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0985发布日期:2022-10-22 01:28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电源转换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2.双电源开关电器采用主备用双电源分列运行的供电方式确保在一路电源发生故障而断电时,另一路电源能够立即投入使用,从而保障供电的连续性。现有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一般具有自动驱动机构、手动驱动机构、运动转换机构和锁定机构。自动驱动机构能自动驱动运动转换机构转动从而切换常用电源或备用电源,从而实现电源转换;在自动驱动机构出现故障时可采用手动驱动机构来驱动运动转换机构转动从而切换电源,锁定机构用于在切换电源的过程中锁止或解锁运动转换机构。
3.现有的自动驱动机构的总体结构复杂,零部件较多,导致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整体结构不紧凑,整体体积也较大,不便使用者使用。如中国专利“cn 211604951 u”公开了双电源转换开关和包括该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供电柜,主要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一驱动盘、第二驱动盘以及驱动第一驱动盘和第二驱动盘转动的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各有两个,其相对设置于驱动件的端部。第一驱动件上设有第一滑槽,第二驱动盘上设有第二滑槽;第一驱动件通过销钉(即传动轴)-第二滑槽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第二驱动件也通过销钉-第一滑槽与第一驱动件连接,从而当第一驱动件或第二驱动件运动时驱动第一驱动盘或第二驱动盘转动以实现电源切换。上述结构中,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相对设置于驱动件的端部,即第一驱动件设置于第二驱动盘的下端,第二驱动件设置于第一驱动盘的上端,这增大了双电源转换开关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增大了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体积,不便使用者使用。另外,为驱动第一驱动件或第二驱动件转动,其均设置两个驱动件,这增压了整个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现有双电源转换开关因自动驱动机构的整体结构不紧凑、零件繁多而导致的体积大、不便使用以及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该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整体结构紧凑、零件少,整体体积较小,方便使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运动转换机构、自动驱动机构;
7.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传动盘,所述传动盘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传动轴部件和第二传动轴部件,
8.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包括能够向左移动后向右回位的第一驱动件、向右移动后向左回位的第二驱动件以及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对应的驱动件沿平行于所述传动盘径向的水平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驱动件上设有第一钩槽,所述第二驱动件上设有第二钩槽;
9.传动盘位于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一钩槽钩住所述第一传动轴部件并带动其沿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在移动过程中通
过第二钩槽钩住所述第二传动轴部件并带动其沿逆时针转动。
1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设有第一动铁芯,所述第一动铁芯与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设有第二动铁芯,所述第二动铁芯与第二驱动件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壳体内壁设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设于第一限位块远离第一动铁芯的端面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壳体内壁设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设于第二限位块远离第二动铁芯的端面一侧。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之间设有使其具有相互靠近的弹性复位件。
13.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件为拉簧。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向第二驱动件一侧延伸有第一挂脚,所述第二驱动件向第一驱动件一侧延伸有第二挂脚,所述第一挂脚和第二挂脚通过弹性复位件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轴部件和第二传动轴部件错开设置。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为板状结构。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移动方向与第一传动件的轴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移动方向与第二传动件的轴向垂直设置。
18.与现有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有益效果为:
19.自动驱动机构和运动转换机构之间通过第一钩槽与第一传动轴部件、第二钩槽与第二传动轴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当第一驱动件移动时,第一钩槽拉动运动转换机构沿第一方向转动,或当第一驱动件移动时,第二钩槽拉动运动转换机构沿第一方向的反向转动,从而实现常用电源与备用电源的切换。上述结构中,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通过设置第一钩槽和第二钩槽内嵌于运动转换机构中,使整体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此外,通过将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通过第一钩槽和第二钩槽内嵌于运动转换机构中,使自动驱动机构和运动转换机构的整体尺寸变小,进而能减小了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体积,方便使用者使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分解结构透视图;
21.图2为运动转换机构的结构简图的主视图;
22.图3为图2运动转换机构的结构简图的俯视图;
23.图4为自动驱动机构的分解结构透视图;
24.图5为图2的运动转换机构被第一驱动件拉动后的状态图;
25.图6为图2的运动转换机构被第二驱动件拉动后的状态图;
26.图7为图4中自动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27.图8为自动驱动机构和运动转换机构的分解结构透视图;
28.图9为传动盘靠近指示轮一侧的透视图;
29.图10为指示轮靠近传动盘一侧的透视图;
30.图11为传动盘靠近联动件一侧的透视图;
31.图12为联动件靠近传动盘一侧的透视图;
32.1.壳体;11.上壳;12.下壳;121.第一限位筋;122.第二限位筋;
33.2.手动驱动机构;
34.3.运动转换机构;31.联动件;311.转轴;312.第六连接孔;313.第四滑槽;32.传动盘;321.通孔;322.第三连接孔;323.第一滑槽;324.第五连接孔;325.第三滑槽;33.指示轮;331.第四连接孔;332.第二滑槽;34.第一传动件;35.第二传动件;36.扭簧;37.传动轴;371.第一传动轴部件;3711.第一传动轴a;3712.第一传动轴b;372.第二传动轴部件;3721.第二传动轴a;3722.第二传动轴b;3a.轴孔3a;3b.第一连接孔;3c.第二连接孔;
35.4.自动驱动机构;41.第一驱动组件;411.第一电磁铁;412.第一动铁芯;413.第一驱动件;4131.第一钩槽;4132.第一限位块;4133.第一挂脚;4134.第一支撑面;42.第二驱动组件;421.第二电磁铁;422.第二动铁芯;423.第二驱动件;4231.第二钩槽;4232.第二限位块;4233.第二挂脚;4234.第二支撑面;43.弹性复位件;
36.5.锁定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0.下面结合附图1-12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41.实施例1
42.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如图1所示,包壳体1以及设于壳体1内的手动驱动机构2、运动转换机构3、自动驱动机构4、锁定机构5和电路切换装置(未图示)。手动驱动机构2和自动驱动机构4均可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转动,进而带动电路切换装置转动以完成电路切换,锁定机构5可限制或解锁运动转换机构3的转动。其中,手动驱动机构2和锁定机构5可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见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43.图2-3为运动转换机构3的结构简图,其中,运动转换机构3的两个端面各设有传动轴37,分别为第一传动轴部件371和第二传动轴部件372,第一传动轴部件371和第二传动轴部件372均设于所处端面上且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且两个传动轴37沿运动转换机构3的径向截面错开设置,且其位置较靠近对应钩槽的钩部。如图4所示,自动驱动机构4包括第一驱动组件41和第二驱动组件42;第一驱动组件41包括第一电磁铁411和能够在向左移动后向右回位的第一驱动件413,第一驱动件413呈板状,具体地,第一电磁铁411设有第一磁吸腔(未图示),第一磁吸腔内设有第一动铁芯412,第一动铁芯412的一端设于第一磁吸腔内,另一
端与第一驱动件413螺钉连接。第二驱动组件42包括第二电磁铁421和能够在向右移动后向左回位第二驱动件423,第二驱动件423呈板状,具体地,第二电磁铁421设有第二磁吸腔(未图示),第二磁吸腔内设有第二动铁芯422,第二动铁芯422的一端设于第二磁吸腔内,另一端与第二驱动件423连接。第一驱动件413上设有第一钩槽4131,第二驱动件423上设有第二钩槽4231;第一驱动件413相对于第一动铁芯412的端部的顶面为第一支撑面4134,第二驱动件423相对于第二动铁芯422的端部的顶面为第二支撑面4234。装配时,第一驱动组件41设于第一传动轴部件371一侧,第一传动轴部件371位于第一驱动件413的第一钩槽4131中且与第一驱动件413垂直,第二驱动组件42设于第二传动轴部件372一侧,第二传动轴部件372位于第二驱动件423的第二钩槽4231中且与第二驱动件423垂直。
44.上述结构在使用时,在初始状态下(如图2所示),第一传动轴部件371位于第一钩槽4131的中间且靠近第一钩槽4131底部的位置,第二传动轴部件372也对应设置于第二钩槽4231中。若第一电磁铁411通电,则第一动铁芯412被吸合使其向第一磁吸腔内滑动,从而带动第一驱动件413向左滑动;第一驱动件413向左滑动的过程中,第一钩槽4131的槽壁钩住第一传动件34并拉动其转动,从而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的转动,进而实现电源向一个电路的切换(运动转换机构3向左转动后,第一传动轴部件371的位置示意图如图5所示)。同理,若第二电磁铁421通电,第二动铁芯422被吸合使其向第二磁吸腔内滑动,从而带动第二驱动件423向右滑动;第二驱动件423向右滑动的过程中,第二钩槽4231的槽壁钩住第二传动件35并拉动其转动,从而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的转动,进而实现电源向另一个电路的切换(运动转换机构3向右转动后,第二传动轴部件372的位置示意图如图6所示)。
45.上述结构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动轴部件371和第二传动轴部件372并非只能设在运动转换机构3的两个端面,其在运动转换机构3上所处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其仅用于固定第一传动轴部件371和第二传动轴部件372即可。另外,将两个传动轴37沿运动转换机构3的径向截面错开设置,这能够使驱动件在驱动对应的传动轴37时,能够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进行大角度转动,从而实现电源切换。当然,其位置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只要其能够被第一钩槽4131和第二钩槽4231拉动以带动运动转换机构3转动从而实现电源切换即可。
46.如图4、图7所示,第一驱动件413的前侧面且远离第一动铁芯412的位置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限位块4132,第二驱动件423的后侧面且远离第二动铁芯422的位置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二限位块4132。如图1所示,壳体15包括上壳11和上壳12。上壳12内壁上且位于第一限位块4132的右端设有第一限位筋121,其与第一限位块4132配合从而限制第一驱动件413向右滑动;上壳12内壁上还设有第二限位筋122,第二限位筋122位于第二限位块4132的左端从而限制第二驱动件423向左移动。另外,如图4、图7所示,第一驱动件413的后侧面且靠近第一动铁芯412的位置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挂脚4133,第二驱动件423的前侧面且靠近第二动铁芯422的位置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二挂脚4233,第一挂脚4133和第二挂脚4233通过弹性复位件43连接,弹性复位件43连接优选为拉簧。使用时,当第一电磁铁411通电,第一驱动件413向左移动,从而带动第一传动轴部件371转动,在第一驱动件413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弹性复位件43被拉伸,第二驱动件423由于受第二限位筋122的限位而保持静止;当第一电磁铁411断电,第一驱动件413在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下向右移动直至恢复至初始位置。同理,当第二电磁铁421通电,第二驱动件423向右移动,第驱动件受第一限位筋121的限位而
保持静止,当第二电磁铁421断电,第二驱动件423在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下向左移动直至恢复至初始位置。
47.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限位块4132和第二限位块4132、第一挂脚4133和第二挂脚4233在其所处驱动件上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而不仅限于所处侧面上,也可设于底部,或者由底部延伸出凸台结构来设置上述限位块和挂脚。另外,上述限位块和挂脚除了可以水平设置,也可倾斜设置,只要其能够实现其作用即可。
48.实施例2
49.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传动轴37设于运动转换机构3的两个端面,在本实施例中,其设于运动转换机构3的其中一个部件(传动盘32)的两个端面,且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的传动轴37进行特定设置,具体为:
50.如图8所示,运动转换机构3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联动件31、传动盘32和指示轮33,联动件31上设有转轴311,传动盘32和指示轮33设有与转轴311适配的轴孔3a,传动盘32和指示轮33通过轴孔3a连接于联动件31的转轴311上,当手动驱动机构2或自动驱动机构4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转动,联动件31与指示轮33之间的传动通过转轴311和轴孔3a进行转动传动,进而通过指示轮33向外部传递转动以实现电源切换。上述联动件31与手动驱动机构2的连接为本领域中的常见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第一传动轴部件371连接于传动盘32与指示轮33之间,第二传动轴部件372连接于传动盘32与联动件31之间。当第一驱动件413拉动第一传动轴部件371转动时,运动转换机构沿图8所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当第二驱动件423拉动第二传动轴部件372转动时,运动转换机构沿图8所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实现电源切换。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传动轴部件371和第二传动轴部件372分别设于传动盘32的端面上,这对应使得第一驱动件413和第二驱动件423之间的距离变小。
51.如图8所示,传动盘32与指示轮33之间设有第一传动件34,传动盘32与联动件31之间设有第二传动件35,第一传动件34和第二传动件35上均设有将其连接于联动件31转轴311的第一连接孔3b,还设有连接第一传动轴部件371或第二传动轴部件372的第二连接孔3c,其连接关系在下面展开说明。另外,传动盘32上设有贯通其两个端面的通孔321,通孔321上设有扭簧36,扭簧36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传动件34和第二传动件35从而使其具有相对靠近的趋势。
52.如图8所示,第一传动轴部件371有两个,包括第一传动轴a3711和第一传动轴b3712,第一传动轴b3712穿过第一传动件34的第二连接孔3c,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传动盘32和指示轮33,第一传动轴a3711的两端直接连接传动盘32和指示轮33。更具体地,如图9-10所示,传动盘32靠近指示轮33的端面上设有第三连接孔322和第一滑槽323,第三连接孔322和第一滑槽323设于其所处端面中轴线的左右两侧且靠近底部的位置,指示轮33靠近传动盘32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三连接孔322和第一滑槽323位置对应的第四连接孔331和第二滑槽332。装配时,第一传动轴a3711的两端连接于第三连接孔322和第四连接孔331中,第一传动轴b3712的两端连接于第一滑槽323和第二滑槽332中。使用时,第一传动轴a3711和第一传动轴b3712与第一驱动件413配合,在双电源转换开关处于断电的状态下,第一传动轴a3711和第一传动轴b3712位于第一钩槽4131内。如图8所示,第二传动轴部件372有两个,包括第二传动轴a3721和第二传动轴b3722,第二传动轴b3722穿过第二传动件35的第二连接孔3c,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传动盘32和联动件31,第二传动轴a3721的两端直接连接传动盘32和联
动件31。更具体地,如图11-12所示,传动盘32靠近联动件31的端面上设有第五连接孔324和第三滑槽325,第五连接孔324设于第一滑槽323的相对位置,第三滑槽325设于第三连接孔322的相对位置。联动件31靠近传动盘32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五连接孔324和第三滑槽325位置对应的第六连接孔312和第四滑槽313。装配时,第二传动轴a3721的两端连接于第五连接孔324和第六连接孔312中,第二传动轴b3722的两端连接于第三滑槽325和第四滑槽313中,在扭簧36的作用下,第二传动轴b3722贴近第三滑槽325靠近第六连接孔312的端部,同理,第一传动轴b3712贴近第一滑槽323靠近第三连接孔322的端部。使用时,第二传动轴a3721和第二传动轴b3722与第二驱动件423配合。在双电源转换开关处于断电的状态下,第二传动轴a3721和第二传动轴b3722位于第二钩槽4231内。
53.当上述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能实现断电位置(〇位)-第一通电位置(ⅰ位)-第二通电位置(ⅱ位)之间的相互转换,具体为:
54.1.电源从〇位切换至ⅰ位
55.第一电磁铁411通电,第一驱动件413向左移动,第一驱动件413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钩槽4131的槽壁拉动第一传动轴b3712以驱动运动转换机构转动,从而将电源切换至ⅰ位。当电源切换至ⅰ位后,第一电磁铁411断电,第一驱动件413在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
56.应当注意的是,当电源切换至〇位时,第一传动轴a3711和第一传动轴b3712位于第一钩槽4131中,第二传动轴a3721和第二传动轴b3722位于第二钩槽4231中。当电源切换至ⅰ位时,第一传动轴a371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一驱动件413的第一支撑面4134,第二传动轴b372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驱动件423的第二支撑面4234。当电源切换至ⅱ位时,第一传动轴b371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一驱动件413的第一支撑面4134,第二传动轴a372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驱动件423的第二支撑面4234。
57.2.电源从ⅰ位切换至〇位
58.第二电磁铁421通电,第二驱动件423向右移动,第二驱动件423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二传动轴b372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驱动件423的第二支撑面4234,第二钩槽4231的槽壁会拉动第二传动轴a3721以驱动运动转换机构转动,从而将电源切换至〇位。当电源切换至〇位后,第二电磁铁421断电,第二驱动件423在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下向左运动直至恢复至初始位置。
59.应当注意的是,在第二驱动件423向左移动直至其恢复至初始位置的过程可分为:第二传动轴b3722沿第二驱动件423的第二支撑面4234移动以及第二传动轴b3722进入第二钩槽4231两个过程。第二传动轴b3722在第二驱动件423的第二支撑面4234移动过程中,第二传动轴b3722向第三滑槽325远离第五连接孔324的端部运动,此时扭簧36被拉伸。当第二传动轴b3722进入第二钩槽4231,在扭簧36的作用下,第二传动轴b3722向第三滑槽325靠近第五连接孔324的端部运动,此时第二传动轴b3722恢复至〇位状态下的位置。
60.3.电源从〇位切换至ⅱ位
61.第二电磁铁421通电,第二驱动件423向右移动,第二驱动件423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钩槽4231的槽壁拉动第二传动轴b3722以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转动,从而将电源切换至ⅱ位。当电源切换至ⅱ位后,第二电磁铁421断电,第二驱动件423在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
62.4.电源从ⅱ位切换至〇位
63.第一电磁铁411通电,第一驱动件413向左移动,第一驱动件413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传动轴b371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一驱动件413的第一支撑面4134,第一钩槽4131的槽壁会拉动第一传动轴a3711以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转动,从而将电源切换至〇位。当电源切换至〇位后,第一电磁铁411断电,第二驱动件423在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下向右运动直至恢复至初始位置。
64.在第一驱动件413向右移动直至其恢复至初始位置的过程可分为:第一传动轴b3712沿第一驱动件413的第一支撑面4134移动以及第一传动轴b3712进入第一钩槽4131两个过程。第一传动轴b3712沿第一驱动件413的第一支撑面4134移动过程中,第一传动轴b3712向第一滑槽323远离第三连接孔322的端部运动,此时扭簧36被拉伸。当第一传动轴b3712进入第一钩槽4131,在扭簧36的作用下,第一传动轴b3712向第一滑槽323靠近第三连接孔322的端部运动,此时第一传动轴b3712恢复至〇位状态下的位置。
65.5.电源从ⅰ位切换ⅱ位或从ⅱ位切换至ⅰ位
66.电源从ⅰ位切换ⅱ位的步骤为:先进行上述第二步,再进行上述第三步;电源从ⅱ位切换ⅰ位的步骤为:先进行上述第四步,再进行上述第一步,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67.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