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03383发布日期:2022-08-12 19:5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长期按压、使用寿命长的薄膜开关。


背景技术:

2.薄膜开关是一种新型电子开关,用于控制其所在回路的通断,广泛应用于组装各类按键面板、电脑键盘等产品。
3.现有的薄膜开关大多由隔板及贴合在隔板两侧的膜片构成,隔板上冲裁有贯通孔,其开口边缘锋利,易残留毛刺,贯通孔内壁和膜片相向侧表面围成按压腔,按压时,通过膜片形变使膜片表面的触点相接触,再通过膜片表面的导电线将信号传出,为传出信号,导电线需要经过贯通孔的开口,按压时,膜片受力并向四周传递,经贯通孔开口施加在导电线上形成压强,由于导电线宽度窄且凸出于膜片表面,再加上导电线仅从一处经过贯通孔的开口,导致位于贯通孔开口处导电线受到的压强大,贯通孔开口处的锋利边缘及残留的毛刺容易因强压力压迫导电线,甚至切入导电线内,长期按压后,会对其造成损伤,导致断路或接触不良,影响薄膜开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长期按压、使用寿命长的薄膜开关。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薄膜开关,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和贴合在所述隔板上下侧的膜片,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垂直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内壁与所述膜片的相向侧表面围成按压腔,所述按压腔内设有触点及导电线,所述触点及所述导电线由涂覆在所述膜片表面的导电浆料固化而成;
6.所述膜片的相向侧表面还设有中继部,所述中继部位于所述贯通孔的开口处,所述中继部的内、外沿分别位于所述贯通孔内壁的内、外侧,所述中继部在所述贯通孔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导电线的宽度,所述中继部的厚度与所述导电线的厚度相等,所述中继部的内沿通过所述导电线与所述触点相导通,所述中继部的外沿与位于所述按压腔外部的电路相导通,所述中继部至少有两个,这两个所述中继部相间隔地设置。
7.优选地,这两个所述中继部在所述贯通孔圆周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30
°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夹角为45
°
、135
°
或180
°

9.优选地,所述中继部内、外沿距所述贯通孔内壁之间的距离相等。
10.进一步优选地,该距离大于等于0.1mm。
11.优选地,所有所述中继部相连通,构成完整的环状或具有开口的环状。
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中继部的内沿与所述触点的外沿连为一体。
13.优选地,所述中继部由所述导电线经过所述贯通孔开口处的部分构成。
14.优选地,所述中继部也由涂覆在所述膜片表面的导电浆料固化而成。
15.优选地,所述中继部与所述触点之间的所述导电线有至少两根。
1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7.1.使中继部内沿通过导电线与触点相导通,使中继部外沿与按压腔外部的电路相导通,既能够利用中继部传递按压信号,又能够利用中继部承接贯通孔开口施加的压力。
18.2.通过使中继部至少有两个并间隔设置,能够有效增大中继部总的承接面积并形成多点支撑,从而减小压强,在相同的按压力下,贯通孔开口边缘及毛刺压入中继部的深度浅,不容易将中继部切断,从而能够适应长期按压,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示意图,为便于观察,隐去了隔板及膜片自身颜色。
20.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21.图3是图1沿厚度方向对半剖分后的展开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沿厚度方向对半剖分后的展开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沿厚度方向对半剖分后的展开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沿厚度方向对半剖分后的展开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沿厚度方向对半剖分后的展开示意图。
26.其中:10.隔板;11.贯通孔;20.膜片;21.中继部;30.按压腔;41.触点;42.导电线;50.展开线;60.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8.本实用新型描述的上下方向是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
29.实施例一:
3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薄膜开关,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10和贴合在隔板10上下侧的膜片20,隔板10上开设有垂直贯通孔11,贯通孔11的内壁与膜片20的相向侧表面围成按压腔30,按压腔30内设有触点41及导电线42,触点41及导电线42由涂覆在膜片20表面的导电浆料固化而成;膜片20的相向侧表面还设有中继部21,中继部21位于贯通孔11的开口处,中继部21的内、外沿分别位于贯通孔11内壁的内、外侧,中继部21在贯通孔11圆周方向上的长度等于导电线42的宽度,中继部21的厚度与导电线42的厚度相等,中继部21的内沿通过导电线42与触点41相导通,中继部21的外沿与位于按压腔外部的电路60相导通,中继部21有两个,这两个中继部21相间隔地设置。
31.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
32.1.既能够利用中继部传递按压信号,又能够利用中继部承接贯通孔开口施加的压力。
33.2.能够有效增大中继部总的承接面积并形成多点支撑,从而减小压强,在相同的按压力下,贯通孔开口边缘及毛刺压入中继部的深度浅,不容易将中继部切断,从而能够适
应长期按压,延长使用寿命。
34.为确保中继部的支撑效果,中继部21的内、外沿距贯通孔11内壁之间的距离相等,且该距离应保证贯通孔11在允许误差内时,贯通孔11的内壁处于中继部21的内外沿之间,同时,该距离还应大于贯通孔11开口处允许残留毛刺长度的最大值,通常而言,贯通孔11的冲裁公差在0.03-0.05mm,允许残留毛刺的长度为0.02mm左右,再加上安全余量,在本实施例中,该距离被设定在大于等于0.1mm,为节省成本,并方便制作,该距离的波动范围应控制在10%以下,即,该距离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11mm。
35.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加工,中继部21由导电线42经过贯通孔11开口处的部分构成,也就是说,中继部21也由涂覆在膜片20表面的导电浆料固化而成,且该导电浆料与构成触点及导电线的导线浆料成分相同,均为导电银浆。
36.中继部21与触点41之间的导电线42有两根,用于形成两个中继部21,这两个中继部21在贯通孔11圆周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30
°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增大支撑间距,在按压力偏向其中一个中继部21,造成该中继部21被压入甚至被切断时,减轻另一个中继部21的被压入深度,避免其被切断,确保始终有一个中继部可以导通信号,从而能够适应长期按压,延长使用寿命,为便于导入现行的生产体系,该夹角优选为45
°
、135
°
或180
°
,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为45
°

37.实施例二
38.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二中,这两个中继部21之间还设有若干中继部,所有中继部21相连通,形成具有开口的环状,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进一步增大中继部总的承接面积,大幅减小压强,避免切断现象,从而适应长期按压,延长使用寿命。
39.实施例三
40.如图5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三中,位于触点41及中继部21之间的导电线42仅保留一条,这样设置能够在确保信号传递、使用寿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
41.实施例四
42.如图6所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四中,中继部21形成的环的内沿与触点41的外沿连为一体,这样能够降低导电线涂覆时的控制难度,便于高效生产。
43.实施例五
44.如图7所示,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有中继部21相连通,形成具有完整的环状(中继环),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位于触点41及中继部21之间的导电线42仅保留一条,中继部21也不是由导电线42经过贯通孔11开口处的部分构成,而是由涂覆在膜片20表面的导电碳浆固化而成,由于浆料中不含银,其成本大为降低,且导电碳浆固化后的硬度远大于导电银浆,支撑力度更强,能够进一步降低贯通孔开口边缘及毛刺压入中继部的深度,避免出现中继部被切断的现象,从而适应更加长期的按压,并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
45.需要说明的是,该薄膜开关的按压腔必然需要与外界连通,以便按压,连通方式可采用设置排气道或排气孔等现有技术实现(图中未示出)。
46.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