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歧管安装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32586发布日期:2022-12-21 01:15阅读:17来源:国知局
集成歧管安装座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歧管安装座。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客户的要求,客户需求的产品尽可能体积小,功能全面,因此产品也在朝着高度的模块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燃料电池是将燃料具有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系统一般会包括氢气路、空气路和冷却路,传统的部件设计是以单个部件作为出发点,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系统产品种类还增加装配工序,容易导致在装配过程中出现的装配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集成歧管安装座,能够将空气流道和冷却液流道集成到同一个安装座,减少了产品装配工序和生产成本。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歧管安装座,包括:
5.安装座本体,所述安装座本体的侧壁设有冷却液进口接头、空气出气接口、中冷器进水接口和中冷器出水接口,所述安装座本体的底部开设有空气进气口、电堆出水口和电堆进水口,所述空气出气接口和所述空气进气口连通形成空气流道,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所述中冷器进水接口、所述中冷器出水接口、所述电堆出水口和所述电堆进水口连通形成冷却液流道,所述空气流道和所述冷却液流道互不相通;
6.所述空气流道用于将电堆反应后排放的空气从所述空气进气口导通至所述空气出气接口;
7.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用于提供冷却液,所述冷却液流道用于将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输入的冷却液导通至所述中冷器进水接口,和将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输入的冷却液与从所述中冷器出水接口、所述电堆出水口回流的冷却液合流并导通至所述电堆进水口。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安装座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互不相通的空气流道和冷却液流道,其中,空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空气出气接口和空气进气口连通,空气进气口与电堆连接,冷却液流道与冷却液进口接头、中冷器进水接口、中冷器出水接口、电堆出水口、电堆进水口连通,中冷器进水接口和中冷器出水接口均与中冷器连接,中冷器用于通过高温的压缩空气,冷却液经过中冷器为中冷器的压缩空气降温,因而冷却液在经过中冷器后温度升高,并从中冷器出水接口回流,电堆出水口和电堆进水口均与电堆连接,用于为电堆降温,因而冷却液在经过电堆后温度升高,并从电堆出水口回流。冷却液进口接头与水泵连接,用于提供温度较低的冷却液,部分新输入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直接从中冷器进水接口流出,为中冷器的压缩空气降温,而另外部分新输入的冷却液与从中冷器出水接口和电堆出水口回流的冷却液合流后,从电堆进水口流出从而进入电堆中,实现为电堆降温的作用。通过该安装座本体能够同时对电堆排出的空气以及
冷却液的循环形成导向流通的作用,不需要分别单独安装一个用于供空气排出的管道安装座和一个供冷却液在整个产品中循环的管道安装座,将两种用于导向不同载体的管道安装座集成到一起,形成本技术提供的集成歧管安装座,在产品装配的方面上,减少了燃料电池在组装时的装配工序以及生产成本,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安装空间同时还提高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稳定性。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液流道包括第一循环流道和第二循环流道,所述第一循环流道与所述中冷器出水接口、所述电堆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循环流道与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所述中冷器进水接口、所述电堆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设置于所述所述中冷器进水接口、所述电堆进水口之间,所述第一循环流道和所述第二循环流道连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循环流道位于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和所述电堆进水口之间。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连通阀,所述安装座本体还设有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第一循环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安装口与所述第二循环流道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和所述电堆进水口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连通阀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安装口与所述连通阀的输出端连通。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通阀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还包括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第一安装口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口与第二安装口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口用于排出部分回流的冷却液。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均周向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用于供所述三通阀固定。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本体在靠近所述电堆出水口的侧壁处设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用于供温压一体传感器安装以检测所述电堆出水口处的液体温度与压力。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本体在靠近所述电堆进水口的侧壁处设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用于供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安装以检测所述电堆进水口处的液体压力与温度。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本体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循环流道的顶部开设观察口,所述观察口用于检查和排放内部的液体和气体。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本体还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观察口。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本体还设有供自身装配的固定孔。
1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侧视图;
24.图5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侧视图的剖面图;
25.图6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正视图;
26.图7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正视图的剖面图;
27.图8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安装座的正视图的另一剖面图。
28.附图标号如下:
29.安装座本体100;空气流道110;空气进气口111;空气出气接口112;冷却液流道120;第一循环流道121a;第二循环流道122b;中冷器进水接口122;中冷器出水接口123;电堆进水口124;电堆出水口125;第一安装口126;第二安装口127;冷却液进口接头128;第一安装结构131;第二安装结构132;螺纹孔140;固定孔150;观察口160;盖板161;三通阀170;第二输出口171。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3.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参照图1至图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歧管安装座,包括:安装座本体100,安装座本体100的侧壁设有冷却液进口接头128、空气出气接口112、中冷器进水接口122和中冷器出水接口123,安装座本体100的底部开设有空气进气口111、电堆出水口125和电堆进水口 124,空气出气接口112和空气进气口111连通形成空气流道110,冷却液进口接头128、中冷器进水接口122、中冷器出水接口123、电堆出水口125和电堆进水口124连通形成冷却液流道120,空气流道110和冷却液流道120互不相通;空气流道110用于将电堆反应后排放的空气从空气进气口111导通至空气出气接口112;冷却液进口接头128用于提供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冷却液流道120用于将冷却液进口接头128输入的冷却液导通至中冷器进水接口 122,和将冷却液进口接头128输入的冷却液与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电堆出水口125回流的冷却液合流并导通至电堆进水口124。
35.通过在安装座本体100的内部开设有互不相通的空气流道110和冷却液流道120,其中,空气流道110的两端分别与空气出气接口112和空气进气口111连通,空气进气口111
与电堆连接,冷却液流道120与冷却液进口接头128、中冷器进水接口122、中冷器出水接口123、电堆出水口125、电堆进水口124连通,中冷器进水接口122和中冷器出水接口123均与中冷器连接,中冷器用于通过高温的压缩空气,冷却液经过中冷器为中冷器的压缩空气降温,因而冷却液在经过中冷器后温度升高,并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回流,电堆出水口125和电堆进水口124均与电堆连接,用于为电堆降温,因而冷却液在经过电堆后温度升高,并从电堆出水口125回流。冷却液进口接头128与水泵连接,用于提供温度较低的冷却液,部分新输入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直接从中冷器进水接口122流出,为中冷器的压缩空气降温,而另外部分新输入的冷却液与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和电堆出水口125回流的冷却液合流后,从电堆进水口124流出从而进入电堆,实现为电堆降温的作用。通过该安装座本体100能够同时对电堆排出的空气以及冷却液的循环形成导向流通的作用,不需要分别单独安装一个用于供空气排出的管道安装座和一个供冷却液在整个产品中循环的管道安装座,将两种用于导向不同载体的管道安装座集成到一起,形成本技术提供的集成歧管安装座,在产品装配的方面上,减少了燃料电池在组装时的装配工序以及生产成本,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安装空间同时还提高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稳定性。
36.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座本体100采用塑料材质,具体为pa66含33%玻纤塑料,可有效降低安装座本体100重量,同时提升了在绝缘方面上的效果。
37.参照图7和图8,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液流道120包括第一循环流道121a和第二循环流道122b,第一循环流道121a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电堆出水口125连通,第二循环流道 122b与冷却液进口接头128、中冷器进水接口122、电堆进水口124连通,冷却液进口接头 128设置于中冷器进水接口122、电堆进水口124之间,第一循环流道121a和第二循环流道 122b连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第一循环流道121a位于冷却液进口接头128和电堆进水口124 之间。经过中冷器后的冷却液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回流到第一循环流道121a中,同时,经过电堆反应进行降温后的冷却液从电堆出水口125回流到第一循环流道121a中,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回流的冷却水和从电堆出水口125回流的冷却水在第一循环流道121a内合流,混合后的冷却液流进第二循环流道122b内。冷却液进口接头128设置于中冷器进水接口122和电堆进水口124之间且第一循环流道121a位于冷却液进口接头128和电堆进水口124之间,从冷却液进口接头128输入的冷却液直接从中冷器进水接口122流出,为中冷器的压缩空气降温;另一部分新输入的冷却液在第一循环流道121a和第二循环流道121b的相交处与温度较高的回流冷却液合流,为回流的冷却液降温,以达到下次冷却的作用,最后从第二循环流道121b流至电堆进水口124流进电堆,为电堆反应实现散热的功能。同时,第一循环流道 121a和第二循环流道122b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减少安装座本体100的整体长度,节省空间。
38.参照图3,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提供的集成歧管安装座还包括连通阀,安装座本体100 还设有第一安装口126、第二安装口127,第一安装口126与第一循环流道121a连通,第二安装口127与第二循环流道122b连通且位于冷却液进口接头128和电堆进水口124之间,第一安装口126与连通阀的输入端连通,第二安装口127与连通阀的输出端连通。通过连通阀以实现第一循环流道121a和第二循环流道122b的导通作用,同时,在后期的维护和检修过程中,可以通过连通阀截止第一循环流道121a和第二循环流道122b之间的连通关系。
39.继续参照图3,可以理解的是,连通阀为三通阀170,三通阀170还包括输入口和第
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171,输入口与第一安装口126连接,第一输出口与第二安装口127连接,第二输出口171用于排出部分回流的冷却液。经过中冷器后的冷却液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 回流到第一循环流道121a中,同时,经过电堆反应进行降温后的冷却液从电堆出水口125回流到第一循环流道121a中,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回流的冷却水和从电堆出水口125回流的冷却水在第一循环流道121a内合流,混合后的冷却液部分流进第二循环流道122b内,另一部分从第二输出口171排出,同时,安装座本体100还设有与第二循环流道122b连通的冷却液进口接头128,冷却液进口接头128与水泵连接,为第二循环流道122b内补充新的冷却液,为从第二输出口171排出的冷却液进行补充,同时起到对原有的冷却液实现进一步降温的作用。
40.需要说明的是,该三通阀170可以为电控三通阀170,可以通过电控的方式控制阀门的开度,从而控制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171的输出流量。
41.参照图2、图4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口126和第二安装口127均周向设有螺纹孔140,螺纹孔140用于供三通阀170固定,具体地,通过螺钉依次穿设三通阀170和螺纹孔140,以实现将输入口与第一安装口126连接和将第一输出口与第二安装口127连接。
42.参照图3和图8,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本体100在靠近电堆出水口125的侧壁处设有第一安装结构131,第一安装结构131用于供温压一体传感器安装以检测电堆出水口125处的液体温度与压力,可实现对从电堆出水口125处的冷却液的压力及温度进行精准监控并调节整个冷却液循环系统,让电堆反应能够稳定的进行,从而输出稳定的电压和电流。其中,第一安装结构131为一通孔,温压一体传感器可通过插设于该通孔内从而实现安装。
43.参照图2、图3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本体100在靠近电堆进水口124的侧壁处设有第二安装结构132,第二安装结构132用于供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安装以检测电堆进水口124处的液体压力与温度。可实现对从电堆进水口124处的冷却液的压力及温度进行精准监控并调节整个冷却液循环系统,让电堆反应能够稳定的进行,从而输出稳定的电压和电流。其中,第二安装结构132为两个通孔,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插设于通孔内从而实现安装。
44.需要说明的是,可通过电堆进水口124处和电堆出水口125处的温度和压力对电控三通阀170的阀门开度进行调节,例如,若检测到电堆出水口125处的温度不是很高,说明电堆反应此时产生的热量不是很高,为了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可控制阀门开度达到大部分冷却液从第一输出口流出,少部分冷却液从第二输出口171排出,将大部分的冷却液继续流至第二循环流道122b中进行下一次对电堆的冷却作用,以提高冷却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利用率;若检测到电堆进水口124处的温度过高,则说明从中冷器出水接口123流入的冷却液不足以将吸收了电堆热量的冷却液进行中和,可控制阀门开度达到大部分冷却液从第二输出口 171排出,并加强冷却液进口接头128的新冷却液供入量,同时还可以控制中冷器的降温作用,以保证电堆的散热效果,在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45.参照图1和图2,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本体100在对应于第二循环流道122b的顶部开设观察口160,观察口160用于检查和排放内部的液体和气体。当本技术的集成歧管安装座发生了堵塞等故障时,冷却液在高温时可能产生部分水蒸气,从而导致冷却液循环变慢,可通过观察口160检查和排放内部的液体和气体,起到了后期维修的作用,提高了检修人员的便捷性。
46.参照图3,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本体100还设有盖板161,盖板161盖合于观察口160,用于将观察口160密封,以免在燃料电池工作的工程中,部分冷却液和因冷却液蒸发产生的蒸汽外泄。
47.参照图1至图3,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本体100还设有供自身装配的固定孔150,可通过螺钉穿过固定孔150从而将本技术提供的集成歧管安装座装配到指定的位置处。
4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