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6982发布日期:2023-03-10 22:5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浪涌保护器是一种为接触器提供安全防护的电子设备。当接触器的电气回路中因为外界的干扰突然产生尖峰电流或者电压时,浪涌保护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导通分流,从而避免浪涌对回路中其他零部件的损害。
3.现有市场上常规浪涌抑制模块与接触器的安装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4.(1)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需要与接触器线圈打螺钉固定,安装不便;
5.(2)浪涌抑制模块通常安装在接触器底部,导致整个产品结构拥挤,体积大;
6.(3)浪涌抑制模块常常安装在正面的位置,如先接主回路导线,线圈端子接线受到主回路导线阻挡,接线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的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与接触器安装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将浪涌抑制模块通过卡接方式安装在接触器的侧面,使浪涌抑制模块与接触器直接实现电连接,降低了浪涌抑制模块安装的难度,同时主回路接线及浪涌抑制模块安装无先后顺序,可随意接线与安装,降低了接线难度。
8.技术方案
9.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它包括浪涌抑制模块和接触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抑制模块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的侧面,所述接触器本体的线圈端子与浪涌抑制模块的导电片相抵接实现浪涌抑制模块与线圈端子电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浪涌抑制模块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的外壳侧面的安装槽内。
11.进一步地,所述接触器本体包括外壳和线圈端子,所述线圈端子上设置有舌部,所述浪涌抑制模块上设置有导电片,所述浪涌抑制模块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的外壳侧面的安装槽内时,所述舌部与所述导电片相抵接实现浪涌抑制模块与线圈端子电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舌部为圆弧状。
13.进一步地,所述浪涌抑制模块的底部设有卡扣,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卡扣相对应的筋条,所述浪涌抑制模块安装完成后依靠所述筋条与卡扣的连接形成防脱落结构。
14.进一步地,所述接触器本体的主回路接线端子位于所述接触器本体的正面。
15.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将浪涌抑制模块通过卡
接方式安装在接触器的侧面,减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使浪涌抑制模块与接触器直接实现电连接,降低了浪涌抑制模块安装的难度,同时主回路接线及浪涌抑制模块安装无先后顺序,可随意接线与安装,降低了接线难度,浪涌抑制模块和接触器采用卡扣连接方式,降低了装配难度。
附图说明
17.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浪涌抑制模块安装好后的产品图;
18.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触器的产品图;
19.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圈端子的产品图;
20.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浪涌抑制模块的产品图;
21.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浪涌抑制模块的主视图;
22.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圈端子和导电片配合安装示意图;
23.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扣和筋条配合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前”、“后”、“左”、“右”、“常用侧”、“备用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28.实施例
29.现有市场上常规浪涌抑制模块与接触器的安装方式存在安装不变体积较大,接线复杂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它包括浪涌抑制模块1和接触器本体2,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侧面,如附图6所示,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主回路接线端子位于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正面。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线圈端子2a与浪涌抑制模块1的导电片1a相抵接实现浪涌抑制模块1与线圈端子2a电连接。
30.进一步详细的讲就是: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在如附图2所示的接触器本体2的外壳2b侧面的安装槽2b01内。所述接触器本体2包括外壳2b和线圈端子2a,如附图3所示,所
述线圈端子2a上设置有舌部2a01,本实施例中,所述舌部2a01为圆弧状。如附图4和5所示,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上设置有导电片1a,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外壳2b侧面的安装槽2b01内时,所述舌部2a01与所述导电片1a相抵接实现浪涌抑制模块1与线圈端子2a电连接。
31.如附图7所示,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的底部设有卡扣1b,所述外壳2b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卡扣1b相对应的筋条2b02,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完成后依靠所述筋条2b02与卡扣1b的连接形成防脱落结构。
3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将浪涌抑制模块通过卡接方式安装在接触器的侧面,减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使浪涌抑制模块与接触器直接实现电连接,降低了浪涌抑制模块安装的难度,同时主回路接线及浪涌抑制模块安装无先后顺序,可随意接线与安装,降低了接线难度,浪涌抑制模块和接触器采用卡扣连接方式,降低了装配难度。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它包括浪涌抑制模块(1)和接触器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侧面,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线圈端子(2a)与浪涌抑制模块(1)的导电片(1a)相抵接实现浪涌抑制模块(1)与线圈端子(2a)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外壳(2b)侧面的安装槽(2b01)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本体(2)包括外壳(2b)和线圈端子(2a),所述线圈端子(2a)上设置有舌部(2a01),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上设置有导电片(1a),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外壳(2b)侧面的安装槽(2b01)内时,所述舌部(2a01)与所述导电片(1a)相抵接实现浪涌抑制模块(1)与线圈端子(2a)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舌部(2a01)为圆弧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的底部设有卡扣(1b),所述外壳(2b)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卡扣(1b)相对应的筋条(2b02),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完成后依靠所述筋条(2b02)与卡扣(1b)的连接形成防脱落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主回路接线端子位于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正面。

技术总结
一种外设式浪涌抑制模块的安装结构,它包括浪涌抑制模块(1)和接触器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抑制模块(1)安装在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侧面,所述接触器本体(2)的线圈端子(2a)与浪涌抑制模块(1)的导电片(1a)相抵接实现浪涌抑制模块(1)与线圈端子(2a)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将浪涌抑制模块通过卡接方式安装在接触器的侧面,减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使浪涌抑制模块与接触器直接实现电连接,降低了浪涌抑制模块安装的难度,同时主回路接线及浪涌抑制模块安装无先后顺序,可随意接线与安装,降低了接线难度,浪涌抑制模块和接触器采用卡扣连接方式,降低了装配难度。降低了装配难度。降低了装配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王婷婷 韩坤 赵培培 尹智勇 李雨 张永 李俊文 雷恒 王龙江 于贻鹏 任山波 肖国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08
技术公布日:2023/3/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