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失控触发装置及电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85969发布日期:2023-06-17 09:58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热失控触发装置及电芯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热失控触发装置。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配置有该热失控触发装置的电芯。


背景技术:

1、电动汽车是新能源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然而以热失控为特征的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事故时有发生,困扰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所以目前国家已将电动汽车电池热失控测试作为考核电动汽车电池的强制标准,采用哪种热失控触发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外部加热或针刺的方法来触发电池发生热失控。然而,通过外部加热的方法,引入的能量高,额外占用了电池包内体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池包的结构,与真实工况相差较大。针刺的方法中虽无外部能量引入,但破坏了电池包系统的完整性,且需要额外的针刺装置来触发,方式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热失控触发装置,以便于使电芯热失控触发方式更为简单可靠。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4、包括设于电芯内部的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绝缘膜片,以及密封设于两个所述绝缘膜片之间的加热单元和测温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用于提供触发热失控的热量,所述测温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绝缘膜片及所述电芯内部的温度,且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测温单元均呈片状。

5、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单元采用加热丝,且所述加热丝的厚度在0.05~0.15mm之间,和/或,所述加热丝的阻值在2~100ω之间。

6、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丝包括具有输入端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的具有输出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均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直线段,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线段之间的圆弧段。

7、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丝通过穿过所述电芯的盖板的电连接件与外部电源相连,且所述加热丝与所述电连接件的连接处通过封装胶密封。

8、进一步的,带有所述封装胶的所述连接处,密封于两个所述绝缘膜片内。

9、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件采用导线,所述导线与所述加热丝之间焊接相连,和/或,所述导线与所述加热丝之间粘结相连。

10、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本体的厚度小于0.3mm。

11、进一步的,所述测温单元采用热电偶。

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通过在电芯内设置有加热单元和测温单元,并使加热单元和测温单元均呈片状,便于布置,占用空间小的同时,且在引入能量较小的情况下,即可实现电芯热失控的触发,并且测温单元可以实时检测电芯内部温度,从而按需调节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热失控触发方式简单可靠。

14、此外,通过在加热丝与电连接件的连接处通过封装胶进行密封,便于使加热丝与电连接件的连接处进行防护,提升该热失控触发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15、另外,通过使装置本体的厚度小于0.3mm,便于该装置本体于电芯内的布置。

1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芯,所述电芯中设有如上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

17、进一步的,所述电芯内设有多个极组,所述热失控触发装置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极组之间,和/或,沿所述电芯高度方向,各所述极组的底部均设有所述热失控触发装置。

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芯,通过设置有如上热失控触发装置,可以更简单可靠的触发电芯的热失控,从而便于实现对电芯的安全性测试。



技术特征:

1.一种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9.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失控触发装置及电芯,本技术的热失控触发装置包括设于电芯内部的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绝缘膜片,以及密封设于两个绝缘膜片之间的加热单元和测温单元,加热单元用于提供触发热失控的热量,测温单元用于检测绝缘膜片及电芯内部的温度,且加热单元和测温单元均呈片状。本技术所述的热失控触发装置,通过在电芯内设置有加热单元和测温单元,并使加热单元和测温单元均呈片状,便于布置,占用空间小的同时,且在引入能量较小的情况下,即可实现电芯热失控的触发,并且测温单元可以实时检测电芯内部温度,从而按需调节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热失控触发方式简单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张爽,刘昌辉,袁园,胡朝帅,徐亚杰,向新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7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