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77507发布日期:2022-12-31 13:55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电器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开关。


背景技术:

2.轻触开关又叫微动开关,为一种电子开关,使用时轻轻点按开关开关就可以使开关接通,当松开手时开关即断开,其内部结构时依靠金属弹片受力弹动来实现通端的。轻触开关有接触电阻荷小、精确的操作力误差、规格多样化等方面的优势,在电子设备以及白色家电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影音产品、数码产品,遥控器、通讯产品、家用电器、安防产品等。
3.轻触开关适合高密度表面贴装,有的焊接后可清洗,密封性可防尘,最适合恶劣环境使用,电路设计简单,但是现有的轻触开关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按动会使金属弹片疲劳失去弹性而失效。
4.在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 209249342 u公开了一种轻触开关,包括基座、按键和盖板,所述基座上设有点触腔,所述点触腔内设有弹片,所述按键包括底板和按压块,所述盖板上设有供按压块穿设的圆口,所述按压块上设有内凹槽,所述内凹槽的开口朝向底板端设置,所述按压块延出圆口的一端上设有两个与内凹槽相连通的通口,所述通口内设有橡胶材质的挡片,所述挡片的一端延伸至内凹槽里,所述内凹槽内插设有呈圆台状设置橡胶材质的推块,圆台状的推块具有大端面和小端面,小端面的一端接近内凹槽的底壁,且与内凹槽的底壁设有间距,其外表面与挡片相抵触,通过推块朝向内凹槽的底壁运动,所述挡片的一部分可滑移至通口外。改进后,提升了轻触开关装配的效率。但是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弹片,在使用多次以后依然会由于频繁的按动会使金属弹片疲劳失去弹性而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开关,通过在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内部增设执行机构,利用执行机构实现电路产生电信号,代替现有的轻触开关利用金属弹片实现电路连通的方式,防止出现由于频繁的按动会使金属弹片疲劳失去弹性而失效的情况。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开关,包括电子设备开关本体,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顶部端面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活动安装于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内部,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设置有基座,基座的容腔内部设置有执行机构,执行机构设置有齿轮组,齿轮组位于驱动腔内部,齿轮组由输出齿轮、第三齿轮、第一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二齿轮组合而成,输出齿轮套装于指示转动杆上侧,指示转动杆的一端穿过隔板,并且位于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内部,所述指示转动杆的外壁上侧焊接设置有第一触点,所述指示转动杆的一侧设置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上侧设置有第二触点,指示转动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相连接,使其接通电路产生电信号。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内部增设执行机构,利用执行机构实现电路产生电信号,代替现有的轻触开关利用金属弹片实现电路连通的方式,防止出现由于频繁的按动会使金属弹片疲劳失去弹性而失效的情况。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9.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隔板,通过隔板将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端的基座容腔内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通过紧固螺丝固定安装于基座容腔底部端面上。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设隔板,避免了微动开关直接安装于基座上侧,长时间使用导致密封性较差的情况出现。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12.所述第一齿轮通过轴承套装于转动杆上侧,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齿轮轴上侧套装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啮合连接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啮合连接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通过轴承安装于指示转动杆上侧,关于轴、齿轮和轴承之间的连接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的叙述。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各个齿轮之间的啮合连接。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15.所述输出齿轮和第四齿轮均采用不规则凸轮设置,在安装时所述输出齿轮和第四齿轮的凸出部位为相互错开一定角度设置,角度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17.位于隔板外侧的指示转动杆外壁上侧焊接设置有第一触点,所述隔板顶部端面紧固螺丝连接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上侧设置有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均采用多组设置。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实现微动开关和执行结构之间的电路相连通。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20.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顶端设置有开关盖,所述开关盖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壁设置有凸起,所述开关盖底端下侧设置有密封防尘组件,所述密封防尘组件两端焊接设置有扣合臂,所述扣合臂扣合安装于开关盖内部的空腔内部,进行卡和连接。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密封防尘组件外壁增设扣合臂,使得密封防尘组件紧贴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内部顶端,提高整体的防水防尘能力。
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23.所述转动杆穿过开关盖,并且位于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外侧的转动杆设置有开关,所述转动杆由上至下依次穿过开关盖安装孔和密封防尘组件上侧的通孔,并且指示转动杆另一端的安装座通过紧固螺丝安装于基座内底部端面上。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指示转动杆与基座之间的连接,通过旋转开关带动转动杆转动。
2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26.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外壁通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有l板,所述l板两端焊接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l板整体成一体化设置,安装板上侧开设有螺纹孔。
2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外壁增设l板和安装板,使得电子设备开关本体便于安装。
2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2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内部增设执行机构,利用执行机构实现电路产生电信号,代替现有的轻触开关利用金属弹片实现电路连通的方式,防止出现由于频繁的按动会使金属弹片疲劳失去弹性而失效的情况。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三维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部装配图;
3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1、开关;2、开关盖;021、安装孔;022、凸起;3、电子设备开关本体;4、l板;5、安装板;6、隔板;7、基座;8、转动杆;9、指示转动杆;10、第一触点;11、微动开关;12、第二触点;13、输出齿轮;14、第三齿轮;15、第一齿轮;16、第四齿轮;17、第二齿轮;18、扣合臂;19、密封防尘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7.参见附图1-4,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开关,包括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顶部端面设置有开关1,所述开关1活动安装于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内部,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设置有基座7,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隔板6,通过隔板6将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分为上下两部分,下端的基座7容腔内设置有转动杆8,所述转动杆8的一端通过紧固螺丝固定安装于基座容腔7底部端面上;基座7的容腔内部设置有执行机构,执行机构设置有齿轮组,齿轮组位于驱动腔内部,齿轮组由输出齿轮13、第三齿轮14、第一齿轮15、第四齿轮和第二齿轮17组合而成,所述第一齿轮15通过轴承套装于转动杆8上侧,所述第一齿轮15啮合连接第二齿轮17,所述第二齿轮17的齿轮轴上侧套装有第三齿轮14,所述第三齿轮14啮合连接第四齿轮16,所述第四齿轮16啮合连接输出齿轮13,所述输出齿轮13通过轴承安装于指示转动杆9上侧,所述输出齿轮13和第四齿轮均采用不规则凸轮设置,在安装时所述输出齿轮13和第四齿轮16的凸出部位为相互错开一定角度设置,角度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
38.指示转动杆9的一端穿过隔板6,并且位于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内部,所述指示转动杆9的外壁上侧焊接设置有第一触点10,所述隔板6顶部端面紧固螺丝连接有微动开关11,所述微动开关11上侧设置有第二触点12,所述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2均采用多组设置,指示转动杆9在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一触点10与第二触点12相连接,使其接通电路产生电信号。
39.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顶端设置有开关盖2,所述开关盖2开设有安装孔021,所述安装孔021内壁设置有凸起022,所述开关盖2底端下侧设置有密封防尘组件19,所述密封
防尘组件19两端焊接设置有扣合臂18,所述扣合臂18扣合安装于开关盖2内部的空腔内部,进行卡和连接;
40.所述转动杆8穿过开关盖2,并且位于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外侧的转动杆设置有开关1,所述转动杆由上至下依次穿过开关盖2安装孔和密封防尘组件上侧的通孔,并且指示转动杆9另一端的安装座通过紧固螺丝安装于基座内底部端面上;
41.所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外壁通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有l板4,所述l板4两端焊接设置有安装板5,所述安装板5与l板4整体成一体化设置,安装板5上侧开设有螺纹孔。
4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以及工作原理是:
4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外部控制器将控制信号输入,然后工作人员将电子设备开关本体安装至设备上侧,在使用时,使用者仅需转动开关1,此时开关1带动转动杆转动,通过转动杆8的转动带动上侧的第一齿轮15转动,通过第一齿轮15于第二齿轮17啮合连接,由此带动第二齿轮17的齿轮轴上侧套装的第三齿轮14转动,通过第三齿轮14转动带动第四齿轮16转动,由此带动输出齿轮13转动,通过输出齿轮13的转动带动指示转动杆9转动,当指示转动杆9转动时,此时指示转动杆9上侧的第一触点10转动至微动开关11一侧,并且与微动开关11上侧的第二触点相接触,实现电子设备开关本体3的通断。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