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38976发布日期:2022-12-21 02:35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层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双层连接器的呈上下分布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与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对应插接配合时,由于第一光模块对应的第一止位部的止位面与第二光模块对应的第二止位部的止位面往往不在同一个基准面上,使得第一光模块相对第一连接器的插入深度与第二光模块相对第二连接器的插入深度的深浅不一致,致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与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的电接通稳定性较差,从而将会对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与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的电接通稳定性的双层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4.一种双层连接器,用于安装于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内壁形成有第一止位部,所述双层连接器包括:
5.第一连接器,用于供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光模块的插入以使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光模块电性导通,所述第一止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光模块相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一光模块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插入深度;
6.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供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光模块的插入以使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电性导通;以及
7.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所述连接部上形成有第二止位部,所述第二止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相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二光模块相对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插入深度;
8.所述第一止位部的第一止位面与所述第二止位部的第二止位面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相对准,以使所述第一光模块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插入深度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相对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插入深度相一致;其中,所述第一止位部的第一止位面为所述第一止位部接触所述第一光模块的止位面,所述第二止位部的第二止位面为所述第二止位部接触所述第二光模块的止位面。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本体和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本体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上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插槽内,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之间,所述第一光模块的第一插芯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光模块的第二插芯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
部,所述第一止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光模块的第一止挡部相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一光模块的第一插芯相对所述第一插槽的插入深度,所述第二止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的第二止挡部相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二光模块的第二插芯相对所述第二插槽的插入深度。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止位部包括止位凸台,所述止位凸台朝向所述第二光模块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二止位面。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位凸台还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二止位面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二止位面的另一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位凸台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二光模块插入的避位槽。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止位部上均设置有减料孔。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层连接器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
15.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壳体、第一光模块、第二光模块以及上述双层连接器,所述双层连接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内壁形成有第一止位部,所述第一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位部由所述壳体的顶壁斜向下折弯延伸形成。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设置于所述双层连接器、所述第一光模块及所述第二光模块的周围。
18.本技术提供的双层连接器,用于安装于壳体内,壳体的内壁形成有第一止位部,第一连接器用于供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光模块的插入以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一光模块电性导通,第一止位部能够与第一光模块相抵持,以限制第一光模块相对第一连接器的插入深度,第二连接器用于供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二光模块的插入以使第二连接器与第二光模块电性导通,第二止位部能够与第二光模块相抵持,以限制第二光模块相对第二连接器的插入深度;
19.由于第一止位部的第一止位面(第一止位部接触第一光模块的止位面)与第二止位部的第二止位面(第二止位部接触第二光模块的止位面)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相对准,即第一止位部的第一止位面和第二止位部的第二止位面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处于同一基准面上,这样当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分别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时,从而可保证第一光模块相对第一连接器的插入深度与第二光模块相对第二连接器的插入深度相一致,进而可有效提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与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的电接通稳定性,避免对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20.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22.图3为图2中p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双层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4所示的双层连接器的剖视图;
25.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的双层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6所示的双层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0.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连接器100,该双层连接器100用于安装于壳体200内,壳体200的内壁形成有第一止位部210,该双层连接器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10、第二连接器120以及连接部130,第一连接器110用于供设置于壳体200内的第一光模块300的插入以使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一光模块300电性导通,第一止位部210能够与第一光模块300相抵持,以限制第一光模块300相对第一连接器110的插入深度;第二连接器120与第一连接器110在壳体20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连接器120用于供设置于壳体200内的第二光模块400的插入以使第二连接器120与第二光模块400电性导通;连接部130连接在第一连接器110和第二连接器120之间,连接部130上形成有第二止位部140,第二止位部140能够与第二光模块400相抵持,以限制第二光模块400相对第二连接器120的插入深度。
31.第一止位部210的第一止位面212与第二止位部140的第二止位面142在壳体200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相对准,以使第一光模块300相对第一连接器110的插入深度与第二光模块400相对第二连接器120的插入深度相一致;其中,第一止位部210的第一止位面212为第一止位部210接触第一光模块300的止位面,第二止位部140的第二止位面142为第二止位部140接触第二光模块400的止位面。
32.本技术提供的双层连接器100,用于安装于壳体200内,壳体200的内壁形成有第一止位部210,第一连接器110用于供设置于壳体200内的第一光模块300的插入以使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一光模块300电性导通,第一止位部210能够与第一光模块300相抵持,以限制第一光模块300相对第一连接器110的插入深度,第二连接器120用于供设置于壳体200内的第二光模块400的插入以使第二连接器120与第二光模块400电性导通,第二止位部140能够与第二光模块400相抵持,以限制第二光模块400相对第二连接器120的插入深度;
33.由于第一止位部210的第一止位面212(第一止位部210接触第一光模块300的止位面)与第二止位部140的第二止位面142(第二止位部140接触第二光模块400的止位面)在壳体200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相对准,即第一止位部210的第一止位面212和第二止位
部140的第二止位面142在壳体200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处于同一基准面aa上,这样当第一光模块300和第二光模块400分别与第一连接器110和第二连接器120插接配合时,从而可保证第一光模块300相对第一连接器110的插入深度与第二光模块400相对第二连接器120的插入深度相一致,进而可有效提升第一连接器110和第二连接器120分别与第一光模块300和第二光模块400的电接通稳定性,避免对第一光模块300和第二光模块400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34.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理解,定义壳体200的长度方向为x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壳体200的高度方向为z方向,第二连接器120与第一连接器110在z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光模块300与第二光模块400在z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止位部210的第一止位面212与第二止位部140的第二止位面142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相对准,以使第一光模块300相对第一连接器110的插入深度与第二光模块400相对第二连接器120的插入深度相一致。
35.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110包括第一连接器本体111和第一导电部112,第一连接器本体111上设置有第一插槽113,第一导电部112设置于第一插槽113内,第二连接器120包括第二连接器本体121和第二导电部122,第二连接器本体121上设置有第二插槽123,第二导电部122设置于第二插槽123内,连接部130连接在第一连接器本体111和第二连接器本体121之间,第一光模块300的第一插芯310能够插设于第一插槽113内且电连接于第一导电部112,第二光模块400的第二插芯410能够插设于第二插槽123内且电连接于第二导电部122。
36.第一止位部210能够与第一光模块300的第一止挡部320相抵持,以限制第一光模块300的第一插芯310相对第一插槽113的插入深度,第二止位部140能够与第二光模块400的第二止挡部420相抵持,以限制第二光模块400的第二插芯410相对第二插槽123的插入深度。第一止位部210的第一止位面212与第二止位部140的第二止位面142在壳体200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相对准,以使第一光模块300的第一插芯310相对第一插槽113的插入深度与第二光模块400的第二插芯410相对第二插槽123的插入深度相一致。
37.如图3所示,第一止挡部320包括第一止挡台阶330,第一止挡台阶330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竖直止挡面332和第一水平止挡面334,第一止位部210能够与第一竖直止挡面332相抵持,以限制第一光模块300的第一插芯310相对第一插槽113的插入深度。
38.第二止挡部420包括第二止挡台阶430,第二止挡台阶430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二竖直止挡面432和第二水平止挡面434,第二止位部140能够与第二竖直止挡面432相抵持,以限制第二光模块400的第二插芯410相对第二插槽123的插入深度。
39.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止位部140包括止位凸台141,止位凸台141朝向第二光模块400的一端具有第二止位面142。进一步地,止位凸台141的截面可以但不限于为梯形状,止位凸台141还包括第一侧面143、第二侧面144、第三侧面145及第四侧面146,第一侧面143和第二侧面144连接在第二止位面142的相对两侧,第三侧面145和第四侧面146连接在第二止位面142的另一相对两侧,且第三侧面145和第四侧面146连接在第一侧面143和第二侧面144之间。
40.进一步地,第一侧面143和第二侧面144在壳体200的高度方向(z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三侧面145和第四侧面146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相对设置。
41.进一步地,第一侧面143为斜面,第一侧面143自第一侧面143远离第二止位面142的一侧至第一侧面143连接第二止位面142的一侧的方向斜向下倾斜,第二侧面144为水平面,第二止位面142、第三侧面145以及第四侧面146为竖直面,第三侧面145和第四侧面146平行设置,第二侧面144与第二止位面142、第三侧面145以及第四侧面146垂直连接。
42.如图3及图5所示,止位凸台141和第二连接器120之间设置有用于供第二光模块400插入的避位槽150。具体地,避位槽150用于供第二光模块400的第二止挡部420的插入,更具体地,该避位槽150用于供第二光模块400的第二止挡台阶430的插入,第一侧面143背离避位槽150的设置,第二侧面144朝向避位槽150的设置。
43.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双层连接器100还包括加强筋160,加强筋16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器110连接,加强筋16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器120连接,以增强双层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具体的,加强筋160倾斜布置,加强筋16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器本体111连接,加强筋16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器本体121连接。
4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第二连接器本体121、连接部130、第二止位部140以及加强筋160一体成型设置。
45.如图6及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30和第二止位部140上均设置有减料孔132,具体地,该减料孔132贯穿连接部130和第二止位部140,以减轻双层连接器100的重量,同时降低双层连接器100的用料成本。
46.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10,该连接器组件10包括壳体200、第一光模块300、第二光模块400以及上述双层连接器100,双层连接器100安装于壳体200内,壳体200的内壁形成有第一止位部210,第一光模块300设置于壳体200内,第二光模块400设置于壳体200内。
47.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壳体200可以为金属壳体,例如,壳体200可以为铁壳。第一光模块300的一端经壳体200的侧壁伸出于壳体200外,第二光模块400的一端经壳体200的侧壁伸出于壳体200外,具体地,第一光模块300的一端和第二光模块400的一端经壳体200的同一侧壁伸出于壳体200外,更具体地,第一光模块300的一端和第二光模块400的一端经壳体200的长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壁伸出于壳体200外。
48.如图1所示,壳体200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孔220,该散热孔220可供壳体200内的热量及时散出,避免热量持续停留在该壳体200内,导致该壳体200内部的双层连接器100、第一光模块300及第二光模块400等元器件因高温老化受损。具体地,壳体200的多个侧壁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散热孔220。
49.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止位部210由壳体200的顶壁斜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第一止位部210与壳体200一体成型设置。
50.如图1及图2所示,进一步地,连接器组件10还包括散热模组500,散热模组500设置于双层连接器100、第一光模块300及第二光模块400的周围,以及时散出双层连接器100、第一光模块300及第二光模块400的周围的热量,避免热量持续停留在双层连接器100、第一光模块300及第二光模块400的周围,导致双层连接器100、第一光模块300及第二光模块400等元器件因高温老化受损。
51.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散热模组500包括第一散热模组510和第二散热模组520,第一散热模组510设置于壳体200内,并布置在第一光模块300和第二光模块400之间,第二散
热模组520设置于壳体200的顶壁上,并部分伸入至壳体200内。
5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