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55736发布日期:2023-06-14 20:5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接地桩,具体为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


背景技术:

1、在搭建电力设备中,通常需要在地面设置地桩,用于设备的接地,接地桩通常要求完全钉入地面,并具备连接电力设备的功能,现有的接地桩大部分为一个导体,外形为钉子形状,在设置时,通常将地桩使用锤类工具钉入地面。

2、在实际操作工程中,由于地桩是采用锤类工具钉入地面的,首先在敲打过程中,地桩容易晃动,导致地面孔洞直径增加,从而导致地桩松动,并且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地桩会连接地线,如遇到大风等恶劣天气,地线会给地桩施加一个拉拽的力,也会增加地桩的松动程度,从而影响地桩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表面对称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辅助杆,所述辅助杆在远离外壳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片,所述外壳的顶端搭接有档杆,所述档杆活动插接在受力杆的表面,所述受力杆的底端位于外壳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三椎体。

2、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椎体,所述外壳的外壁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

3、优选的,所述辅助杆在远离限位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椎体。

4、优选的,若干个所述套筒与若干个通孔之间一一对应,若干个所述通孔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所述通孔对称设置在外壳的两侧。

5、优选的,所述受力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置于两组辅助杆之间。

6、优选的,所述受力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受力块,所述受力块与受力杆在竖直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8、(1)本实用新型通过敲打受力块,可以将辅助杆呈水平方向插入土壤中,从而增加该接地桩的稳定性,防止地桩在插入地面后,由于外力的作用,导致容易拔出的情况。

9、(2)本实用新型设置的辅助杆呈水平方向插入土壤中后,当插入外壳的孔洞直径增加时,地桩也不会产生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增加了地桩适用范围,可以防止钉入地桩的土壤过于松散而导致无法稳定的使用地桩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表面对称开设有若干个通孔(3),所述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套筒(5),所述套筒(5)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辅助杆(6),所述辅助杆(6)在远离外壳(1)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片(7),所述外壳(1)的顶端搭接有档杆(8),所述档杆(8)活动插接在受力杆(9)的表面,所述受力杆(9)的底端位于外壳(1)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三椎体(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椎体(2),所述外壳(1)的外壁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杆(6)在远离限位片(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椎体(6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套筒(5)与若干个通孔(3)之间一一对应,若干个所述通孔(3)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所述通孔(3)对称设置在外壳(1)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柱(11),所述限位柱(11)置于两组辅助杆(6)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杆(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受力块(12),所述受力块(12)与受力杆(9)在竖直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接地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配电电力接地桩,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表面对称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辅助杆,所述辅助杆在远离外壳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片,所述外壳的顶端搭接有档杆,所述档杆活动插接在受力杆的表面,所述受力杆的底端位于外壳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三椎体。本技术通过敲打受力块,可以将辅助杆呈水平方向插入土壤中,从而增加该接地桩的稳定性,防止地桩在插入地面后,由于外力的作用,导致容易拔出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熊梦瑶,祝唐平,邹鹏,黄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恒夕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