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96933发布日期:2023-04-29 17:18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在光伏组件的对角线上开设连接孔,通过使用连接结构与两个光伏组件的连接孔连接,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光伏组件的边缘与相邻的光伏组件的边缘相互搭接。

2、当上述的多个光伏组件安装在建筑物上时,形成多个光伏组件按照鳞片状阵列层叠的光伏系统,而搭接后的光伏组件之间具有缝隙,需要密封。但是,现有技术中,相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密封不严,使得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影响屋面的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用于实现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密封贴合,不仅避免光伏组件之间硬接触,损坏光伏组件,而且能够避免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出现漏水的现象。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和第二封装层。光伏组件还包括位于光伏组件边缘的胶条,用于使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密封贴合,胶条的可压缩量大于或等于胶条在压缩方向上的尺寸的5%,且小于或等于胶条在压缩方向上的尺寸的25%。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位于光伏组件边缘的胶条,当两个光伏组件的边缘相互搭接时,胶条位于两个光伏组件之间,使得两个光伏组件密封贴合,从而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以免影响屋面的防水性能。实际情况下,当承载光伏组件的建筑物的表面为非平面时,要求两个相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具有倾角,此时,如果胶条不能被压缩,那么两个光伏组件之间为线接触,导致光伏组件之间的密封性不佳,防水效果较差。本实用新型中的胶条能够被压缩,且胶条的可压缩量大于或等于胶条在压缩方向上的尺寸的5%,使得相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密封时,胶条具有足够的压缩量,保证密封时不会出现光伏组件之间线接触的情况,避免造成密封不严的问题。且优选地,可以在胶条上设置凹槽形成多重密封线或更大的密封面,从而保证更好的密封性能。同时,胶条的可压缩量小于或等于胶条在压缩方向上的尺寸的25%,以免在胶条的硬度过小时,会导致胶条压缩量过大,在不需要太大压缩量的位置,胶条底部与组件表面接触的摩擦力不够,达不到密封的要求。另外,胶条压缩量过大时,其回弹性能大幅度降低,甚至造成永久变形,当光伏组件受外力荷载作用时,胶条随光伏组件边部位移,导致搭接位置出现空隙,丧失密封性能。再者,胶条的压缩量过大时,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距离较小,导致其中一个光伏组件的边沿与另一个光伏组件的表面接触,造成光伏组件的损坏。不仅如此,胶条具有伸缩性,使得胶条具有减震保护作用,在搬运转移光伏组件的过程中,使光伏组件具有较佳的缓冲性能,避免出现外力或荷载对光伏组件造成磕碰破坏的现象,使得光伏组件能够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冲击,以保护光伏组件。而且,胶条能够被压缩且压缩量具有一定的范围,当胶条与光伏组件接触的面所受到的压力不相等时,胶条的被压缩量不同,易于实现两个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具有倾角,以适应表面为曲面的建筑物。而当光伏组件之间具有倾角时,胶条被压缩时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光伏组件,使得胶条与光伏组件之间仍然能够密封贴合,以确保两个光伏组件密封贴合,进一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能够解决光伏组件搭接时的密封问题以及外力导致光伏组件微小位移时丧失密封效果的问题,同时能够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的可压缩量为3mm~6mm。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胶条的可压缩量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优选值,确保两个光伏组件能够实现一定的倾角的同时,避免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出现渗水现象。另外,使得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具有安全距离,避免其中一个光伏组件的边缘与另一个光伏组件的表面接触,损坏光伏组件。

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为三元乙丙橡胶胶条、硅橡胶胶条、氯丁橡胶胶条、丁腈橡胶胶条或聚氨酯橡胶胶条。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胶条为橡胶胶条,胶条能够增加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弹性阻尼,增大了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摩擦力,提升了两个光伏组件之间搭接的稳固性,进一步提升两个光伏组件搭接位置的密封性。同时,两个光伏组件搭接时,胶条位于两个光伏组件之间,能够缓冲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震动,使得光伏系统能够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其次,丰富了胶条的多样性,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设置于光伏组件的至少任意相邻的两边缘。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以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

1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设置于光伏组件背光面的用于搭接的至少一个角部的两侧边缘。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不仅可以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而且,避免光伏组件因胶条的设置出现积水、积灰现象。

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设置于光伏组件受光面的用于搭接的至少一个角部的两侧边缘。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以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

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设置于光伏组件背光面的用于搭接的至少一个角部的两侧边缘以及设置于光伏组件受光面的用于搭接的至少一个角部的两侧边缘。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以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

1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胶条贴合于光伏组件的背光面上的边缘位置。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确保两个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同时,胶条仅设置在两个相互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的搭接区域内,在实现胶条的防水和缓冲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胶条的使用量,节约光伏组件成本。另外,胶条设置在光伏组件的背光面上,避免光伏组件因胶条的设置出现积水、积灰现象。

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胶条贴合于光伏组件的受光面上的边缘位置。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同时,胶条仅设置在两个相互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的搭接区域内,能够减少胶条的材料使用量,节约光伏组件成本。另外,增多了胶条设置的位置,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胶条贴合于光伏组件的背光面和受光面上的边缘位置。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以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

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的横截面为l形,l形的胶条的两个面分别贴合于光伏组件的背光面的边缘和侧面。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不仅能够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而且,l形胶条相对于矩形胶条而言,还能够保护光伏组件的侧面,增强了胶条对于光伏组件的保护作用,避免光伏组件发生磕碰损坏。另外,胶条设置于光伏组件的背光面,避免光伏组件因胶条的设置出现积水、积灰现象。

2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的横截面为l形,l形的胶条的两个面分别贴合于光伏组件的受光面的边缘和侧面。

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不仅能够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而且增强了胶条对于光伏组件的保护作用,避免光伏组件发生磕碰损坏。

2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的横截面为c形,c形的胶条的三个面分别贴合于光伏组件的背光面的边缘、侧面和受光面的边缘。

2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如此,不仅能够确保光伏组件搭接时,在搭接区域内,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均设置有胶条,以规避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处出现渗水现象,而且增强了胶条对于光伏组件的保护作用,避免光伏组件发生磕碰损坏。

2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条包括密封部,密封部位于胶条的远离光伏组件的一侧,密封部用于与相邻的光伏组件的边缘或位于相邻光伏组件的边缘上的胶条密封配合。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密封部的设置不仅能够增强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的密封配合,提升光伏组件的搭接位置的防渗漏作用。而且,能够增加相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摩擦力,提升了两个光伏组件之间搭接的稳固性,进一步提升两个光伏组件搭接位置的密封性。

3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密封部为锯齿结构、波纹结构或多个片状凸起结构。

3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沿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贯穿光伏组件,连接孔用于两个光伏组件相互搭接。

3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便于通过采用外部连接机构与连接孔连接,使得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

33、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包括:

34、多个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光伏组件,每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相互搭接,使得多个光伏组件形成鳞片状的层叠结构;

35、建筑物,用于承载光伏组件,建筑物为建筑屋顶和/或建筑立面;

36、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具有相连的支撑部和连接部,支撑部固定设置于建筑物;连接部与光伏组件的角部连接,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

3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通过连接机构的连接部连接两个光伏组件的相邻的角部,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每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边缘相互搭接,从而使得多个光伏组件形成鳞片状的层叠结构的光伏系统。由于连接机构设置于建筑物,从而使得搭接形成的鳞片状的层叠结构的多个光伏组件设置在建筑物上。并且,鳞片状的层叠结构的光伏系统能够适应曲面建筑环境,安装便利,且整体鳞片状比较美观,搭建后不仅不影响原有建筑物的整体美感,而且能够提升原有建筑物的视觉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