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玻璃和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7677发布日期:2023-03-24 14:41阅读:54来源:国知局
光伏玻璃和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太阳能玻璃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伏玻璃和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2.光伏组件在户外长期使用时,会发生电势诱导衰减(pid),会造成组件功率下降,影响户外发电量。pid是光伏系统中,组件串联形成阵列,组件内部形成系统电压,而组件外部接地,从而形成组件内电池到组件外部边框之间高电势差造成的。
3.目前iec61215标准已纳入pid测试,因而光伏组件需满足pid测试,为满足此要求,一般光伏组件会采用抗pid的封装材料、抗pid的电池等方案来降低pid影响,然而组件内外高电势差仍然存在,无法完全消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玻璃和光伏组件,以解决光伏组件发生电势诱导衰减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光伏玻璃,包括:玻璃原片,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玻璃镀膜层,透明且绝缘,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分别覆盖有所述玻璃镀膜层,以及透明导电体,包括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玻璃镀膜层远离所述玻璃原片的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导电体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玻璃镀膜层远离所述玻璃原片的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分别用于与储能电池的两个电极电连接。
6.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玻璃镀膜层之间,所述第二导电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玻璃镀膜层之间。
7.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嵌入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玻璃镀膜层中,所述第二导电体嵌入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玻璃镀膜层中。
8.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均构造为线型结构,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分别弯折延伸形成网格状结构,且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沿所述玻璃原片的厚度方向彼此对齐。
9.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的宽度为0.1mm至0.5mm。
10.可选地,所述透明导电体的材质为氧化锌或氧化铟锡。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通过第一引出端与所述储能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端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玻璃镀膜层之间伸出,或所述第一引出端从所述玻璃镀膜层伸出;所述第二导电体通过第二引出端与所述储能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端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玻璃镀膜层之间伸出,或所述第二引出端从所述玻璃镀膜层伸出。
12.可选地,所述玻璃镀膜层的材质为二氧化硅,硅酸钠以及硅酸钙。
13.可选地,所述玻璃镀膜层的厚度为100μm至300μm。
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用于与逆变器电连接,所
述光伏组件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层叠的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以及盖板,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且电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所述背板和所述盖板中的至少一个构造为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光伏玻璃,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太阳能电池,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储能电池和升压电路,所述储能电池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能够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接地,所述第一电极的极性与所述逆变器的接地端的极性相同;所述升压电路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之间的电压升高至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组的电压相同。
15.可选地,沿所述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透明导电体不遮挡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上方。
16.可选地,沿所述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储能电池和所述升压电路不遮挡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上方。
17.可选地,所述储能电池和所述升压电路设置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一面;或者,所述储能电池和所述升压电路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中;或者,所述储能电池和所述升压电路设置于所述背板和所述盖板之间。
18.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为金属材质,所述边框接地。
19.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封装胶膜层,所述封装胶膜层设置在所述光伏玻璃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之间,以及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与所述背板之间。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光伏玻璃中,玻璃原片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覆盖玻璃镀膜层,且第一表面设有第一导电体,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导电体。由于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分别能够与储能电池的两个电极电连接,因此,能够在第一表面的玻璃镀膜层和第二表面的玻璃镀膜层之间形成电压。当将该光伏玻璃应用于光伏组件中时,该光伏玻璃的第二导电体与光伏组件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之间能够形成零电势差,使得光伏玻璃与太阳能电池组之间无电场形成,从而能够避免电势诱导衰减的发生。
21.本公开提供的光伏组件具有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光伏玻璃相同的技术效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此不做赘述,此外,在本公开的光伏组件中,升压电路能够将储能电池的输出电压放大数倍,使得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之间的电压与太阳能电池组的电压相同,又由于第一电极接地,且第一电极的极性与逆变器的接地端的极性相同,能够使得第一导电体接地,第二导电体与太阳能电池组之间无电势差,即光伏组件内外无电势差和离子迁移现象,从而能够避免电势诱导衰减的发生。
22.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3.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4.图1是本公开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玻璃的俯视图;
25.图2是本公开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玻璃的俯视图;
26.图3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玻璃的横截面示意图;
27.图4是本公开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的俯视图;
28.图5是本公开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的俯视图;
29.图6是本公开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01-光伏玻璃,1-玻璃原片,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玻璃镀膜层,3-透明导电体,31-第一导电体,32-第二导电体,4-背板,5-太阳能电池组,51-太阳能电池,6-储能电池,7-升压电路,8-边框,9-封装胶膜层,1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33.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光伏组件在正常使用状态的上、下,即光伏组件朝向太阳的一侧表面为上,背向太阳的一侧为下,参考图3和图6的图面方向,“内、外”是指相对于相应零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34.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伏玻璃101,参考图1至图6所示,该光伏玻璃101可以包括玻璃原片1、玻璃镀膜层2以及透明导电体3,其中,玻璃原片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玻璃镀膜层2透明且绝缘,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分别可以覆盖有玻璃镀膜层2,以使得光伏玻璃101具有所需的折射率,透明导电体3可以包括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第一导电体31可以设置于第一表面11和覆盖于第一表面11的玻璃镀膜层2的远离玻璃原片1的表面之间,第二导电体32可以设置于第二表面12和覆盖于第二表面12的玻璃镀膜层2的远离玻璃原片1的表面之间,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分别用于与储能电池6的两个电极(未示出)电连接,以使得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之间能够形成与下述的太阳能电池组5相同的电压。
3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光伏玻璃101中,玻璃原片1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均覆盖玻璃镀膜层2,且第一表面11设有第一导电体31,第二表面12设有第二导电体32。由于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分别能够与储能电池6的两个电极电连接,因此,能够在第一表面11的玻璃镀膜层2和第二表面12的玻璃镀膜层2之间形成电压。当将该光伏玻璃101应用于光伏组件中时,该光伏玻璃101的第二导电体32与光伏组件中的太阳能电池组5之间能够形成零电势差,使得光伏玻璃101与太阳能电池组5之间无电场形成,从而能够避免电势诱导衰减的发生。
36.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导电体31可以夹在玻璃原片1的第一表面11和玻璃镀膜层2之间,第二导电体32可以夹在玻璃原片1的第二表面12和玻璃镀膜层2之间。
37.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导电体31可以嵌设在覆盖于第一表面11的玻璃镀膜层2中,第二导电体32可以嵌设在覆盖于第二表面12的玻璃镀膜层2中。
3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可以被透明且绝缘的玻璃镀膜层2所包裹,以使得光伏玻璃101的外表面保持绝缘。
39.参考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均可以构造为线型
结构,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分别可以弯折延伸形成网格状结构,且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可以沿玻璃原片1的厚度方向彼此对齐,即第一导电体31所形成的网格状结构和第二导电体32所形成的网格状结构沿玻璃原片1的厚度方向彼此对齐重叠。参考图4和图5所示,网格状结构的每个网格用于容纳下述的太阳能电池51,即沿玻璃原片1的厚度方向下述的太阳能电池51在光伏玻璃上的投影能够落在网格状结构的网格内,以避免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遮挡太阳能电池51,影响太阳能电池51的发电效率。参考图1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网格状结构的每个网格可以容纳一个太阳能电池51。参考图2所示,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网格状结构的每个网格可以容纳多个太阳能电池51。
40.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的线型结构的宽度可以为0.1mm至0.5mm,以避免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宽度过大导致下述的太阳能电池51的设置数量减少。例如,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的线型结构的宽度可以为0.1mm、0.15mm、0.2mm、0.3mm、0.4mm、0.45mm、0.5mm等。
41.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体3的材质可以为透明且导电的材质,以减少对太阳光的遮挡,透明导电体3的材质可以为氧化锌或氧化铟锡等氧化物,其导电性能良好,且便于通过磁控溅射、浸渍、喷涂或化学沉积而设置在玻璃原片1上。
42.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体31可以通过第一引出端(未示出)与储能电池6电连接,第一引出端可以从第一表面11与玻璃镀膜层2之间伸出,或可以从玻璃镀膜层2中伸出,以便于与储能电池6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二导电体32可以通过第二引出端(未示出)与储能电池6电连接,第二引出端可以从第二表面12与玻璃镀膜层2之间伸出,或可以从玻璃镀膜层2中伸出,以便于与储能电池6的第二电极电连接。
43.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玻璃镀膜层2的材质可以与玻璃原片相同,具体地,玻璃镀膜层2的材质可以为二氧化硅,硅酸钠以及硅酸钙。玻璃镀膜层2的厚度可以为100μm至300μm,以使得光伏玻璃101具有所需的折射率。
4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用于与逆变器电连接,逆变器的一端接地,参考图4至图6所示,该光伏组件可以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层叠的背板4、太阳能电池组5以及盖板10,其中,太阳能电池组5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且电连接的太阳能电池51,背板4和盖板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构造为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光伏玻璃101,光伏玻璃101中的第二表面12朝向太阳能电池51,当背板4为光伏玻璃101而盖板10不为光伏玻璃101时,盖板10可以为透明玻璃,当盖板10为光伏玻璃101而背板4不为光伏玻璃101时,背板4可以为透明玻璃,也可以为不透明的板状结构。光伏组件还可以包括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储能电池6的第一电极(未示出)和第二电极(未示出)分别能够与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储能电池6可以为锂电池或铅酸电池,其中,第一电极接地,第一电极的极性可以与逆变器的接地端的极性相同,升压电路7可以与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电连接,升压电路7可以设置为电压放大倍数最大可达500倍的小电流放大电路芯片,以使得升压电路7能够将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之间的电压升高至与太阳能电池组5的电压相同。
45.参考图3和图6所示,以光伏组件的盖板10构造为光伏玻璃101,且逆变器的正极端接地为例,在逆变器负极端的光伏组件的太阳能电池组5为负电势,光伏玻璃101的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与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连接,其中,上侧的第一导电体31连接储
能电池6的正极,下侧的第二导电体32连接储能电池6的负极,升压电路7能够将储能电池6的电压升高,使得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之间的电压能够与太阳能电池组5的电压相同。此时,由于储能电池6的正极接地,使得第一导电体31也处于接地状态,而与储能电池6的负极相连的第二导电体32处于负电势,且与太阳能电池组5的电压相当,因此,太阳能电池组5与光伏玻璃101的下表面的玻璃镀膜层2之间无电势差。
4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光伏组件具有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光伏玻璃相同的技术效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此不做赘述,此外,在本公开的光伏组件中,升压电路7能够将储能电池6的输出电压放大数倍,使得第一导电体31和第二导电体32之间的电压与太阳能电池组5的电压相同,又由于第一电极接地,且第一电极的极性与逆变器的接地端的极性相同,能够使得第一导电体31接地,第二导电体32与太阳能电池组5之间无电势差,即光伏组件内外无电势差和离子迁移现象,从而能够避免电势诱导衰减的发生。
47.参考图4和图5所示,沿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透明导电体3不遮挡在太阳能电池51的上方,以避免透明导电体3影响太阳能电池51的采光。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盖板10为光伏玻璃101时,下述的太阳能电池51在光伏玻璃上的投影能够落在网格状结构的网格内,透明导电体3虽然位于太阳能电池51的上方,但不会在太阳能电池51的上方遮挡太阳能电池51。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盖板10为正常玻璃而背板4为光伏玻璃101时,由于透明导电体3在太阳能电池51的下方,因此,透明导电体3不论以何种方式布置均不会遮挡在太阳能电池51的上方。
48.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种选择,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可以设置于背板4背离太阳能电池组5的一面,以避免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遮挡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组5的太阳光;作为第二种选择,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可以设置于光伏组件的接线盒(未示出)中;作为第三种选择,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可以设置于背板4与盖板10之间,且沿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不遮挡在太阳能电池51的上方,其中,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4所示和图5所示,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可以设置在光伏组件的边缘位置或中间位置,并位于太阳能电池51排版的空位处,使得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不会在太阳能电池51的上方遮挡太阳能电池51,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可以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组5的下方,此时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不论以何种方式布置均不会遮挡在太阳能电池51的上方。
49.参考图4至图6所示,光伏组件还可以包括边框8,边框8接地,边框8可以为金属材质,以保持光伏组件外部绝缘,具体地,边框8可以采用铝材质制成,铝材质质量轻且导电性能良好。
50.参考图6所示,光伏组件还可以包括封装胶膜层9,封装胶膜层9可以设置在光伏玻璃101与太阳能电池组5之间,以及太阳能电池组5与背板4之间。
51.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的制作步骤可以包括:对多个太阳能电池51进行串焊,对多个太阳能电池51进行排版,将光伏组件的各层进行层压,将透明导电体3与储能电池6连接,安装边框8以及包装。其中,在层压前铺设光伏玻璃101时,可以先将第一导电体31的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导电体32的第二引出线用胶带固定在光伏玻璃101的边缘,以避免在层压时将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层压到封装胶膜层9的内部,在层压后再将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与储能电池6和升压电路7连接。
52.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53.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54.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