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式超级电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8174发布日期:2022-10-14 22:4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扣式超级电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扣式超级电容。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各种微小型电子产品也逐渐冒出市面,电子产品的种类也有成千上万种,涉及各大领域。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电池的供电,随着电子产品的体积大小以及其工作情况,对应的电池体积和功率有所不同,例如用于蓝牙耳机等产品时,常常采用的是一种扣式小电池,不仅满足供电,而且占用面积小。
3.如图1所示,图1为极片与极耳的组合结构图。目前的扣式小电池包括外壳及电芯,电芯设置与外壳内;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解液以及极耳,正极片及负极片上均设有极耳,通过极耳将电子转移出来。由图可知,极耳的整体面积是远远小于极片的面积,这也意味着整个极片的电子都导向极耳,再由极耳导出,由于极耳的面积小,所以瞬间所能输出的电流和功率小。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式超级电容。
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扣式超级电容,包括:壳体、正极件、阻隔件及负极件,正极件、阻隔件及负极件依序连接,并且卷绕后设置于壳体内;正极件和/或负极件具有导电区,导电区沿正极件和/或负极件卷绕的方向开设,且导电区连接壳体。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正极件包括金属导电层及碳层,碳层设置于金属导电层,金属导电层具有导电区。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金属导电层由铝箔制成。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负极件与正极件结构相同。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包括上壳、下壳及绝缘件,上壳套设于下壳,且形成容纳腔,正极件、阻隔件及负极件均位于容纳腔内,绝缘件设置于上壳与下壳接合处,导电区连接上壳和/或下壳。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壳体、正极件、阻隔件及负极件的配合设置,正极件及负极件各自设置有导电区,正极件、阻隔件及负极件叠合后进行卷绕,卷绕后的导电区各处于一端,再将导电区与壳体连接,使得与导电区连接的壳体具有与相应的极性;由于导电区的设置,使得电子引出的面积变大,更多的电子可以同时导出,最终释放出更大的电流和功率,并可以向下兼容小功率输出。
附图说明
1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2.图1为极片与极耳的组合结构图;
13.图2为实施例中扣式超级电容的剖视图;
14.图3为实施例中正极件、阻隔件及负极件卷绕后的剖视图;
15.图4为实施例中正极件或负极件的侧面剖视图;
16.图5为实施例中正极件或负极件的正面剖视图;
17.图6为实施例中正极件或负极件的另一正面剖视图;
18.图7为实施例中正极件或负极件的又一正面剖视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00-极片;200-极耳;
21.1-壳体;11-上壳;12-下壳;13-绝缘件;14-容纳腔;
22.2-正极件;21-金属导电层;22-碳层;
23.3-阻隔件;
24.4-负极件;
25.5-导电区。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8.如图2所示,图2为实施例中扣式超级电容的剖视图。本技术的扣式超级电容包括壳体1、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依序叠放,阻隔件3位于正极件2与负极件4之间,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叠放后进行卷绕,而后放置于壳体1内。
29.再一并参照图3所示,图3为实施例中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卷绕后的剖视图。进一步说明的,卷绕是指绕同一个圆心由内向外进行缠绕,缠绕圈数由产品长度决定。本实施例中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进行卷绕后形成电芯,而后放置到壳体1内。
30.请继续参照图2所示,壳体1包括上壳11、下壳12及绝缘件13,上壳11与下壳12相适配,上壳11套设于下壳12,绝缘件13则设置在上壳11与下壳12的连接处,通过绝缘件13将上壳11与下壳12进行阻断,防止上壳11与下壳12接触,正极件2与上壳11或下壳12中的一者连接,负极件4则与另一者连接,进而使得上壳11成为外露的正极或负极。具体应用时,上壳11与下壳12套合后,形成容纳腔14,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卷绕后放置于容纳腔14内。
31.再一并参照图4及图5所示,图4为实施例中正极件2或负极件4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中正极件2或负极件4的正面剖视图。正极件2包括金属导电层21及碳层22,碳层22
设置于金属导电层21,金属导电层21具有导电区5。具体应用时,碳层22设置于金属导电层21表面的局部,而未设有碳层22的金属导电层21区域为导电区5,导电区5与上壳11或下壳12连接。具体的,导电区5沿着金属导电层21长度方向开设(即金属导电层21进行卷绕时的方向),且导电区5位于金属导电层21的一侧。导电区5与上壳11或下壳12的连接通过激光焊接实现。进一步的,金属导电层21由铝箔材料制成。
32.再一并参照图6所示,图6为实施例中正极件2或负极件4的另一正面剖视图。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电区5并非是由金属导电层21的一端开设至另一端的,其可以是由金属导电层21的一端作为开始,并一直延伸一端距离,但并没有到达金属导电层21的另一端。
33.再一并参照图7所示,图7为实施例中正极件2或负极件4的又一正面剖视图。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电区5并非从金属导电层21的一端作为起点,以其另一端作为终点开设,而是设置在金属导电层21两端之间的位置。
34.本实施例中,负极件4与正极件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进一步赘述。
35.工作时,将正极件2的导电区5与负极件4的导电区5上下交错放置,即正极件2的导电区5位于上部,负极件4的导电区5位于下部,阻隔件3位于正极件2与负极件4之间,三者进行卷绕后放入容纳腔14内,再将正极件2上导电区5与上壳11焊接,负极件4的导电区5与下壳12焊接,使得上壳11成为外露的正极,下壳12成为外露的负极,当然,也可以将正极件2的导电区5与下壳12焊接,负极件4的导电区5与上壳11焊接。
36.通过设置导电区5,增大了正极件2、负极件4输出电流的区域,使得更多的电子能同时被引出,进而输出更大的电流及功率。此外,通过金属导电层21与碳层22的结合,相较于传统采用纯碳作为极片,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导电层21可降低电子引出时所经过的行程,进而大大提升了其输出功率;同时,由于采用铝箔支撑金属导电层,使得整个正极件或负极件的整体体积大大缩小,进而也将整个扣式超级电容的体积缩小,最终实现小体积大功率的效果。
37.综上所述,通过壳体1、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的配合设置,正极件2及负极件4各自设置有导电区5,正极件2、阻隔件3及负极件4叠合后进行卷绕,卷绕后的导电区5各处于一端,再将导电区5与壳体1连接,使得与导电区5连接的壳体1具有与相应的极性;由于导电区5的设置,使得电子引出的面积变大,更多的电子可以同时导出,最终释放出更大的电流和功率,并可以向下兼容小功率输出。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