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78812发布日期:2023-06-08 00:39阅读:26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新能源汽车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核心技术在于电池包,电池包的安全、稳定性直接决定整车性能。

2、现有的电池包承受外力的能力较弱,导致电池包的应用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单体及箱体,箱体围合形成有容纳腔,箱体包括位于自身顶部并用于界定容纳腔的承载件,电池单体容纳于容纳腔内,并悬吊于承载件。

3、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此时,在维修电池包时,可以将电池单体从下方拆装于承载件上,特别是承载件作为车辆底盘的至少一部分而受力时,仅需从承载件下方拆装电池单体而不需拆除承载件,方便实现电池包的维修。而且,悬吊在承载件上的电池单体,能够加强承载件的强度,进而提高电池包顶部的刚度。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面向所述承载件的外表面为第一外表面,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布置于所述电池单体除所述第一外表面之外的外表面。此时,此时,电极端子位于电池单体除第一外表面之外的外表面上,连接各电极端子的各种部件(如采样线束、高压线束、防护结构等)可以通过电池单体与底盖之间的空间和/或电池单体与主体内侧面之间的空间来进行布置,更加方便各部件的布置。而且,此时通过未设置电极端子的第一外表面与承载件连接,能够实现电池单体与承载件贴合,可节省电池单体与承载件之间的空间,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表面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电极端子布置于所述第二外表面。此时,第二外表面与底盖之间具有缓冲空间,且电极端子伸出电池单体之外的部分位于该缓冲空间内,如此与电极端子连接的线束和连接片可以布置在缓冲空间内。同时,缓冲空间还能够阻断击打于底盖的外力作用到电池单体而损伤电池单体。因此,缓冲空间不仅能够中断外力影响,还能够进行线束等的布局,一举两得。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与所述承载件粘接。此时,电池单体与承载件之间不仅连接方便,而且可简化电池包的结构。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底盖和边框,所述边框围合形成有在竖直方向的两端贯通设置的空腔,所述底盖和所述承载件分别盖合于所述空腔在竖直方向的相背两端,所述底盖、所述边框和所述承载件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此时,以边框为基础,并将承载件和底盖分别连接在边框的竖直方向的两端后即可形成电池包的容纳腔,箱体结构较为简单。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件与所述边框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当承载件与边框一体成型,主体一体成型,主体只需与底盖连接即可实现箱体的组装,箱体组装方便。当承载件与边框固定连接,承载件与边框的成型工艺较为容易,可降低箱体的工艺成本。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件具有承载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围合连接在所述承载部的边缘,所述承载部用于界定容纳腔,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边框;所述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承载部表面。此时,承载件经由承载部界定容纳腔,并经由连接部实现与主体除承载件之外的结构连接,结构分明。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相较于所述连接部沿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突出设置。当承载部相较于连接部背离容纳腔突出,承载部可以作为承载件的加强结构,提高承载件的抗弯性能。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盖具有盖部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围合连接于所述盖部的边缘,所述盖部用于界定所述容纳腔,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边框。此时,底盖经由盖部界定容纳腔,并经由安装部实现与主体连接,结构分明,方便安装。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部相较于所述安装部沿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突出设置。此时,盖部相对安装部突出,底盖的盖部可以作为底盖的加强结构,提高底盖的抗弯性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盖与所述电池单体间隔设置。此时,可以避免作用于底盖的外力传递到电池单体上而损害电池单体,特别是当电池包安装于车辆底部且底盖处于电池包最低处时,车辆行驶过程中地面上的石子等容易飞射到电池包的底部击打底盖,此时缓冲空间可中断外力传递到电池单体对电池单体造成影响。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电池单体的高度hc与所述电池包的高度hp满足:0.02≤hc/hp≤0.98。此时,电池包不仅不会出现起火爆炸的安全事故,而且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较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较高,电池包的续航能力较强。

15、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电池包,电池包用于为用电装置提供电能。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设置于所述车辆车身的底部。此时,将电池包设置在车身的底部,不会占用车身内部的空间,有助于降低车身体积和重量。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承载件与所述车身的距离l满足:l≥0。此时,当承载件与车身的距离l等于零,电池包能够具有较大电量和较高的能量密度,车辆续航能力强。当承载件与车身的距离l大于零,承载件的安装较为灵活。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经由所述承载件安装于所述车身。当电池单体设置在承载件上时,电池单体与承载件形成的结构与车身连接,可以提高电池包的顶部强度,进而提高电池包的安装强度。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件被配置为形成所述车身底盘的至少一部分。此时,可将传统底盘与电池包之间的间隙所占用的空间划分到电池包内用来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如此有助于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进而能够提高车辆的续航能力。

20、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下面的附图和描述中提出。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变得明显。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包,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电池单体面向所述承载件的外表面为第一外表面,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布置于所述电池单体除所述第一外表面之外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电池单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表面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电极端子布置于所述第二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电池单体与所述承载件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箱体包括底盖和边框,所述边框围合形成有在竖直方向的两端贯通设置的空腔,所述底盖和所述承载件分别盖合于所述空腔在竖直方向的相背两端,所述底盖、所述边框和所述承载件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承载件与所述边框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承载件具有承载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围合连接在所述承载部的边缘,所述承载部用于界定容纳腔,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边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承载部相较于所述连接部沿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突出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底盖具有盖部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围合连接于所述盖部的边缘,所述盖部用于界定所述容纳腔,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边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盖部相较于所述安装部沿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突出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底盖与所述电池单体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电池单体的高度hc与所述电池包的高度hp满足:0.02≤hc/hp≤0.98。

13.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用于为所述用电装置提供电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电装置,其中,所述用电装置包括车辆,所述电池包设置于所述车辆车身的底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电装置,其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承载件与所述车身的距离l满足:l≥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电装置,其中,所述电池包经由所述承载件安装于所述车身。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电装置,其中,所述承载件被配置为形成所述车身底盘的至少一部分。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包(100)及用电装置,包括电池单体(20)及箱体(10),箱体(10)围合形成有容纳腔(s),箱体(10)包括位于自身顶部并用于界定容纳腔(s)的承载件(11a),电池单体(20)容纳于容纳腔(s)内,并悬吊于承载件(11a)。

技术研发人员:孙占宇,陈兴地,王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