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拔式断电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5650发布日期:2022-11-18 21:09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拉拔式断电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电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拔式断电开关。


背景技术:

2.拉拔式断电开关的工作原理是:往上提拉时内部带斜面的骨位推开主板火线弹片,实现断电的功能。现有的拉拔式断电开关结构中,拉拔开关卡设在壳体的两个弹力臂之间,通过两侧的缺口与弹力臂上凸起的配合实现拉拔的段位手感。但是,上述的拉拔开关在壳体上的配合设计,对拉拔开关进行拉拔时会带动两个弹力臂的开合,经过多次的拉拔会造成弹力臂的弹性力变弱,导致壳体结构强度降低。
3.另外,现有的拉拔式断电开关结构组装较为困难,拉拔开关需先错开壳体的卡位插入壳体,再横向装放卡位位置,影响装配效率及减少位置限位,组装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拉拔式断电开关。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拉拔式断电开关,包括相对配合的底壳和面壳、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电路板、靠近所述底壳的内壁面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火线弹片、与所述火线弹片相对并可上下移动穿接在所述底壳和面壳之间的拉拔开关;
6.所述拉拔开关朝向所述火线弹片的表面上设有凸出的骨件、沿拉拔开关高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所述面壳上设有弹扣,所述弹扣随所述拉拔开关的上下移动卡在所述第一扣位或所述第二扣位上;
7.当所述弹扣在所述第一扣位上,所述骨件位于所述火线弹片的下方,所述拉拔式断电开关通电;
8.当所述弹扣在所述第二扣位上,所述骨件推动所述火线弹片,使所述拉拔式断电开关断电。
9.优选地,所述拉拔开关和面壳上设有对所述拉拔开关的上下移动行程进行限制的限位组件。
10.优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裙边,所述限位裙边凸设在所述拉拔开关高度方向上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
11.当所述弹扣卡在所述第二扣位上时,所述限位裙边与所述面壳朝向所述底壳的表面抵接,限制所述拉拔开关向脱出所述面壳的方向移动。
12.优选地,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拉拔开关朝向所述火线弹片的表面上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的至少一侧,并且沿着所述拉拔开关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面壳朝向所述底壳的表面上设有凸起的倒钩;
13.当所述弹扣卡在所述第一扣位上时,所述倒钩搭接在所述凹槽远离所述底壳的一端的内面上,限制所述拉拔开关向所述底壳内移动。
14.优选地,所述面壳上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个表面的通孔,所述拉拔开关的第一端插入所述通孔,所述拉拔开关的相对第二端位于所述底壳内并抵接所述底壳的内壁面。
15.优选地,所述底壳的内壁面设有位于所述拉拔开关下方的限位凸台;当所述弹扣卡在所述第二扣位上时,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拉拔开关的第二端端面抵接而限制所述拉拔开关向所述底壳的底部移动。
16.优选地,所述拉拔开关的第一端的端部上设有内凹的槽位,所述槽位形成提手位。
17.优选地,所述火线弹片包括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的静片、可活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动片;
18.所述动片与所述静片抵接,并且受所述骨件的推动可离开所述静片,使所述拉拔式断电开关断电。
19.优选地,所述拉拔开关包括相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宽度;
20.所述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表面上;所述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的表面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板体的表面上,并且与所述第二扣位间隔相对。
21.优选地,所述面壳包括配合在所述底壳开口上的面壳本体、连接在所述面壳本体的相对两侧并向外延伸的连接耳。
22.优选地,所述底壳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电路板搭接在所述支撑结构上,从而悬置在所述底壳内。
23.本实用新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将对应通电和断电的两个扣位设置在拉拔开关的表面上,将与扣位配合的弹扣设置在面壳上,通过拉拔开关相对面壳和底壳的上下移动,驱使弹扣在不同扣位上的配合,实现拉拔式断电开关的通电或断电,有效改善了拉拔式断电开关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组装简便。
附图说明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中拉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中拉拔开关在面壳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0.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可包括底壳10、面壳20、电路板30、火线弹片40及拉拔开关50。
31.底壳10和面壳20相适配设置,两者相对配合形成拉拔式断电开关的外壳。电路板30设置在底壳10内,同时也被封闭在外壳内。火线弹片40设置在电路板30上。拉拔开关50可上下移动地穿接在底壳10和面壳20之间,并且与火线弹片40相对设置,通过拉拔开关50相
对底壳10和面壳20上下移动,能够与火线弹片40干涉,实现拉拔式断电开关的通电或断电。
32.其中,拉拔开关50朝向火线弹片40的表面上设有凸出的骨件51、内凹的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均位于骨件51的一侧,且沿拉拔开关50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对应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面壳20上设有弹扣60,弹扣60随拉拔开关50的上下移动卡在第一扣位501或第二扣位502上,在实现拉拔式断电开关的通电或断电的同时,还为拉拔开关50的拉拔提供段位手感。当弹扣60在第一扣位501上,骨件51位于火线弹片40的下方,此时拉拔式断电开关通电。当弹扣60在第二扣位502上,骨件51推动火线弹片40,使拉拔式断电开关断电。
33.具体地,底壳10和面壳20配合连接形成整个拉拔式断电开关的外壳,将电路板30及火线弹片40等结构封闭在其中。底壳10的外周形状可为但不限于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面壳20的外周形状与底壳10大致对应,提高拉拔式断电开关外壳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面壳20包括配合在底壳10开口上的面壳本体21、连接在面壳本体21的相对两侧并向外延伸的连接耳22。面壳本体21配合在底壳10的开口上,将底壳10的开口封闭。根据面壳本体21与底壳10的配合方式,面壳本体21的外侧面可以与底壳10的外表面平齐,或者相对底壳10的外表面凸出。面壳本体21两侧上的连接耳22分别相对底壳10向外延伸,也形成整个拉拔式断电开关的连接耳,用于拉拔式断电开关在安装位置上的连接固定。
35.面壳本体21的不设有连接耳22的其余侧面还可以设有凸出的侧壁,每一侧的侧壁可以延伸并与两个连接耳22相接,与连接耳22形成凸出在面壳本体21外周的环形结构。
36.作为选择,面壳20和底壳10之间可通过紧配合、扣合和紧固件连接等方式中至少一种对接形成外壳。如图1中所示,面壳本体21朝向底壳10的一端外周设有沿其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扣件23,底壳10的开口内侧设有沿开口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扣件11;面壳20与底壳10相对配合后,通过对面壳20和/或底壳10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第一扣件23和第二扣件11扣合在一起,将面壳20和底壳10连接为一体。
37.电路板30主要定位在底壳10内。为避免电路板30上的各种元器件与底壳10的内表面发生碰撞造成损坏等问题,底壳10内设有支撑结构,电路板30搭接在支撑结构(未图示)上,从而悬置在底壳10内,以使得电路板30上朝向底壳10内底面的元器件与内底面之间留有间隔,电路板30上朝向面壳20的元器件也与面壳20之间留有间隔。根据电路板30上外接导针的设置,底壳10的底面可设有通孔供外接导针的端部穿出。
38.支撑结构具体可包括沿底壳10的内周设置的支撑台阶、设置在底壳10内底面上的立柱等中至少一种。对于支撑台阶,电路板30可通过四周边缘搭接在支撑台阶上;对于立柱,电路板30可通过空余部分(不设有元器件的位置)抵接在立柱上。
39.火线弹片40设置在电路板30朝向面壳20的表面上。通常,火线弹片40包括固定在电路板30上的静片41、可活动设置在电路板30上的动片42。相对于静片41在电路板30上固定不动,动片42受外力后可弯折变形或可转动。动片42与静片41相抵接时,拉拔式断电开关处于通电状态;当动片42受骨件51的推动离开静片41(即:不与静片抵接41),使拉拔式断电开关断电。
40.拉拔开关50竖向设置穿接在底壳10和面壳20之间。以面壳20为上、底壳10为下放置为例,拉拔开关50具有上下相接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穿接在面壳20
中,第二端穿接在底壳10内。
41.如图1、2所示,对应拉拔开关50的穿接,面壳20上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个表面(即上下两个表面)的通孔24,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从下往上插入面壳20的通孔24,即:拉拔开关50处于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一侧,并从该侧往上插入通孔24。通孔24的设置对穿接其中的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四周进行有效固定,同时不影响拉拔开关50的上下移动,对拉拔开关50的上下移动也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的端部露出在面壳20上,可作为提手部方便对拉拔开关50进行拉拔操作。为进一步方便拉拔,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的端部上的一侧设有内凹的槽位500,槽位500形成提手位。
42.此外,为提高面壳20表面的整体性,拉拔式断电开关在通电状态下,即弹扣60卡在第一扣位501时,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在的面壳20的表面平齐。拉拔式断电开关在断电状态下,即拉拔开关50被拔起使弹扣60卡在第二扣位502时,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的端面相对其所在的面壳20的表面凸起,即第一端的端面的高度高于面壳20的表面的高度。
43.拉拔开关50的第二端位于底壳10内并抵接底壳10的内壁面,通过底壳10内壁面对拉拔开关50的抵接支撑,能够防止拉拔开关50在移动过程中向内壁面该侧变形。为限制拉拔开关50向底壳10的底部移动过多,防止拉拔开关50受外力作用下陷进入底壳10,底壳10的内壁面设有限位凸台12,限位凸台12位于拉拔开关50的下方。在拉拔开关50向下移动时,通过限位凸台12与拉拔开关50的第二端端面抵接,限制拉拔开关50继续向底壳10的底部移动。
44.参考图2-4,拉拔开关50的第二端在底壳10内同时也位于电路板30和底壳10的内壁面之间。火线弹片40设置在电路板30靠近拉拔开关50的一端上,骨件51设置在拉拔开关50的第二端上并且位于该第二端朝向火线弹片40的表面上,通过拉拔开关50的上下移动,可驱使骨件51从火线弹片40的下方移动至与火线弹片40正对抵接,或者从与火线弹片40正对抵接的位置移动至火线弹片40的下方。
45.其中,骨件51为设置在拉拔开关50上的凸块,其可以一体形成在拉拔开关50上,骨件51的形状可为但不限于半圆、多边形等形状。骨件51在拉拔开关50上的凸出高度大于拉拔开关50与火线弹片40之间的水平距离,这样骨件51随拉拔开关50上下移动时能够接触火线弹片40的动片42后推动动片42向远离静片41的方向转动或变形,从而实现断电及通电的效果。
46.为保证骨件51和动片42接触后相对移动的顺畅度,骨件51上优选设有与动片42接触的导向斜面。通过导向斜面的设置,骨件5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梯形、三角形或半圆形等等。
47.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设置在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上并且位于该第一端上朝向火线弹片40的表面上,无需贯穿拉拔开关50的另一表面,保证拉拔开关50自身的结构强度。对应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在拉拔开关50第一端上的设置,弹扣60设置在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上并且向底壳10方向竖向延伸;通过对拉拔开关50的拉拔操作(即上下移动),驱使弹扣60配合在第一扣位501或者第二扣位502上。
48.为了使拉拔开关50相对弹扣60移动过程更顺畅,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的侧面均有一定的倾斜度,而非垂直设置。
49.由于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在拉拔开关50的一表面上的设置,弹扣60只需与
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所在的表面正对设置,在拉拔开关50的上下移动过程中,驱使弹扣60自身发生形变并在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之间位置转移,无需带动弹扣60所在的面壳20发生形变,因此不影响面壳20、面壳20与底壳10座形成的外壳的结构强度。
50.如图4所示,在结构上,拉拔开关50进一步可包括相接的第一板体52和第二板体53;第二板体53的宽度小于第一板体52的宽度。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设置在第一板体52的表面上;骨件51设置在第二板体53的表面上并延伸至第一板体52的表面上,并且与第二扣位502间隔相对,即,在第一板体52和第二板体53的连接方向上,第一扣位501位于第二扣位502背向骨件51的一侧,也可以说,第二扣位502位于第一扣位501和骨件51之间。结合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骨件51分别在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的设置,第一板体52的大部分形成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第一板体52与第二板体53连接的端部与第二板体53形成拉拔开关50的第二端。
51.进一步地,拉拔开关50和面壳20之间还可设有限位组件,对拉拔开关50的上下移动行程进行限制,同时也将拉拔开关50定位在面壳20和底壳10之间,有效防止拉拔开关50脱出面壳20。
52.参考图2-4,限位组件可包括限位裙边71,限位裙边71凸出在拉拔开关50高度方向上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也位于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下方。当弹扣60在第一扣位501上时,限位裙边71与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之间存有间隔,该间隔的长度与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当拉起拉拔开关50使弹扣60从第一扣位501向第二扣位502移动,限位裙边71也随拉拔开关50向上移动。当弹扣60在第二扣位502上时,限位裙边71与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抵接,从而限制拉拔开关50继续向上移动,即限制了拉拔开关50向脱出面壳20的方向移动。
53.根据限位裙边71的厚度(平行拉拔开关50的高度方向)设置,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进一步可设有容置槽,用于限位裙边71厚度方向上的部分或全部容纳其中。限位裙边71与容置槽的相配合,实现对拉拔开关50的移动限制的同时,还可以对限位裙边71起到一个定位作用,防止限位裙边71及其所在的拉拔开关50整体相对通孔24左右摆动。
54.在对拉拔开关50起到移动限制的同时,为保证拉拔开关50的平衡稳定,不发生倾斜,优选在拉拔开关50的相对两侧上分别设置对称的限位裙边71。
55.为进一步限制拉拔开关50过多向底壳10内部移动,限位组件进一步还可包括设置在拉拔开关50朝向火线弹片40的表面上的凹槽72,凹槽72与第一扣位501、第二扣位502均位于拉拔开关50的同一表面上。在拉拔开关50的该表面,凹槽72位于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的至少一侧,并且沿着拉拔开关50的高度方向延伸。
56.对应凹槽72,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上设有凸起的倒钩73。当弹扣60在第一扣位501上时,倒钩73搭接在凹槽72远离底壳10的一端的内面上,限制拉拔开关50向底壳10内移动。在拉拔式断电开关中,当拉起拉拔开关50使弹扣60从第一扣位501向第二扣位502移动,倒钩73沿凹槽72的延伸方向移动。
57.可以理解地,在拉拔开关50与面壳20的组装过程中,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从下往上插入面壳20的通孔24,同时使倒钩73配合在凹槽72内。拉拔开关50在面壳20上插入到位状态下,面壳20上的弹扣60卡在拉拔开关50的第一扣位501上,此时倒钩73搭接在凹槽72靠近面壳20的一端的内面上。当需要拔出拉拔开关50时,以外力克服倒钩73在凹槽72内面上
的搭接力,驱使倒钩73脱离凹槽72的内面即可将拉拔开关50往下拉出以脱离面壳20。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拉拔开关50上设有两个凹槽72,以第一扣位501和第二扣位502作为整体的扣位组,两个凹槽72分布在扣位组的相对两侧。与扣位组配合的弹扣60凸出设置在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上,并且位于通孔24的一侧,与凹槽72配合的倒钩73也凸出在面壳20朝向底壳10的表面上,也位于通孔24的一侧,同时与弹扣60间隔并排。
58.本实用新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组装时,可先将拉拔开关50的第一端对准面壳20上的通孔24,从下往上穿接在通孔24中;将电路板30从上往下装入底壳10内;最后将面壳20配合在底壳10上,将两者对接形成一体即可。
59.参考图1-2,本实用新型的拉拔式断电开关使用时,在通电状态,弹扣60配合在第一扣位501上,此处拉拔开关50上的骨件51大体处于火线弹片40的下方,骨件51上的导向斜面可与火线弹片40相接触。将通电状态转换至断电状态时,通过拉拔开关50外露面壳20上的提手位将拉拔开关50向上拔出,驱使弹扣60从第一扣位501移动至第二扣位502,同时带动骨件51向上移动,通过导向斜面抵压并推动火线弹片40,使火线弹片40的动片42向远离静片41的方向转动或变形,与静片41断开。将断电状态转换至通电状态时,下压拉拔开关50,驱使弹扣60从第二扣位502移动至第一扣位501,同时带动骨件51向下移动,解除对动片42的抵压,动片42复原与静片41接触导通。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