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91757发布日期:2023-10-28 20:25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气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器。


背景技术:

1、接触器是电气控制中普遍使用的元件,其由电磁系统、触头系统、灭弧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其中电磁系统是接触器核心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动力源,所以电磁系统的稳定性尤其重要。电磁系统主要由线圈、动静铁芯、反力弹簧及缓冲件等零部件组成。电路中的成对设置的开关触点均设置在静铁芯上,通过对线圈通电使得静铁芯吸引动铁芯使得动静触点接触,从而使得电路的开关触点导通,在动静触点接触的瞬间,由于相互磁吸产生的动能往往不能被动静触点完全吸收,因此不可避免地将产生动静触点接触后在剩余动能的作用下会产生振动或回弹现象,而导致电路触点的接触稳定性风险。

2、目前,如图1所示,针对于上述情况的存在,行业内的解决方案是在接触器的外壳底部设置多个内凹结构,以此作为对动静触点多余动能的缓冲,其原理如图2所示,内凹结构相对于多余动能产生的力形成了弹性的悬臂承力机构,因此当该力通过内部骨架基座的传递至底座时,内凹结构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消耗对动静触点的多余动能。

3、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1)多个内凹结构造成了外壳底部结构的复杂化,造成了较多的间隙,因此外部的灰尘更容易沉积而不利于接触器的防尘效果;2)在1)的基础上,内凹结构在设计时尺寸只能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造成悬臂部分的尺寸过小,因此其提供的缓冲作用有限,无法对较大的动能进行有效缓冲;3)在1)的基础上,多个内凹结构也使得外壳底部的整体结构强度显著降低,因此缩短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器,无需在外壳的底部设置缓冲结构,能够大大提升对动静触点的多余动能的缓冲。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为:

3、一种接触器,包括外壳、沿竖直方向上下设置在外壳内的动骨架和承力骨架、设置在外壳底面且嵌设在承力骨架中的电磁铁芯、动骨架通过弹簧设置在承力骨架上,动骨架上设置有动触点,外壳上设置有与动触点对应的静触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缓冲结构,设置在承力骨架的下表面和外壳的底面之间。

4、优选地,空心缓冲结构是形成于承力骨架且具有折弯部的缓冲杆,缓冲杆与承力骨架之间形成缓冲空隙。

5、进一步地,缓冲杆的两端形成于承力骨架上,折弯部分别位于两端近旁且对称。

6、再进一步地,缓冲杆的中部具有接触凸部,接触凸部的最下端与外壳的底面接触。

7、进一步地,折弯部为圆角弯折。

8、再进一步地,折弯部的弯折圆角范围为r30至r60,缓冲空隙范围为5mm至10mm。

9、进一步地,缓冲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杆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承力骨架相对侧边缘。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包括空心缓冲结构,设置在承力骨架的下表面和外壳的底面之间,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承力骨架上的空心结构实现了缓冲功能,且其能够设置的较大,因此无需在外壳的底部设置缓冲结构,从而能够大大提升对动静触点的多余动能的缓冲。

12、2.因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杆的中部具有接触凸部,接触凸部的最下端与外壳的底面接触,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缓冲时具有二级缓冲的效果,第一级缓冲是接触凸部与外壳底面发生抵压时,由接触凸部两侧的部分缓冲杆朝向外壳底面发生弹性变形而形成的弹性缓冲,第二级缓冲是接触凸部与外壳底面发生抵压时,由接触凸部带动全部缓冲杆发生弹性变形而形成的弹性缓冲,从而在空心缓冲结构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强的缓冲作用。

13、3.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弯部为圆角弯折,因此,圆角弯折更利于缓冲杆整体弹性变形的发生,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的缓冲结构效果更好。



技术特征:

1.一种接触器,包括外壳、沿竖直方向上下设置在该外壳内的动骨架和承力骨架、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面且嵌设在所述承力骨架中的电磁铁芯、所述动骨架通过弹簧设置在所述承力骨架上,所述动骨架上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动触点对应的静触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电气控制领域,公开了一种接触器,无需在外壳的底部设置缓冲结构就能够大大提升对动静触点的多余动能的缓冲,从而能够大大提升对动静触点的多余动能的缓冲,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动骨架、承力骨架,动触点设置在动骨架上,静触点设置在外壳上且与动触点对应,接触器还包括设置在承力骨架的下表面和外壳的底面之间的空心缓冲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峰,张元,张舒,钟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