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83111发布日期:2022-10-29 03:57阅读:2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到电路板的彼此嵌合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2.中国发明专利第cn110800169b号揭示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包括安装于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器及安装于另一电路板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遮蔽壳体,遮蔽壳体的侧壁下端向外弯折形成焊脚,焊脚的内外侧面均位于所在侧壁的外壁面的外侧,导致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焊脚占用过多的电路板面积,不符合电连接器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占用面积小的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周边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上延伸形成的对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对接部的固持部、暴露于所述对接部的接触部及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延伸出所述基座的焊接部,所述遮蔽壳体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及沿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延伸的一对端壁,所述侧壁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焊接部的外侧,所述侧壁的下方设置有焊脚,所述焊脚自所述侧壁的内壁面向外壁面冲压形成,所述焊脚的内侧面在横向上位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所述焊脚的外侧面在横向上位于所述侧壁的外壁面的外侧。
6.进一步地,所述焊脚的在横向上的厚度与所述侧壁的板厚大致相同。
7.进一步地,所述对接部包括自所述基座向上延伸形成的舌部及自基座向上延伸形成的围设于舌部周侧且与所述舌部之间构成环形插槽的环形壁,所述环形壁包括位于所述舌部的横向两侧的侧壁部及位于所述舌部的纵向两侧的端壁部,每一所述侧壁部设置有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固持部固持于所述侧壁部,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所述环形插槽内。
8.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包括固持于所述侧壁部的固定部及与所述固定部相连的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焊接部的外侧的侧部,所述焊脚设置于所述侧部的下方。
9.进一步地,所述侧部与所述侧壁部在横向上间隔设置并与所述侧壁部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检视所述焊接部的检视口。
10.进一步地,所述侧部的下端向上凹设形成有与所述焊接部一一对应的检视凹口,相邻检视凹口之间设有所述焊脚。
11.进一步地,所述端壁包括固持于所述端壁部的第二固定部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连的在纵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外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固持
于所述基座的底臂,所述底臂向上弯折形成有固持并暴露于所述舌部的纵向端面及顶面的加强臂。
12.进一步地,所述端壁包括固持于所述端壁部的第二固定部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连的在纵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外侧的端部,所述端部与所述端壁部在纵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端部设有焊脚部,所述端部与所述侧部之间不相连而形成缺口。
1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与电连接器相配接的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体、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对接端子及围设于所述绝缘体周侧的具有第二焊脚的第二遮蔽壳体,所述绝缘体包括基体及自所述基体向上延伸形成的插接部,所述对接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体的第二固持部、暴露于所述插接部的第二接触部及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延伸出所述基体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遮蔽壳体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对第二侧壁及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延伸的一对第二端壁,所述第二侧壁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外侧,当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对接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对接部配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配接,所述遮蔽壳体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配接且位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的内侧,所述焊脚的内侧面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的第二侧壁的内壁面内侧,所述焊脚的外侧面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的第二侧壁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壁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焊脚,所述第二焊脚自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向内壁面冲压形成,所述第二焊脚的外侧面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与内壁面之间,所述第二焊脚的内侧面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壁面的内侧。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中,对接连接器的第二遮蔽壳体与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抵接并位于遮蔽壳体的外侧,遮蔽壳体的焊脚自侧壁向外冲设形成,对接连接器的第二焊脚自第二侧壁向内冲设形成,两连接器的焊脚及第二焊脚在周向方向占用电路板面积小,符合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19.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21.图6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对接连接器的俯视图。
23.图8是图7沿b-b线的剖视图。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接时时剖视示意图。
2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26.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安装于另一电路板(未图
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2及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周边的遮蔽壳体3。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体4、固持于所述绝缘体4的对接端子5及围设于所述绝缘体4的周侧的第二遮蔽壳体6。
27.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上延伸形成的对接部1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于所述对接部12的固持部21、暴露于所述对接部12的接触部22及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延伸出所述基座11的焊接部23。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对侧壁31及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延伸的一对端壁32,所述侧壁31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焊接部23的外侧,所述侧壁31的下方设置有焊脚311,所述焊脚311自所述侧壁31的内壁面312向外壁面313冲压形成,所述焊脚311的内侧面3111在横向上位于所述侧壁31的内壁面312与外壁面313之间,所述焊脚311的外侧面3112在横向上位于所述侧壁31的外壁面313的外侧。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绝缘体4包括基体41及自所述基体41向上延伸形成的插接部42,所述对接端子5包括固持于所述基体41的第二固持部51、暴露于所述插接部42的第二接触部52及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延伸出所述基体41的第二焊接部53。所述第二遮蔽壳体6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对第二侧壁61及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延伸的一对第二端壁62,所述第二侧壁61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53的外侧。
28.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在上下方向上对接后,所述插接部42与所述对接部12配接,所述第二接触部52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配接,所述遮蔽壳体3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6配接且所述遮蔽壳体3位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6的内侧。遮蔽壳体3的焊脚311的上述设置,使得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后,位于内侧的遮蔽壳体3的焊脚311的内侧面3111在横向上位于第二遮蔽壳体6的第二侧壁61的内壁面611的内侧,而焊脚311的外侧面3112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6的第二侧壁61的内壁面611与外壁面612之间,使得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后所占用的面积得到有效的减小,符合目前电子设备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值得一提的是,遮蔽壳体3的侧壁31冲压形成的焊脚311会使得侧壁31的内壁面312对应焊脚311处形成凹口3121,所述凹口3121有利于所述焊脚311焊接于电路板时爬锡,使得遮蔽壳体3能够可靠地焊接于电路板。
29.详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对接部12包括自所述基座11向上延伸形成的舌部121及自所述基座11向上延伸形成的围设于所述舌部121周侧且与所述舌部121之间构成环形插槽120的环形壁122。所述环形壁122包括位于所述舌部121的横向两侧的侧壁部1221及位于所述舌部121的纵向两侧的端壁部1222,每一所述侧壁部1221设置有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导电端子2的固持部21固持于所述侧壁部1221,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2自所述固持部21向所述舌部121弯折并暴露于所述环形插槽120内。具体而言,所述固持部21竖直设置,所述接触部22包括自所述固持部21的上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设置于所述侧壁部1221的横向内侧并暴露于所述环形插槽120内的第一接触部221、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的下端向内弯折后并向上弯折形成的弹性接触臂部222,所述弹性接触臂部222设置于所述舌部121的横向侧面设有的收容槽1210并突伸入所述环形插槽120。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中,所述遮蔽壳体3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侧壁31固持于所述侧壁部1221而所述端壁32固持于所述端壁部1222。具体而言,所述侧壁31包括固持于所述侧壁部1221的固定部301及与所述固定部301相连的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焊接部23的外侧的板状的侧部302,所述焊脚23冲设自所述侧部302的下方。所述端壁32包括固持于所述端壁部1222
的第二固定部303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303相连的在纵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303外侧的具有焊脚部3041的板状的端部304。进一步的,所述侧部302与所述侧壁部1221在横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端部304与所述端壁部1222在纵向上间隔设置,并且所述侧部302与所述端部304之间不相连而形成缺口305,从而使得侧部302整体相较于侧壁部1221、端部304整体相较于端壁部1222具有较好的弹性形变能力,令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能够可靠的对接。所述侧部302与所述侧壁部1221在横向上的间隔用于容置所述焊接部23,并且所述侧部302与所述侧壁部1221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检视所述焊接部23的检视口306。此外,所述侧部302的下端向上凹设形成有与每排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一一对应的检视凹口3021,相邻的检视凹口3021之间设有所述焊脚3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检视口306与检视凹口3021分别用于在上下方向及横向上检视所述焊接部23的安装情况。每一所述侧壁31设有一对所述固定部301,一对所述固定部301在纵向上位于每排导电端子2的纵向两侧,所述侧部302的下方于每排导电端子2的纵向两侧进一步设置纵向宽度大于所述焊脚311的宽焊脚314,所述宽焊脚314的设置方式与所述焊脚311相同。本实用新型中,冲压形成的所述焊脚311与所述宽焊脚314的厚度与所述侧壁31的板厚大致相同,具体而言,所述焊脚311与所述宽焊脚314的厚度与侧部302的板厚大致相同。
30.所述端壁32的第二固定部303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固持于所述基座11的底臂3031,所述底臂3031向上弯折形成有固持并暴露于所述舌部12的纵向端面1201及顶面1202的加强臂3032,所述加强臂3032用以防止舌部12的纵向两端过度磨损。
31.结合图7至图8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插接部42包括自所述基体41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纵侧壁421及自所述基体41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横端壁422,一对所述横端壁422连接一对所述纵侧壁421并围设形成插槽423。所述第二遮蔽壳体6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体4,所述第二侧壁6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焊脚613,所述第二焊脚613自所述第二侧壁61的外壁面612向内壁面611冲压形成,所述第二焊脚613的外侧面6131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61的外壁面612与内壁面611之间,所述第二焊脚613的内侧面6132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61的内壁面611的内侧。所述对接端子5的第二对接部52包括自所述第二固持部51向上弯折形成设置于所述纵侧壁421横向内表面的内接部521及自所述内接部521的上端向下弯折形成的设置于所述纵向壁421的横向外表面的外接部522。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后,所述舌部121插入插槽423,所述纵侧壁421与所述横端壁422插入环形插槽120,所述第一接触部221与所述外接部522接触,所述弹性接触臂部222与所述内接部521接触,所述第二焊脚613的内侧面6132在横向上位于所述侧壁31的板厚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遮蔽壳体6由于其第二焊脚613是自第二侧壁61向内冲压形成,而第二遮蔽壳体6由作为两连接器对接后的外壳体,故而,使得两连接器对接后的整体占用面积得到缩小。为了使得两连接器的壳体可靠结合,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遮蔽壳体3的侧壁31的外壁面312设置突块315,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第二遮蔽壳体的第二侧壁61的内壁面611凹设形成于所述突块315扣合的凹陷部6111。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