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17806发布日期:2023-08-24 18:21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1、随着纯电动新能源车的普及,人们对车辆的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电池组作为新能源车的重要部件,目前电池组的液冷组件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大都布置在电芯底部,这就导致液冷组件占用电池组的高度空间,影响电池组固定体积内的电芯占比(体积能量密度),从而影响车辆的续航性能;另一些方式虽然采用了在电池组的侧部或顶部等其他空间设置液冷组件,但液冷组件未能与其他空间的相应组成部件进行有效配合,无法保证电池模组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组,取消电池组底部的液冷单元,增加电池组的体积能量密度,保证车辆的续航性能。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组件,安装在电池组的壳体内部,电池组包括电芯,

4、包括两组液冷单元、进水口及出水口,两组液冷单元沿电芯侧面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将壳体的内部分割成若干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电芯,且电芯的侧面与液冷单元相贴合;各组液冷单元的两端分别伸出壳体并形成端部连通区,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两组液冷单元的两端的端部连通区。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组件,

6、两个所述端部连通区分别开设有过壳通道,所述壳体穿过所述过壳通道。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组件,各组液冷单元包括第一管体、与第一管体相连通的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与电池组中电芯的大面相贴合,第二管体与电池组中电芯的端面相贴合;

8、位于同一电芯大面的第一管体之间形成第一电芯膨胀区,位于同一电芯端面的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第二电芯膨胀区;

9、所述第一电芯膨胀区、所述第二电芯膨胀区与所述过壳通道相贯通。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组件,所述第一电芯膨胀区和/或所述第二电芯膨胀区设置有隔热材料。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组件,每组液冷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依次首尾相连,形成s型连通结构。

1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组,包括电芯、壳体及上述任一种液冷组件。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组,

14、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端板,两个所述端部连通区与所述端板重叠的部位分别开设有过壳通道,所述端板穿过所述过壳通道。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组,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端板和连接两个端板两端的侧板,侧板上设有用于容置第二管体的容置槽。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堆叠设置的多排电芯,各组液冷单元的第一管体与多排电芯的大面均相贴合。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组,相邻两排电芯之间设有中间隔板,中间隔板上设有供第一管体通过的安装槽。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液冷单元将壳体的内部分割成若干容纳腔,将电芯设置在容纳腔内,并使电芯的侧面与液冷单元相贴合,从而将液冷通道设置在了电芯的侧面,利用了电芯预留的膨胀空间,取消了电池组底部的液冷单元,增加了电池组的体积能量密度,从而充分保证了车辆的续航性能和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冷组件,安装在电池组的壳体内部,电池组包括电芯,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

6.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液冷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组,液冷组件安装在电池组壳体的内部,电池组包括电芯,包括两组液冷单元、进水口及出水口,两组液冷单元沿电芯侧面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将壳体的内部分割成若干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电芯,且电芯的侧面与液冷单元相贴合;各组液冷单元的两端分别伸出壳体并形成端部连通区,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两组液冷单元的两端的端部连通区。本技术提供的液冷组件及电池组,通过将液冷通道设置在了电芯的侧面,利用了原本电芯预留的膨胀空间,取消了电池包底部的液冷单元,增加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从而充分保证了车辆的续航性能和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枫,曹楷,曹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9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