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28262发布日期:2023-03-28 21:58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pagination:none; font-size:10.5pt; font-family:calibri;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bidi-font-family:calibri; mso-font-kerning:1.0pt;} /* page definitions */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 @page section1 {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揭示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具有第一电单元、第二电单元和第三电单元,所述第一电单元由第一导电体和挤塑第一导电体外的第一外护层,第二电单元由第二导电体和挤塑第二导电体外的第二外护层,第三电单元由第三导电体和挤塑第三导电体外的第三外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单元、第二电单元和第三电单元呈三个枝杈一端汇聚于中心,另一端向三个方向伸展,所述第一电单元至中心之间的第一外护层上形成一个或两个第一容腔,所述第二电单元至中心之间的第二外护层上形成一个或两个第二容腔,所述第三电单元至中心之间的第三外护层上形成一个或两个第三容腔;当具有一个第一容腔时,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也为一个,第一容腔侧壁的第一外护层形成一个与第一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槽,第二容腔侧壁的第二外护层形成一个与第二容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槽,第三容腔侧壁的第三外护层形成一个与第三容腔连通的第三开口槽;当具有两个第一容腔时,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也为两个,与对应的第一容腔较近的第一外护层的一个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一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槽,与对应的第二容腔较近的第二外护层的一个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二容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槽,与对应的第三容腔较近的第三外护层的一个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三容腔连通的第三开口槽。
9.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或第二容腔或第三容腔任一个的内径大于第一开口槽或第二开口槽或第三开口槽任一个的开口间距。
10.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的中心处设有一个中心导电体。
11.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的中心处形成一个中心容腔,中心容腔内设有至少一根光单元。
12.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单元为光纤,所述光纤型号为g.652型或g.653型或g.654型或g.655型或g.656型或g.657型或a1a型或a1b型或a1c型。
13.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既可传输电能又可穿出光信号,拓展了电缆的用途;电单元和光单元距离较远,电单元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不会影响光单元的使用。
14.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槽的一个侧壁与对应的第三外护层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二开口槽的一个侧壁与对应
的第一外护层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三开口槽的一个侧壁与对应的第二外护层的一个侧壁重合。
15.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安装后剩余的第一容腔、第二容腔及第三容腔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信号线。
16.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护层、第二外护层和第三外护层是一体成型的。
17.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和第三导电体的材料为铜或铝。
18.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既可传输电能又可传输光信号和电信号,拓展了电缆的用途;2.当传输电单元和光单元时,电单元和光单元距离较远,电单元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不会影响光单元的使用。
19.3.可以将两个安装绳卡入对称位置的容腔内,使电缆安装后不会绕安装绳转动,安装更加稳固。
20.4.在两个安装绳上安装时,受到的安装绳的挤压力方向不是指向对应的电单元,减少了电单元的受力,使电单元的传输更加稳定。
21.5.信号线可以在后期更换,方便快捷,且更换信号线时无需切断电能的传输。
22.6.三个电单元相互远离,不会因为电单元工作时放出的热量,使外护层老化,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
23.7.外护层上形成的开口槽和容腔节省了电缆的外护层材料,降低了电缆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电缆的重量,可以使用相对更细的安装绳7即可承载电缆的重量,降低了施工材料成本。
24.8.敷设方便,只需开入安装绳既可完成安装,且不易脱落,多种安装方式可以更好的适应安装环境。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安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金具主体剖视图。
30.图中:1.第一电单元、11.第一外护层、12.第一开口槽、13.第一容腔、14.第一导电体、2.第二电单元、21.第二外护层、22.第二开口槽、23.第二容腔、24.第二导电体、3.第三电单元、31.第三外护层、32.第三开口槽、33.第三容腔、34.第三导电体、4.中心导电体、5. 中心容腔、6.光单元、7.安装绳、8.信号线
实施方式
实施例
31.请见图1并参考图4,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具有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所述第一电单元1由第一导电体14和挤塑第一导电体14外的第一外护层11,第二电单元2由第二导电体24和挤塑第二导电体24外的第二外护层21,第三电单元3由第三导电体34和挤塑第三导电体34外的第三外护层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呈三个枝杈一端汇聚于中心,另一端向三个方向伸展,所述汇聚的中心处设有一个中心导电体4,所述第一电单元1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一外护层11上形成一个第一容腔13,第一容腔13侧壁的第一外护层11形成一个与第一容腔13连通的第一开口槽12,所述第一容腔13外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宽度,所述第二电单元2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二外护层21上形成一个第二容腔23,第二容腔23侧壁的第二外护层21形成一个与第二容腔23连通的第二开口槽22,所述第二容腔23外径大于第二开口槽22宽度,所述第三电单元3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三外护层31上形成一个第三容腔33,第三容腔33侧壁的第三外护层31形成一个与第三容腔33连通的第三开口槽32,所述第三容腔33外径大于第三开口槽32宽度,所述第一开口槽12的一个侧壁与第三外护层3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二开口槽22的一个侧壁与第一外护层1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三开口槽32的一个侧壁与第二外护层21的一个侧壁重合。
32.安装时,只需将一根外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小于第一容腔1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一容腔13内,或大于第二开口槽22,小于第二容腔23的安装绳7卡入第二容腔23内,或大于第三开口槽32,小于第三容腔3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三容腔33内既可完成自承式安装。
实施例
33.请见图2并参考图4,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具有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所述第一电单元1由第一导电体14和挤塑第一导电体14外的第一外护层11,第二电单元2由第二导电体24和挤塑第二导电体24外的第二外护层21,第三电单元3由第三导电体34和挤塑第三导电体34外的第三外护层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呈三个枝杈一端汇聚于中心,另一端向三个方向伸展,所述汇聚的中心处形成一个中心容腔5,中心容腔5内设有至少一根光单元6,所述第一电单元1至中心容腔5之间的第一外护层11上形成一个第一容腔13,第一容腔13侧壁的第一外护层11形成一个与第一容腔13连通的第一开口槽12,所述第一容腔13外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宽度,所述第二电单元2至中心容腔5之间的第二外护层21上形成一个第二容腔23,第二容腔23侧壁的第二外护层21形成一个与第二容腔23连通的第二开口槽22,所述第二容腔23外径大于第二开口槽22宽度,所述第三电单元3至中心容腔5之间的第三外护层31上形成一个与第三容腔33连通的第三容腔33,第三容腔33侧壁的第三外护层31形成一个第三开口槽32,所述第三容腔33外径大于第三开口槽32宽度,所述第一开口槽12的一个侧壁与第三外护层3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二开口槽22的一个侧壁与第一外护层1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三开口槽32的一个侧壁与第二外护层21的一个侧壁重合。
34.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单元6为光纤,所述光纤型号为g.652型或g.653型或g.654型或g.655型或g.656型或g.657型或a1a型或a1b型或a1c型。
35.本实施例中,既可传输电能又可传输光信号,拓展了电缆的用途;电单元和光单元距离较远,电单元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不会影响光单元的使用。
36.安装时,只需将一根外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小于第一容腔1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一容腔13内,或大于第二开口槽22,小于第二容腔23的安装绳7卡入第二容腔23内,或大于第三开口槽32,小于第三容腔3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三容腔33内既可完成自承式安装。
实施例
37.请见图3、图4,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具有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所述第一电单元1由第一导电体14和挤塑第一导电体14外的第一外护层11,第二电单元2由第二导电体24和挤塑第二导电体24外的第二外护层21,第三电单元3由第三导电体34和挤塑第三导电体34外的第三外护层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呈三个枝杈一端汇聚于中心,另一端向三个方向伸展,所述汇聚的中心处设有一个中心导电体4,所述第一电单元1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一外护层11上形成两个第一容腔13,与对应的第一容腔13较近的第一外护层11一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一容腔13连通的第一开口槽12,所述第二电单元2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二外护层21上形成一个第二容腔23,与对应的第二容腔23较近的第二外护层21一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二容腔23连通的第二开口槽22,所述第三电单元3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三外护层31上形成一个第三容腔33,与对应的第三容腔33较近的第三外护层31一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三容腔33连通的第三开口槽32,所述第一开口槽12的一个侧壁与第三外护层3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二开口槽22的一个侧壁与第一外护层1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三开口槽32的一个侧壁与第二外护层2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一容腔13或第二容腔23或第三容腔33任一个的内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或第二开口槽22或第三开口槽32任一个的开口间距。
38.安装时,只需将一根外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小于第一容腔1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一容腔13内,同时将一根大于第二开口槽22,小于第二容腔23的安装绳7卡入与第一容腔13对称位置的第二容腔23内;或将一根大于第二开口槽22,小于第二容腔23的安装绳7卡入第二容腔23内,同时将一根大于第三开口槽32,小于第三容腔33的安装绳7卡入与第二容腔23对称位置的第三容腔33内;或将一根大于第三开口槽32,小于第三容腔3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三容腔33内,同时将一根第一开口槽12,小于第一容腔13的安装绳7卡入与第三容腔33对称位置的第一容腔13内既可完成自承式安装。
39.本实施例可以将两个安装绳7卡入对称位置的容腔内,使电缆安装后不会绕安装绳7转动,安装更加稳固;且受到的安装绳7的挤压力方向不是指向对应的电单元,减少了电单元的受力,使电单元的传输更加稳定;
实施例
40.请见图5,并参考图4,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具有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所述第一电单元1由第一导电体14和挤塑第一导电体14外的第一外护层11,第二电单元2由第二导电体24和挤塑第二导电体24外的第二外护层21,第三电单元3由第三导电体34和挤塑第三导电体34外的第三外护层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单元1、第二电单元2和第三电单元3呈三个枝杈一端汇聚于中心,另一端向三个方向伸
展,所述汇聚的中心处设有一个中心导电体4,所述第一电单元1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一外护层11上形成两个第一容腔13,与对应的第一容腔13较近的第一外护层11一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一容腔13连通的第一开口槽12,所述第二电单元2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二外护层21上形成一个第二容腔23,与对应的第二容腔23较近的第二外护层21一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二容腔23连通的第二开口槽22,所述第三电单元3至中心导电体4之间的第三外护层31上形成一个第三容腔33,与对应的第三容腔33较近的第三外护层31一侧壁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三容腔33连通的第三开口槽32,所述第一开口槽12的一个侧壁与第三外护层3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二开口槽22的一个侧壁与第一外护层1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三开口槽32的一个侧壁与第二外护层21的一个侧壁重合,所述第一容腔13或第二容腔23或第三容腔33任一个的内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或第二开口槽22或第三开口槽32任一个的开口间距。
41.安装时,只需将一根外径大于第一开口槽12,小于第一容腔1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一容腔13内,同时将一根大于第二开口槽22,小于第二容腔23的安装绳7卡入与第一容腔13对称位置的第二容腔23内;或将一根大于第二开口槽22,小于第二容腔23的安装绳7卡入第二容腔23内,同时将一根大于第三开口槽32,小于第三容腔33的安装绳7卡入与第二容腔23对称位置的第三容腔33内;或将一根大于第三开口槽32,小于第三容腔33的安装绳7卡入第三容腔33内,同时将一根第一开口槽12,小于第一容腔13的安装绳7卡入与第三容腔33对称位置的第一容腔13内既可完成自承式安装。
42.上述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后剩余的第一容腔13、第二容腔23及第三容腔33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信号线8。
43.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强了电缆的使用范围,可以同时传输电能和电信号,信号线8可以在后期更换,方便快捷,且更换信号线8时无需切断电能的传输。
44.本发明中,三个电单元相互远离,不会因为电单元工作时放出的热量,使外护层老化,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外护层上形成的开口槽和容腔节省了电缆的外护层材料,降低了电缆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电缆的重量,可以使用相对更细的安装绳7即可承载电缆的重量,降低了施工材料成本;多种安装方式可以更好的适应安装环境。
45.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护层11、第二外护层21和第三外护层31是一体成型的。
46.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敷设的自承式三角枝杈形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体14、第二导电体24和第三导电体34材料为铜或铝。
47.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导电线芯相互接触,输电产生的热量易在缆内聚集,从而使绝缘层老化,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电缆的两根抗拉承重钢丝增加了电缆的重量,也增加了电缆的成本;自承式电缆敷设需要使用专门的金具的问题。
48.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