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46508发布日期:2023-04-20 00:59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组热管理的,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1、电池包模块组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整体性能。过高或过低的工作温度都会严重影响电池包模块组的性能,所以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对电池包模块组的性能、循环寿命乃至车辆的续驶里程都十分重要。

2、如图1所示,现有的热管理系统中的截止阀安装在水泵和电池冷却器的前面。机组第一次运行或者需要加液时,手动关闭截止阀,通过排气管排尽水路和水箱中多余的气体。当水箱液位达到规定的高度,需要手动打开截止阀,水路系统正常循环运行,常规方案会导致电池冷却器及之后的管路中多余的气体无法排尽,会导致如下缺点:1、水路系统中气体排不干净;2、水路内阻力大;3、水流量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模块组,所述电池包模块组的出液口连通有进液支管,进液支管上安装有水泵并与电池冷却器的一端连接,电池冷却器的另一端连接有回液支管,回液支管上安装有控制阀并与电池包模块组的回液口连通;

4、回液支管通过补液支管连接有膨胀水箱,膨胀水箱的主要功能是储液排气,膨胀水箱的侧壁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与排气支管的一端连通,排气支管的另一端与回液支管连通,排气支管与回液支管连接的位置位于电池冷却器和控制阀之间;

5、将控制阀调到电池冷却器之后,机组第一次运行或者需要加液时,手动关闭控制阀,通过排气支管排尽管路和膨胀水箱中多余的气体,当膨胀水箱的液位达到规定的高度,需要手动打开控制阀,水路系统正常循环运行。

6、进一步,所述膨胀水箱顶部设置有放空阀。

7、进一步,所述膨胀水箱内部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

8、进一步,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为低水位液位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为高水位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的高度低于第一液位传感器的高度。

9、进一步,所述控制阀为开度可控截止阀,机组第一次运行或者需要加液时,手动关闭截止阀,通过排气支管排尽管路和膨胀水箱中多余的气体,当膨胀水箱的液位达到规定的高度,需要手动打开截止阀,水路系统正常循环运行。

10、进一步,所述补液支管与回液支管连接的位置位于控制阀和电池包模块组之间。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控制阀调到电池冷却器之后,机组第一次运行或者需要加液时,手动关闭控制阀,通过排气支管排尽管路和膨胀水箱中多余的气体,当膨胀水箱的液位达到规定的高度,需要手动打开控制阀,水路系统正常循环运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的方案可以解决电池冷却器及之后的管路中气体排不干净的问题,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内的阻力,使流量能满足规定的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模块组(9),所述电池包模块组(9)的出液口连通有进液支管(4),进液支管(4)上安装有水泵(6)并与电池冷却器(5)的一端连接,电池冷却器(5)的另一端连接有回液支管(8),回液支管(8)上安装有控制阀(7)并与电池包模块组(9)的回液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箱(1)顶部设置有放空阀(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箱(1)内部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02)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103)为低水位液位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102)为高水位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103)的高度低于第一液位传感器(102)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7)为开度可控截止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支管(3)与回液支管(8)连接的位置位于控制阀(7)和电池包模块组(9)之间。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模块组,所述电池包模块组的出液口连通有进液支管,进液支管上安装有水泵并与电池冷却器的一端连接,电池冷却器的另一端连接有回液支管,回液支管上安装有控制阀并与电池包模块组的回液口连通;回液支管通过补液支管连接有膨胀水箱,膨胀水箱的主要功能是储液排气,膨胀水箱的侧壁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与排气支管的一端连通,排气支管的另一端与回液支管连通,排气支管与回液支管连接的位置位于电池冷却器和控制阀之间。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解决了现有热管理系统的管路中的排气问题,并且降低了管路阻力使流量能满足规定的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沈海平,许金龙,李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盛邦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3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