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蔽电线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6555发布日期:2022-09-03 01:3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屏蔽电线电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缆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屏蔽电线电缆。


背景技术:

2.屏蔽电缆是使用金属网状编织层把信号线包裹起来的传输线,编织层一般是红铜或者镀锡铜,屏蔽是为了保证在有电磁干扰环境下系统的传输性能,这里的抗干扰性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抵御外来电磁干扰的能力以及系统本身向外辐射电磁干扰的能力。
3.在公告号为cn20974717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阻燃双屏蔽电线电缆,包括外绝缘层;外绝缘层内设有内屏蔽层,外绝缘层内壁上沿外绝缘层环向均匀固设有位于外绝缘层和内屏蔽层之间且与内屏蔽层外切的外支撑环;任一外支撑环与外绝缘层内壁均形成缓冲腔,任意相邻两个外支撑环、外绝缘层内壁和内屏蔽层形成防火腔;任一防火腔内分别设有与外绝缘层和内屏蔽层均外切的外屏蔽体,且外屏蔽体与靠近该外屏蔽体的两个外支撑环也外切;内屏蔽层内设有支撑层,支撑层内设有与支撑层相切的绝缘绕包层,绝缘绕包层内设有缆芯。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支撑环设置于电缆内部,支撑环的长度通常与电缆长度相等,上述技术中,支撑环采用陶瓷化硅橡胶制成,使得支撑环具有较强的硬度性能,不利于电缆结构在需要弯折的情况下进行敷设。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屏蔽电线电缆。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屏蔽电线电缆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屏蔽电线电缆,包括绝缘外层,所述绝缘外层内设置有支撑保持架,所述支撑保持架侧壁开设有多个圆弧形凹槽,每个所述圆弧形凹槽内均设有缆芯,所述支撑保持架底部等间距开设有多个下切缝。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支撑保持架对缆芯起到了良好的保持作用,使得缆芯在绝缘外层内保持位置不动,支撑保持架底部多个下切缝的设置,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将屏蔽电线电缆进行弯折,避免了因具有一定硬度的支撑保持架的设置,而使得电缆难以进行弯折的现象,有利于工作人员在需要弯折的情况下对电缆进行敷设。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保持架顶部均匀开设有多个上切缝。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个上切缝的设置,以此便于电缆从支撑保持架顶部一侧进行弯折,多个上切缝与多个下切缝相互配合,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电缆进行快速弯折敷设。
11.进一步的,所述下切缝与相邻上切缝之间的距离为0.2-0.5m。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支撑保持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使得相邻的切缝之间的距离尽量较小,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对电缆进行弯折敷设。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保持架内部靠近支撑保持架顶部的位置上嵌设有采用铝制成的上加固条,且所述上加固条的长度与绝缘外层的长度相等。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保持架内部靠近支撑保持架底部的位置上嵌设有采用铝制成的下加固条,且所述下加固条的长度与绝缘外层的长度亦相等。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加固条与上加固条配合作用,对设有下切缝和上切缝的支撑保持架起到了良好的加强作用,有利于提高电线电缆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上加固条和下加固条均采用铝条制成,均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对电缆进行弯折敷设。
16.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外层内壁贴合并固定有外屏蔽层,所述外屏蔽层内填充有填充层。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屏蔽层为编织的金属网状物,对电磁干扰起到了良好的屏蔽作用,有利于电线电缆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进行传输。
1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保持架上等间距设置有多组加固组件,每组所述加固组件均包括固定于支撑保持架靠近圆弧形凹槽的位置上的横向支撑杆。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横向支撑杆的设置,对电线电缆的内部结构起到了良好的加强作用,增强了电线电缆的抗压性能,有利于保护电缆内部的缆芯。
20.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组件还包括与横向支撑杆远离支撑保持架中轴线的一端固定的弧形加固条,所述弧形加固条远离横向支撑杆一侧的弧形表面与外屏蔽层内表面抵接。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加固条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电线电缆的内部结构,提高了电线电缆的抗压性能,有利于保护电缆内部的缆芯。
22.进一步的,所述缆芯包括与圆弧形凹槽的弧形表面贴合的内屏蔽层、与内屏蔽层内表面固定的阻燃层以及设置于阻燃层内的导体。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屏蔽层为编织的金属网状物,对电磁干扰起到了进一步的屏蔽作用,提高了电线电缆的传输性能,阻燃层的设置,使得电线电缆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有利于延长电线电缆的使用寿命。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25.(1)本技术中,在使用过程中,支撑保持架对缆芯起到了良好的保持作用,使得缆芯在绝缘外层内保持位置不动,支撑保持架底部多个下切缝的设置,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将屏蔽电线电缆进行弯折,避免了因具有一定硬度的支撑保持架的设置,而使得电缆难以进行弯折的现象,有利于工作人员在需要弯折的情况下对电缆进行敷设;
26.(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下切缝与相邻上切缝之间的距离为0.2-0.5m,在保证支撑保持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使得相邻的切缝之间的距离尽量较小,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对电缆进行弯折敷设;
27.(3)本技术中,上加固条与上加固条配合作用,对设有下切缝和上切缝的支撑保持架起到了良好的加强作用,有利于提高电线电缆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上加固条和下加固条均采用铝条制成,均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对电缆进行弯折敷设。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用于凸显支撑保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标号说明:
32.1、绝缘外层;2、支撑保持架;21、圆弧形凹槽;22、下切缝;23、上切缝;3、缆芯;31、内屏蔽层;32、阻燃层;33、导体;4、加固组件;41、横向支撑杆;42、弧形加固条;5、外屏蔽层;6、上加固条;7、下加固条;8、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实施例1: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屏蔽电线电缆,请参阅图1-3,包括绝缘外层1、支撑保持架2、缆芯3和加固组件4。绝缘外层1的横截面呈圆环形,绝缘外层1内表面贴合并固定有外屏蔽层5。支撑保持架2设置于外屏蔽层5内,支撑保持架2为圆杆状结构,支撑保持架2的轴线与绝缘外层1的轴线重合,支撑保持架2的弧形表面上均匀开设有四个圆弧形凹槽21,且四个圆弧形凹槽21关于支撑保持架2的轴线均匀分布。
37.缆芯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圆弧形凹槽21分别设置于四个圆弧形凹槽21内,且缆芯3包括内屏蔽层31、阻燃层32以及导体33。内屏蔽层31的横截面呈环形形,其轴线与绝缘外层1的轴线平行,内屏蔽层31的外表面与圆弧形凹槽21的弧形表面贴合并固定,且内屏蔽层31和外屏蔽层5均为编织的金属网状物,对电磁干扰起到了良好的屏蔽作用,有利于电线电缆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进行传输。阻燃层32外表面与内屏蔽层31内表面贴合并固定,导体33为圆棒状结构,导体33的轴线与内屏蔽层31的轴线重合,且导体33的弧形表面与阻燃层32内表面贴合并固定。
38.为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线电缆进行弯折敷设,支撑保持架2底部等间距开设有多个下切缝22,支撑保持架2顶部均匀开设有多个上切缝23,且下切缝22与相邻上切缝23之间的距离为0.2-0.5m,在保证支撑保持架2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使得相邻的切缝之间的距离尽量较小,降低了工作人员弯折支撑保持架2的难度,有利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对电线电缆进行弯折敷设。
39.为支撑保持架2的结构强度,支撑保持架2内部靠近支撑保持架2顶部的位置上嵌设有采用铝制成的上加固条6,支撑保持架2内部靠近支撑保持架2底部的位置上嵌设有采用铝制成的下加固条7,且上加固条6的长度以及下加固条7的长度均与绝缘外层1的长度相等。下加固条7与上加固条6配合作用,对设有下切缝22和上切缝23的支撑保持架2起到了良好的加强作用,有利于提高电线电缆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上加固条6和下加固条7均采用铝条制成,均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对电缆进行弯折敷设。
40.加固组件4安装于支撑保持架2上,加固组件4设有多组并等间距分布,且加固组件4包括横向支撑杆41和弧形加固条42。横向支撑杆41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外层1的长度方向垂直,横向支撑杆41的一端与支撑保持架2靠近圆弧形凹槽21的位置固定。弧形加固条42为延
伸方向呈圆弧形的条状结构,弧形加固条42的内侧弧形表面与横向支撑杆41远离支撑保持架2中轴线的一端固定,弧形加固条42远离横向支撑杆41一侧的弧形表面与外屏蔽层5内表面抵接。横向支撑杆41与弧形加固条42配合作用,以此对电线电缆的内部结构起到了良好的增强作用,提高了电线电缆的抗压能力,有利于延长电线电缆的使用寿命。外屏蔽层5内填充有填充层8,填充层8包裹于缆芯3和加固组件4外侧,使得电线电缆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密。
4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屏蔽电线电缆的实施原理为:为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线电缆进行弯折敷设,支撑保持架2底部等间距开设有多个下切缝22,支撑保持架2顶部均匀开设有多个上切缝23,且下切缝22与相邻上切缝23之间的距离为0.2-0.5m,在保证支撑保持架2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使得相邻的切缝之间的距离尽量较小,降低了工作人员弯折支撑保持架2的难度,有利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对电线电缆进行弯折敷设。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