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极控制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21583发布日期:2023-02-01 03:57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极控制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极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用电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插排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设备,为了保证用电的安全,现有的插排上增加了开闭电源的控制开关单元,有的设置了一个总的控制开关单元,有的设置了多个分体的控制开关单元,但大多数的插排为单极控制开关单元,只设计了对正极电源线或者负极电源线的导通或切断的控制开关,在开闭控制开关时,仍有一条正极或者负极电源线始终处于连接状态,给用户特别是给儿童造成触电的危险,同时,插排上的连接的电器在控制开关关闭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有微弱的电流在流通,因此,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和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单极控制开关单元,在开闭单极控制开关时仍有一条正极或者负极电源线始终处于连接状态,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极控制单元,该双极控制单元包括单元中壳、单元下壳、双极控制开关、火线插接导片、零线插接导片和活动连接导片,通过双极控制开关可以同时控制正极电源线和负极电源线的导通或切断,并通过指示灯显示导通或者切断的转态,保证了插排的用电安全。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极控制单元,包括单元中壳、单元下壳、双极控制开关、火线插接导片、零线插接导片和活动连接导片,单元中壳的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开关安装孔,单元中壳的左侧中部设有左侧挡片,左侧挡片与单元中壳之间设有左侧走线通道,左侧挡片之间设有下壳左卡扣,单元中壳的右侧中部设有右侧挡片,右侧挡片与单元中壳之间设有右侧走线通道,右侧挡片之间设有下壳右卡扣,单元中壳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主干火线插槽和主干零线插槽,单元中壳的底面的中部分别设有火线插接孔和零线插接孔,火线插接孔的一侧设有火线走线卡槽,火线走线卡槽的内部设有火线定位柱,零线插接孔的一侧设有零线走线卡槽,零线走线卡槽的内部设有零线定位柱;
5.单元下壳的左侧设有左第一卡片、左第二卡片和单元中壳限位柱,左第一卡片和左第二卡片的上端的中部设有扣合卡槽,左第一卡片与左第二卡片之间设有下壳火线卡槽,左第一卡片与单元中壳限位柱之间设有下壳零线卡槽,单元下壳的右侧设有右卡片,右卡片的上端的中部设有扣合卡槽,右卡片的上端的两侧设有挡片限位槽,单元下壳的底面的前端分别设有主干火线座和主干零线座,单元下壳的底面还设有火线定位孔、零线定位孔;
6.单元中壳的内部设有活动导片限位块,活动导片限位块的内部安装有活动连接导片,双极控制开关包括开关上壳、开关下壳,开关上壳与开关下壳使用插接方式连接,开关上壳与开关下壳之间形成开关腔室,开关腔室的内部安装有指示灯,指示灯连接有两根指
示灯引线,其中一个指示灯引线上时连接有串联电阻,另一个指示灯引线上时连接有串联二极管;
7.火线插接导片安装于火线插接孔中,火线插接导片通过火线走线卡槽、火线定位柱、火线导片安装孔的配合进行限位固定,零线插接导片安装于零线插接孔中,零线插接导片通过零线走线卡槽、零线定位柱、零线导片安装孔的配合进行限位固定。
8.优选地,火线插接导片包括火线连接头、火线第一夹头和火线第二夹头,火线连接头、火线第一夹头和火线第二夹头为一体折叠成型结构,火线连接头的一侧设有火线导片安装孔。
9.优选地,零线插接导片包括零线连接头、零线第一夹头和零线第二夹头,零线连接头、零线第一夹头和零线第二夹头为一体折叠成型结构,零线连接头的一侧设有零线导片安装孔。
10.优选地,活动连接导片的中部设有弧形滑动连接面,弧形滑动连接面两侧设有固定卡片,活动连接导片的前端设有活动导片触点。
11.优选地,开关上壳的上端设有按压面,按压面为弧形面,按压面的内部的一侧设有指示灯凸点,开关上壳的左右两个侧面的中部分别设有半圆凸台,半圆凸台的中部设有旋转轴,开关上壳的内部且位于指示灯凸点的下方设有指示灯罩,开关上壳的内部远离指示灯罩的一侧设有上壳限位柱,开关上壳的下端的四周设有上壳外沿;
12.开关下壳包括开关下壳底板,开关下壳底板上表面设有指示灯座和指示灯挡柱,开关下壳底板的前端设有前导板,前导板的上端设有前导板限位板,开关下壳底板的后端设有后导板,后导板的上端的中部设有后导板限位槽,后导板的两侧设有后侧板,后导板与两个后侧板之间设有指示灯走线槽,开关下壳底板的下端面的中部分别设有左双极连接柱和右双极连接柱,左双极连接柱和右双极连接柱的结构相同,左双极连接柱的内部设有导管插接孔,左双极连接柱的上端设有贯穿的引线插接孔,导管插接孔的内部设有连接导管和连接压簧,连接导管与导管插接孔滑动连接,连接压簧与指示灯引线压紧连接。
13.优选地,旋转轴的上端面为半圆柱面,旋转轴的下端面为斜平面,斜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
14.优选地,前导板与后导板为由下至上向内收缩的结构。
15.优选地,连接导管与导管插接孔下端的收紧口通过过盈配合的插接方式连接。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两个活动连接导片的上端面始终分别与双极控制开关的左双极连接柱和右双极连接柱导电连通,两个活动连接导片的下端面始终分别与火线插接导片、零线插接导片导电连通,按压双极控制开关右端时,两个活动连接导片的右端向下运动且分别与主干火线导片、主干零线导片导电连通,按压双极控制开关左端时,两个活动连接导片的右端向上运动且分别与主干火线导片、主干零线导片断开,主干火线导片连接正极电源线,主干零线导片连接负极电源线,即通过双极控制开关可以同时控制正极电源线和负极电源线的导通或切断,并通过指示灯显示导通或者切断的转态,保证了插排的用电安全。
17.又由于组装过程中均使用插接方式连接,即结构组装过程中未使用螺钉固定,电路连接过程中未使用焊接固定,简化了组装过程和连接的步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的无金属导片的主视图;
20.图3是图1的无金属导片的右视图;
21.图4是单元中壳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4的主视图;
23.图6是单元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6的主视图;
25.图8是图4的俯视图;
26.图9是单元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插接导片与下壳的位置示意图;
28.图11是图10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9.图12是火线插接导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3是零线插接导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4是活动连接导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5是双极控制开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6是图15的俯视图;
34.图17是图16中a-a处的剖视图;
35.图18是图15的主视图;
36.图19是图18中b-b处的剖视图;
37.图20是开关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1是开关上壳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39.图22是开关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3是开关下壳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41.图中符号说明:
42.1.单元中壳;101.开关安装孔;102.左侧挡片;1021.左侧走线通道; 103.下壳左卡扣;104.右侧挡片;1041.右侧走线通道;105.下壳右卡扣; 106.主干火线插槽;107.主干零线插槽;108.火线插接孔;109.零线插接孔;110.火线走线卡槽;111.火线定位柱;112.零线走线卡槽;113. 零线定位柱;114.活动导片限位块;2.单元下壳;201.左第一卡片;2011. 扣合卡槽;202.左第二卡片;203.单元中壳限位柱;204.右卡片;2041. 挡片限位槽;205.主干火线座;206.主干零线座;207.火线定位孔;208. 零线定位孔;209.下壳火线卡槽;210.下壳零线卡槽;
43.3.双极控制开关;301.开关上壳;3011.按压面;3012.指示灯凸点; 3013.半圆凸台;3014.旋转轴;3015.上壳外沿;3016.指示灯罩;3017. 上壳限位柱;302.开关下壳;3021.开关下壳底板;30211.指示灯座;30212. 指示灯挡柱;3022.前导板;30221.前导板限位板;3023.后导板;30231. 后导板限位槽;30232.指示灯走线槽;3024.后侧板;3025.左双极连接柱;30251.导管插接孔;30252.引线插接孔;3026.右双极连接柱;3027. 连接导管;3028.连接压簧;303.指示灯;3031.指示灯引线;
44.4.火线插接导片;401.火线连接头;402.火线第一夹头;403.火线第二夹头;404.
火线导片安装孔;5.零线插接导片;501.零线连接头; 502.零线第一夹头;503.零线第二夹头;504.零线导片安装孔;6.主干火线导片;6.主干火线导片;601.主干连接片;602.主干导片触点;7. 主干零线导片;8.活动连接导片;801.弧形滑动连接面;802.固定卡片; 803.活动导片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46.图1-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极控制单元的实施例,其包括单元中壳1、单元下壳2、双极控制开关3、火线插接导片4、零线插接导片5 和活动连接导片8,单元中壳1的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开关安装孔101,单元中壳1的左侧中部设有3个左侧挡片102,左侧挡片102与单元中壳 1之间设有左侧走线通道1021,左侧挡片102之间设有下壳左卡扣103,单元中壳1的右侧中部设有2个右侧挡片104,右侧挡片104与单元中壳 1之间设有右侧走线通道1041,右侧挡片104之间设有下壳右卡扣105,单元中壳1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主干火线插槽106和主干零线插槽107,单元中壳1的底面的中部分别设有火线插接孔108和零线插接孔 109,火线插接孔108的一侧设有火线走线卡槽110,火线走线卡槽110 的内部设有火线定位柱111,零线插接孔109的一侧设有零线走线卡槽 112,零线走线卡槽112的内部设有零线定位柱113。
47.单元下壳2的左侧设有左第一卡片201、左第二卡片202和单元中壳限位柱203,左第一卡片201和左第二卡片202的上端的中部设有扣合卡槽2011,左第一卡片201与左第二卡片202之间设有下壳火线卡槽209,左第一卡片201与单元中壳限位柱203之间设有下壳零线卡槽210,单元下壳2的右侧设有右卡片204,右卡片204的上端的中部设有扣合卡槽 2011,右卡片204的上端的两侧设有挡片限位槽2041,单元下壳2的底面的前端分别设有主干火线座205和主干零线座206,单元下壳2的底面还设有火线定位孔207、零线定位孔208。
48.单元中壳1的内部设有活动导片限位块114,活动导片限位块114的内部安装有活动连接导片8,活动连接导片8的中部设有弧形滑动连接面 801,弧形滑动连接面801两侧设有固定卡片802,活动连接导片8的前端设有活动导片触点803。
49.图15-图23是双极控制开关3的实施例,双极控制开关3包括开关上壳301、开关下壳302,开关上壳301与开关下壳302使用插接方式连接,开关上壳301与开关下壳302之间形成开关腔室,开关腔室的内部安装有指示灯303,指示灯303连接有两根指示灯引线3031,其中一个指示灯引线3031上时连接有串联电阻,另一个指示灯引线3031上时连接有串联二极管。
50.开关上壳301的上端设有按压面3011,按压面3011为弧形面,按压面3011的内部的一侧设有指示灯凸点3012,开关上壳301的左右两个侧面的中部分别设有半圆凸台3013,半圆凸台3013的中部设有旋转轴3014,旋转轴3014的上端面为半圆柱面,旋转轴3014的下端面为斜平面,斜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开关上壳301的内部且位于指示灯凸点 3012的下方设有指示灯罩3016,开关上壳301的内部远离指示灯罩3016 的一侧设有上壳限位柱3017,开关上壳301的下端的四周设有上壳外沿 3015。
51.开关下壳302包括开关下壳底板3021,开关下壳底板3021上表面设有指示灯座30211和指示灯挡柱30212,开关下壳底板3021的前端设有前导板3022,前导板3022的上端
设有前导板限位板30221,开关下壳底板3021的后端设有后导板3023,后导板3023的上端的中部设有后导板限位槽30231,后导板3023的两侧设有后侧板3024,前导板3022与后导板3023为由下至上向内收缩的结构,后导板3023与两个后侧板3024 之间设有指示灯走线槽30232,开关下壳底板3021的下端面的中部分别设有左双极连接柱3025和右双极连接柱3026,左双极连接柱3025和右双极连接柱3026的结构相同,左双极连接柱3025的内部设有导管插接孔30251,左双极连接柱3025的上端设有贯穿的引线插接孔30252,导管插接孔30251的内部设有连接导管3027和连接压簧3028,连接导管 3027与导管插接孔30251滑动连接,在连接导管3027与导管插接孔30251 滑动连接过程中连接压簧3028起到弹力复位作用,连接导管3027与导管插接孔30251下端的收紧口通过过盈配合的插接方式连接,连接导管 3027和连接压簧3028配合在滑动连接时更顺畅。
52.该双极控制开关3组装时,先将指示灯303的两根指示灯引线3031 分别通过指示灯走线槽30232插入开关下壳底板3021中,再将指示灯303 的引线预留一段长度后弯折,使指示灯303安装放置在指示灯座30211 上,穿过开关下壳底板3021的下端的两根指示灯引线3031分别插入引线插接孔30252中,插入引线插接孔30252的指示灯引线3031进一步插入连接压簧3028中,连接压簧28与指示灯引线3031处于压紧连接状态,安装有指示灯303的开关下壳302通过前导板3022、后导板3023与开关上壳301插接连接,并通过指示灯罩3016、上壳限位柱3017分别与前导板限位板30221、后导板限位槽30231配合进行限位,组装过程中均使用插接方式连接,即结构组装过程中未使用螺钉固定,指示灯电路连接过程中未使用焊接固定,简化了组装过程和连接的步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53.指示灯303为led显示灯,即led发光二极管,指示灯303通过简单的插接和引线折弯即可完成快捷组装,通过指示灯罩3016和指示灯座30211实现限位固定支撑,通过连接压簧3028的卡紧实现电导通接触,因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便于大批量生产,成本低。
54.火线插接导片4包括火线连接头401、火线第一夹头402和火线第二夹头403,火线连接头401、火线第一夹头402和火线第二夹头403为一体折叠成型结构,火线连接头401的一侧设有火线导片安装孔404,零线插接导片5包括零线连接头501、零线第一夹头502和零线第二夹头503,零线连接头501、零线第一夹头502和零线第二夹头503为一体折叠成型结构,零线连接头501的一侧设有零线导片安装孔504。
55.双极控制单元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主干火线导片6和主干零线导片7,主干火线导片6连接正极电源线,主干零线导片7连接负极电源线,主干火线导片6与主干零线导片7为对称结构,主干火线导片6上设有主干连接片601,主干连接片601的中部设有主干导片触点602。主干火线导片6和主干零线导片7可以并联多个双极控制单元,以实现插排上多个插座的单独控制,因此,双极控制单元的结构设计更安全可靠,便于组合成多个单元的插排,组合灵活,模块化的设计,便于降低制造成本。
56.该双极控制单元组装时,将活动连接导片8安装在单元中壳1的内部,并通过活动导片限位块114进行限位固定,将组装好的双极控制开关3通过开关安装孔101进行安装固定,分别将主干火线导片6、主干零线导片7通过主干火线插槽106、主干零线插槽107进行安装,主干火线导片6、主干零线导片7安装后通过左侧走线通道1021、右侧走线通道 1041进行走线分布,将火线插接导片4的火线连接头401插入火线插接孔108中,火线插接导片4通过火线走线卡槽110、火线定位柱111、火线导片安装孔404的配合进行限位固定,将零线插
接导片5的零线连接头501插入零线插接孔109中,零线插接导片5通过零线走线卡槽112、零线定位柱113、零线导片安装孔504的配合进行限位固定,最后将单元下壳2通过左第一卡片201、左第二卡片202、右卡片204与单元中壳1 扣合安装,并通过火线定位孔207、零线定位孔208进行定位。装过程中均使用插接方式连接,即结构组装过程中未使用螺钉固定,电路连接过程中未使用焊接固定,简化了组装过程和连接的步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57.组装后,两个活动连接导片8的上端面始终分别与双极控制开关3 的左双极连接柱3025和右双极连接柱3026导电连通,两个活动连接导片8的下端面始终分别与火线插接导片4、零线插接导片5导电连通,按压双极控制开关3右端时,两个活动连接导片8的右端向下运动且分别与主干火线导片6、主干零线导片7导电连通,按压双极控制开关3左端时,两个活动连接导片8的右端向上运动且分别与主干火线导片6、主干零线导片7断开,主干火线导片6连接正极电源线,主干零线导片7连接负极电源线,即通过双极控制开关3可以同时控制正极电源线和负极电源线的导通或切断,并通过指示灯303显示导通或者切断的转态,保证了插排的用电安全。
58.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之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