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托片及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25482发布日期:2023-06-09 23:03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托片及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底托片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1、在传统的电池底托片中,方形电池电芯是由多个极组组合而成,电池壳体属于导电材质。内部的极组不能与电池壳体有接触,因此需要把极组包覆一层绝缘膜再放入方形壳体内。由于极组底部与壳体属于接触面无间隙,底部设计有绝缘加强底托片。底托片能有效的对极组和壳体进行绝缘阻隔,底托片需要储存一定的电解液及极组掉落的颗粒物。

2、中国实用新型公开说明书,cn208655734u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绝缘片与底托片的连接结构,在底托片的两侧设置有若干缺口,底托片设置有若干第一渗透孔,并设置有与其相对应的第二渗透孔,一定程度的解决了热熔突起物刺入极组的风险问题,但是其设置的渗透孔,由于结构特征通孔直接向下,容易产生堵塞的风险。

3、因此,需要一种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保护极组与壳体绝缘的同时,如何有效的储存电解液及极组掉落的颗粒物。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底托片,旨在解决如何在对极组和壳体之间进行绝缘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对电解液及极组掉落的颗粒物进行储存的问题。

2、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托片,包括:

3、底托片本体;

4、沉淀部,设置在所述底托片本体底面竖直方向的两侧,所述沉淀部用于在电解液通过后,容纳所述电解液携带的颗粒物;

5、导流部,设置在相邻的两所述沉淀部之间,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沉淀部相连通,所述导流部用于使电解液在所述底托片本体的底面和顶面之间流通。

6、进一步的,所述沉淀部包括:

7、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底托片本体底面的中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导流部相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两个,两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底托片本体竖直方向相对的两侧。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导流部相连通,且两所述第一凹槽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导流部相贯通。

10、进一步的,所述沉淀部包括:

11、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底托片本体底面竖直方向相对的两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部。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横向方向相对的两侧。

13、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包括:

14、第一腔体,设置在所述底托片本体顶面的中部,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至少设置两个,且至少两所述第一腔体并排设置在所述底托片本体顶面的中部。

16、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还包括:

17、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底托片本体的顶面,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横向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并排设置。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底托片本体的底面上设置沉淀部,底托片本体上设置导流部,导流部设置在相邻的两所述沉淀部之间,导流部与沉淀部相连通,可以在对电芯起到保护的同时,使电解液在底托片本体的顶面和底面之间流通,在起到导流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收集储存一定的电解液及极组掉落的颗粒物及杂质,并且避免了堵塞的问题。

2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括所述底托片。

2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二次电池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托片,上述二次电池具有与所述底托片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底托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部(103)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部(103)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104)还包括:

10.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00)和电芯(200),所述电芯(200)设置在所述壳体(300)内,所述电芯(200)的下方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底托片。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底托片及二次电池,该底托片包括:底托片本体;沉淀部,设置在底托片本体底面竖直方向的两侧,沉淀部用于在电解液通过后,容纳电解液携带的颗粒物;导流部,设置在相邻的两沉淀部之间,导流部与沉淀部相连通,导流部用于使电解液在底托片本体的底面和顶面之间流通。在本技术中在底托片本体的底面设置沉淀部,底托片本体上设置导流部,导流部设置在相邻的两沉淀部之间,导流部与沉淀部相连通,可以在对电芯起到保护的同时,使电解液在底托片本体的顶面和底面之间流通,在起到导流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收集储存一定的电解液及极组掉落的尘粒及杂质,并且避免了堵塞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龙,吕振涛,谢小军,陈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