散热端板206,通风面板207和散热端板206的具体装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中,驱动风扇2061工作时,驱动风扇2061的扇叶转动,在驱动风扇2061驱动下,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沿着第一风道210朝向驱动风扇2061的方向流动,通过气体流动带走电芯208产生的热量,驱动风扇2061带出的气体最终通过通风面板207上的出风孔20722排出至储能模组201外部,实现散出热风的功能。并且,通风面板207也可以遮挡驱动风扇2061,避免驱动风扇2061暴露在储能模组201外部。
1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端板2081,端板2081设于储能单元220的另一端且与储能单元220间隔开,端板2081与顶盖213和/或底盖214连接,端板2081设有与第一风道210连通的第一进风孔2082。其中,端板2081可以与顶盖213、底盖214均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端板2081可以通过螺栓与顶盖213、底盖214直接装配。如图1所示,端板2081和储能单元220之间可以设置有汇流排安装架2084,汇流排安装架2084直接或者间接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该汇流排安装架2084也设置有连接片2083,端板2081可以安装于顶盖213和/或底盖214上,从而实现端板2081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的间接连接。并且,通过端板2081设有与第一风道210连通的第一进风孔2082,气体可以从第一进风孔2082流入储能模组201内,流入储能模组201内的一部分气体流入散热件209,另一部分气体可以流入第二风道216,使电芯208被气体包围,从而可以提升电芯208散热效率。
1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盖213和/或底盖214设有与第二风道216连通的第二进风孔215,优选地,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设有与第二风道216连通的第二进风孔215,冷气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孔215流入第二风道216内,使电芯208被冷气包围,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芯208散热效率。
1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电芯208外型扁平酷似刀片,电芯208可以是一种新型磷酸铁锂电池。电芯208的长度尺寸为e,满足关系式:400mm≤e≤1500mm,电芯208的宽度尺寸为f,满足关系式:70mm≤f≤150mm,电芯208的厚度尺寸为g,满足关系式:10mm≤g≤25mm。如此设置能够将扁平形状的电芯208布置在储能模组201内,通过多个电芯208依次沿电芯208厚度方向依次排布,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内能量密度。
12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柜,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储能模组201,储能模组201结构简单,提升储能模组201装配效率,从而提升储能柜装配效率,并且,储能模组201内部不需要设置固定电芯208的支架,储能模组201内可以布置更多电芯208,提升了储能模组201和储能柜能量密度,在储能模组201具有相同能量密度情况下,储能模组201和储能柜的体积更小。
1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31所示,两个储能模组201通过电连接组件100连接,电连接组件100适于连接在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以实现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或者并联,本技术以电连接组件100连接在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以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为例进行说明。储能模组201具有连接端子202,每个储能模组201可以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
127.如图23-图31所示,电连接组件100包括:导电排10和绝缘盖20,导电排10可以设置为铜排,导电排10适于与连接端子202插接配合以使导电排10和连接端子202电连接。绝缘盖20罩设于导电排10,绝缘盖20可以防止导电排10从连接端子202内弹出,且绝缘盖20与连接端子202连接,且绝缘盖20适于压抵导电排10。
128.其中,需要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时,导电排10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且导电排10还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以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连接,在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插接过程中,不需要借助扳手等工具将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便于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对接,可以提升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装配效率,也可以降低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安装成本。同时,绝缘盖20与连接端子202连接,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通过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能够使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可靠插接,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防止产生拉弧,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也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使用安全性。另外,绝缘盖20为绝缘件,绝缘盖20罩设于导电排10,能够避免导电排10裸露,可以避免漏电,提高高压安全性。
1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9、图31所示,导电排10可以包括:第一子导电排11、第二子导电排12和第三子导电排13,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分别用于与对应的连接端子202插接配合,第二子导电排12连接在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三子导电排13之间以将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分隔开,从而使得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以及第三子导电排13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均形成一个避让空间14,每个避让空间14用于配置一个连接端子202。
130.其中,如图30和图31所示,储能模组201上可以设置有防呆槽203,防呆槽203的形状与导电排10的形状一致,需要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时,第一子导电排11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与第一子导电排11连接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位于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的避让空间14内,第三子导电排13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与第三子导电排13连接的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位于第三子导电排13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的避让空间14内,导电排10位于防呆槽203内,防呆槽203沿导电排10
的长宽厚方向对导电排10限位,这样设置能够将导电排10隐藏在防呆槽203内,避免导电排10被刮蹭,便于对导电排10定位。并且,通过将防呆槽203设置为弯型结构与导电排10配合装配,能够防止导电排10装错,起到防呆作用。
1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导电排12的一端与第一子导电排11连接,第二子导电排12的另一端与第三子导电排13连接,且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如图26-图29、图31所示,第二子导电排12的一端与第一子导电排11的一端连接,第二子导电排12的另一端与第三子导电排13的一端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子导电排12与第一子导电排11、第三子导电排13均垂直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实现在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以及第三子导电排13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均形成一个避让空间14的技术效果,可以使第一子导电排11、第二子导电排12和第三子导电排13布置方式合理。并且,能够使导电排10构造为“z”字型结构,通过将导电排10设置为“z”字型结构,且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从储能模组201同侧引出,便于电连接组件100的安装和拆卸,也便于电连接组件100维护。
1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8所示,导电排10设置有定位卡槽15,定位卡槽15适于与连接端子202定位配合,进一步地,定位卡槽15在导电排10的厚度方向贯穿导电排10。其中,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设置有定位卡槽15,连接端子202可以设置有限位凸部2026,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上后,限位凸部2026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通过限位凸部2026和定位卡槽15配合,能够将导电排10可靠地插接于连接端子202,可以避免连接端子202和导电排10分离,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也可以防止导电排10相对连接端子202晃动。
133.进一步地,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均设置有多个定位卡槽15,连接端子202可以设置有多个限位凸部2026,通过多个定位卡槽15和多个限位凸部2026配合,能够将导电排10更加可靠地插接于连接端子202,可以进一步避免连接端子202和导电排10分离,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也可以进一步防止导电排10相对连接端子202晃动。
1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28和图29所示,绝缘盖20可以包括:绝缘盖本体21和第一卡接部22,绝缘盖本体21罩设于导电排10且适于压抵导电排10,在绝缘盖20的第一方向上,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3中方向放置时,绝缘盖20的第一方向是指图中的左右方向,绝缘盖本体2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22,优选地,在第一方向上,绝缘盖本体2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卡接部22,第一卡接部22适于与连接端子202卡接。其中,通过在绝缘盖本体21上设置第一卡接部22,能够将绝缘盖20稳固地安装于连接端子202,可以使绝缘盖本体21可靠压抵导电排10,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虚接,并且,通过绝缘盖本体21罩设于导电排10,可以起到绝缘防护作用,避免电连接组件100漏电,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同时,通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卡接,便于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拆装,可以提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装配效率。
1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上,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3中方向放置时,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是指图23中的前后方向,绝缘盖本体21远离导电排10的端部设有遮挡部23,遮挡部23用于遮挡导电排10。其中,如图23、图27和图29所示,连接端子202限定出插接槽2023,如图23和图27所示,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7中方向放置时,插
接槽2023的上端敞开设置,且在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的前端、插接槽2023的后端均敞开设置,将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即可实现导电排10和连接端子202插接配合,导电排10插入插接槽2023内后,将绝缘盖20安装于连接端子202上,遮挡部23可以遮挡插接槽2023在第二方向上的敞开端,从而对导电排10进行遮挡,进而可以防止电连接组件100漏电。并且,绝缘盖20能够插接槽2023的上端,绝缘盖20可以对导电排10进行限位,从而防止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内弹出。
1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26-图28所示,导电排10的外部套设有绝缘套30,绝缘套30具有绝缘作用,进一步地,绝缘套30可以由绝缘胶制成,进一步地,在导电排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的至少部分结构裸露在绝缘套30外部。通过将绝缘套30套设在导电排10的外部,能够避免导电排10漏电,可以防止用户接触导电排10后触电,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
137.储能模组201设置有连接端子202,储能柜内设置有多个储能模组201,多个储能模组201在储能柜的高度方向依次堆叠设置,每个储能模组201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两个连接端子202在储能模组201宽度方向排布,且两个连接端子202设置在储能模组201同一端,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电连接组件100用于电连接两个储能模组201。
138.其中,需要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时,导电排10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且导电排10还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以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连接,在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插接过程中,不需要借助扳手等工具将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便于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对接,可以提升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装配效率,从而提升储能柜装配效率,也可以降低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安装成本。同时,绝缘盖20与连接端子202连接,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通过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能够使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可靠插接,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防止产生拉弧,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也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使用安全性,从而提升储能柜使用安全性。另外,绝缘盖20为绝缘件,绝缘盖20罩设于导电排10,能够避免导电排10裸露,可以避免漏电,提高高压安全性。
1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储能模组201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一个与导电排10连接,另一个连接端子202与导电排10避让开。其中,每个储能模组201均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储能模组201的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一个与导电排10连接,另一个连接端子202位于导电排10形成的避让空间14内,使连接端子202与导电排10避让开,避免连接端子202与导电排10发生干涉。两个连接端子201设于储能模组201的同一端,且两个连接端子201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同侧布置,也可以理解为,储能模组201设置有一个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一个负极连接端子2030,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同侧布置。
140.如图31所示,当电连接组件100和连接端子202以图31中方向放置时,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同一侧布置,例如: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左侧布置。
1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连接端子202可以包括:导电弹片2021和绝缘的端子本体2022,端子本体2022限定出插接槽2023,导电弹片2021设于插接槽2023内,导电排10插入插接槽2023内后与导电弹片2021接触。进一步地,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7中方向放置时,插接槽2023的上端敞开设置,且在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的前端、插接槽2023的后端均敞开设置,将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内使导电弹片2021和导电排10接触,从而实现导电排10和导电弹片2021之间电连接。
142.进一步地,如图26和图27所示,导电弹片2021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一方向相对设置,连接端子202的第一方向与绝缘盖20的第一方向方向一致,导电排10适于插入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多个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沿着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依次排布,且多个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多个第二导电弹片2025一一对应,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与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方向一致。其中,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内后,导电排10夹设在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之间,保证导电排10与第一导电弹片2024、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可靠接触,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
143.进一步地,如图26和图27所示,导电排10设有定位卡槽15,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限位凸部2026,限位凸部2026适于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其中,定位卡槽15可以在导电排10的厚度方向贯穿导电排10,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设置有定位卡槽15,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可以设置有限位凸部2026,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上后,限位凸部2026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通过限位凸部2026和定位卡槽15配合,能够将导电排10可靠地插接于连接端子202,可以避免导电弹片2021和导电排10分离,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导电弹片2021发生虚接,也可以防止导电排10相对连接端子202晃动。并且,通过限位凸部2026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能够判断出导电排10是否插接到位。
1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6所示,连接端子202还可以包括:导电件2027,导电件2027可以设置为金属件,导电件2027与导电弹片2021连接,且导电件2027适于与储能模组201电连接。进一步地,导电件2027的一端伸入插接槽2023内且与导电弹片2021连接。其中,连接端子202安装于储能模组201上时,导电件2027连接在导电弹片2021和储能模组201之间,实现连接端子202和储能模组201间电连接。
1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6所示,绝缘盖20设有第一卡接部22,连接端子202设置有第二卡接部2028,第二卡接部2028适于与绝缘盖20的第一卡接部22卡接。其中,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一方向上,连接端子20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卡接部2028,第二卡接部2028与第一卡接部22一一对应连接。通过第二卡接部2028与第一卡接部22卡接,便于将绝缘盖20安装于连接端子202,也便于将绝缘盖20从连接端子202上拆下,从而可以提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拆装效率。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装配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具体装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146.进一步地,如图23和图26所示,第一卡接部22为卡接孔和卡勾中的一个,第二卡接部2028为卡接孔和卡勾中的另一个,例如:第一卡接部22为卡接孔,第二卡接部2028为卡勾,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装配过程中,按压绝缘盖20,使卡勾卡入卡接孔内,即可完成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的装配。这样设置能够简化第一卡接部22和第二卡接部2028结构,降低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生产难度,可以提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生产效率。
1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两端敞开设置,绝缘盖本体21设有遮挡部23,遮挡部23用于遮挡插接槽2023远离导电排10的敞开端。其中,当连接端子202以图27中方向放置时,插接槽2023的上端敞开设置,且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的两端均敞开设置,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内使导电弹片2021和导电排10接触,导电排10插入插接槽2023内后,将绝缘盖20安装于连接端子202上,遮挡部23可以遮挡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从而对导电排10进行遮挡,进而可以防止电连接组件100漏电。
148.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连接端子202设置有安装柱2031,通过螺栓穿过安装柱2031与储能模组201连接以将连接端子202固定安装于储能模组201。
149.需要说明的是,先将多个储能模组201安装于储能柜中,多个储能模组201在储能柜的高度方向依次层叠排布,然后将导电排10安装于防呆槽203内,同时使导电排10的下端对准位于下方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子202,且使导电排10的上端对准位于上方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子202,用力按压导电排10,使导电排10在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之间,直至导电排10不能继续往插接槽2023内按压为止。
15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5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