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开关及具有其的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8109发布日期:2023-03-10 23:02阅读:36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开关及具有其的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机动车开关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机动车上一般会并排设置多个开关,以满足其功能控制上的需求。但是,普通的多按键开关可能会出现相邻的按键在被操作者单手或者单指操作时无意识地同时按下的情况,这一方面会降低系统的安全等级,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开关及具有其的机动车,该机动车开关能够防止使用者在按压开关时出现误触其它开关的情况。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开关,包括按键层及位于所述按键层下方的按键锁止结构,所述按键层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按键及第二按键,所述按键锁止结构包括基板、第一转轴及支撑板,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中部,并在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各形成一支撑端,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可上下摆动地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以在使其中一个所述支撑端向下移动时,另一个所述支撑端向上翘起;两个所述支撑端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按键及所述第二按键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第一按键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其中之一被按下时,带动与被按下的按键相对应的支撑端向下运动,与另一个按键相对应的支撑端翘起,并阻止所述第一按键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其中另一向下运动。
5.进一步的,所述机动车开关还包括触点层及电路板,所述触点层设置于所述按键锁止结构远离所述按键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按键锁止结构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触点层上设置有多组触点,每个所述支撑端均与一组所述触点相对应,当所述支撑端下移时,带动与之对应的所述触点与所述电路板接触,以实现所述电路板上对应电路的导通。
6.进一步的,所述机动车开关还包括壳体,所述按键层、所述按键锁止结构、所述触点层及所述电路板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在所述按键层上还盖设有面板层,所述面板层上划分有多个按键区域,每个所述按键区域均与所述按键层上的一个按键相对应。
7.进一步的,在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压片,所述压片通过具有弹性的弹性连接件与所述基板相连,所述压片设置于所述支撑端与所述触点之间,当所述压片被所述支撑端压下时,推动所述触点与所述电路板接触,当所述支撑端取消施加于所述压片上的作用力时,所述压片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自身的弹性复位。
8.进一步的,在所述触点层朝向所述按键锁止结构的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向所述按键锁止结构所在方向凸伸的弹性柱体,所述触点形成于所述弹性柱体朝向所述电路板一端的端面上。
9.进一步的,所述按键层上还设置有第三按键,所述第一按键、所述第二按键及所述第三按键依次排列布设,在所述基板上朝向所述按键层上凸伸形成有挡墙部,从侧面看,所
述挡墙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按键与所述第三按键之间,所述挡墙部的顶端的距所述按键层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按键带动与之对应的所述触点与所述电路板接触时需要移动的距离。
10.进一步的,所述机动车开关包括壳体,所述按键层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按键靠近所述第二按键的一端上,以及所述第二按键靠近所述第一按键的一端上均设置有第二转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转轴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可转动地与所述壳体相连,以使所述第一按键及所述第二按键上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均形成有上下摆动的自由端。
11.进一步的,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孔上;在所述按键层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从侧面看,两个所述支撑端与所述按键层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按键层之间的距离。
12.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基板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所述支撑板复位的弹性片。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包括上述的机动车开关。
14.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可摆动地支撑板的设置,当第一按键被按下时,与第一按键相对应的支撑端会向下移动,通过第一转轴的作用,另一个支撑端就会翘起,该翘起的支撑端阻止第二按键向下运动。同样地,当第二按键被按下时,翘起的支撑端会阻止第一按键向下移动。通过翘起的支撑端,即可防止第一按键及第二按键同时被压下。换句话说,在同一时间,只能够有一个按键处于被按下的状态。该机动车开关能够防止使用者在按压开关时出现误触其它开关的情况。
15.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6.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2所示为图1中机动车开关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所示为图1中按键层、按键锁止结构及触点层三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4所示为图3中互锁翘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所示为图3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所示为图3中触点层另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所示为图3中弹性片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0.按键层、11.第一按键、12。第二按键、13、第三按键、131.第一导向部、14、第二转轴、20.按键锁止结构、21.基板、211.第二连接孔、212.压片、213.弹性连接件、214、挡墙部、22.第一转轴、23.支撑板、231.支撑端、24.弹性片、30.触点层、31.触点、32、弹性柱体、40.壳体、41.第一连接孔、42.第二导向部、50.面板层、51。按键区域、60.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开关及具有其的机动车,该机动车开关能够防止使用者在按压开关时出现误触其它开关的情况。
26.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机动车开关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按键层、按键锁止结构及触点层三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中互锁翘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开关包括按键层10(见图3)及位于按键层10下方的按键锁止结构20。按键层10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按键锁止结构20包括基板21、第一转轴22及支撑板23,第一转轴22设置于支撑板23的中部,并在支撑板23的两端各形成有一支撑端231(见图4),支撑板23通过第一转轴22可上下摆动地设置于基板21上,以使其中一个支撑端231向下移动时,另一个支撑端231向上翘起。两个支撑端231的位置分别与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的位置相对应,当第一按键11与第二按键12的其中之一被按下时,带动与被按下的按键相对应的支撑端231向下运动,与另一个按键相对应的支撑端231翘起,并阻止第一按键11与第二按键12的其中另一向下运动。
2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可上下摆动地支撑板23的设置,当第一按键11被按下时,与第一按键11相对应的支撑端231会向下移动,通过第一转轴22的作用,另一个支撑端231就会翘起,该翘起的支撑端231会阻止第二按键12向下运动。同样地,当第二按键12被按下时,翘起的支撑端231会阻止第一按键11向下移动。通过翘起的支撑端231,即可防止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同时被压下。换句话说,在同一时间,只能够有一个按键处于被按下的状态。该机动车开关能够防止使用者在按压开关时出现误触其它开关的情况。
28.优选地,翘起的支撑端231与按键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
29.请继续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机动车开关还包括触点层30及电路板60,触点层30设置于按键锁止结构20远离按键层10的一侧,并位于按键锁止结构20与电路板60之间。触点层30上设置有多组触点31,每个支撑端231均与一组触点31相对应。当支撑端231下移时,带动与之对应的触点31与电路板60接触,以实现电路板60上对应电路的导通。换句话说,当某一按键被按下时,会依次带动支撑端231及触点31向下移动,以使该按键对应的电路导通。
3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其还可以包括壳体40,上述的按键层10、按键锁止结构20、触点层30及电路板60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于壳体40内,在按键层10上还盖设有面板层50,在面板层50上划分有多个按键区域51,每个按键区域51均与一个按键层10的按键相对应。
31.在本实施例中,面板层50上的按键区域51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以提高按键的触感。
3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及图3,在第一按键11靠近第二按键12的一端上,以及第二按键12靠近第一按键11的一端上均设置第二转轴14。在壳体40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41。第二转轴14伸入第一连接孔41内,可转动地与壳体40相连,以使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上远离第二转轴14的一端均形成有上下摆动的自由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转轴14的设置,并使得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的第二转轴14相邻设置。这能
够使得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的自由端相聚较远,使用者只有在从自由端的一端向下按按键时,按键才会向下移动。当使用者按压第一按键11与第二按键12的中间部位时,由于第二转轴14的存在,其阻止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向下移动,或向下移动的距离较近。上述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地避免误触现象的发生。
33.进一步地,图5所示为图3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5,在基板2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11,第一转轴2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连接孔211上。在按键层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从侧面看,两个支撑端231与按键层1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转轴22与按键层10之间的距离,也即,支撑端231相对于第一转轴22倾斜向上延伸,以便于在按压按键时带动支撑端231进行移动。
34.进一步地,在基板21上还设置有压片212,压片212可以通过具有弹性的弹性连接件213与基板21相连。压片212设置于支撑端231与触点31之间,当压片212被支撑端231压下时,推动触点31与电路板60接触,当支撑端231取消施加于压片212上的作用力时,压片212通过弹性连接件213自身的弹性复位。通过压片212的设置,可以保证支撑端231能够带动触点31向下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213可以为呈蜿蜒曲折状延伸的连接柱,以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
35.图6所示为图3中触点层另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同一组触点31可以有多个,以保证连接的稳固。在触点层30朝向按键锁止结构20的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向按键锁止结构20所在方向凸伸的弹性柱体32,触点31形成于弹性柱体32朝向电路板60一端的端面上。在弹性柱体32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带动触点31向下移动,以与电路板60接触。
36.图7所示为图3中弹性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及图7所示,在支撑板23与基板21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支撑板23复位的弹性片24,在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上均没有收到向下的压力时,弹性片24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辅助支撑板23复位,便于进行下次的控制。该弹性片24由具有弹性的钢材制造,或者高分子材料或者碳纳米管材料或者陶瓷材料制成,其材料牌号可以以择一的方式从如下牌号中选取:sk5,sk85,t8mn,c85w,060a81,y75,pc,pc-abs,peek,以及其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技术启示的材料牌号。该弹性片24与基板21之间相互固定,其固定方式可以以择一的方式从以下技术手段中选取:热铆连接,螺栓连接,卡扣连接,以及其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技术启示的固定方法。
37.从侧面看,弹性片24层弧形设置,弧形的中部与基板21固定相连,弧形的两端翘起,并分别朝向两个支撑端231所在的方向延伸。
38.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3对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的防误触功能进行影响。换句话说,每一个支撑板23与两个按键相互作用。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由多组按键,每组按键均包括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每组按键均与一个支撑板23进行配合。
39.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按键层10上还设置有第三按键13,第一按键11、第二按键12及第三按键13依次排列布设。在基板21上朝向按键层10上凸伸形成有挡墙部214,从侧面看,该挡墙部214设置于第二按键12与第三按键13之间。挡墙部214顶端距按键层1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按键13带动与之对应的触点31与电路板60接触时需要下移的距离。当使用者在按压第二按键12,但误触了第三按键13时,由于挡墙部214的设置,挡墙部214会对手指
进行支撑,使得手指无法同时将第二按键12及第三按键13同时下压,并带动触点31与电路板60进行接触。
40.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3,在第三按键13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31,在壳体4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42,第一导向部131与第二导向部42的配合,以使第三按键13相对应壳体40上下移动。
41.可以理解地,在本实实用新型中,第三按键13为独立于第一按键11与第二按键12之外的按键,当按键层10的按键为偶数时,其可以通过两个按键为一组与一个支撑板23相互配合来防止误触;当按键层10的按键为奇数时,多出的一个按键可以通过挡墙部214的形式来防止与其它按键之间发生误触。
42.可以理解地,当按键层10的按键为偶数时,其同样可以选择偶数个的按键作为第三按键13,而其它的按键两两一组与一个支撑板23相互配合来防止误触。
43.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可摆动地支撑板23的设置,当第一按键11被按下时,与第一按键11相对应的支撑端231会向下移动,通过第一转轴22的作用,另一个支撑端231就会翘起,该翘起的支撑端231阻止第二按键12向下运动。同样地,当第二按键12被按下时,翘起的支撑端231会阻止第一按键11向下移动。通过翘起的支撑端231,即可防止第一按键11及第二按键12同时被压下。换句话说,在同一时间,只能够有一个按键处于被按下的状态。该机动车开关能够防止使用者在按压开关时出现误触其它开关的情况。
4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包括上述的机动车开关,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