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05148发布日期:2023-08-22 16:16阅读:3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1、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2、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内通常设置有孔,可用于放置摄像头组件。在现有技术中,孔两侧的信号线上传输信号的延迟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孔两侧的显示效果出现差异,降低显示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显示面板中孔两侧的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2、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光区的非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非显示区的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3、衬底;

4、多条第一栅极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一侧,并在显示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第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走线部和位于所述透光区第二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走线部,所述第一走线部和所述第二走线部均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且均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

5、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还包括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一走线部经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走线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包括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并联连接。

6、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一侧层叠设置的多层导电层;

7、同一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中,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位于不同的导电层;

8、可选地,同一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中,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同一导电层;或者,

9、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且所述第二子段与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不同的导电层;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通过过孔连接,所述第一走线部和所述第二走线部同层设置。

11、可选地,所述多层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

12、所述多层导电层还包括第三导电层和/或第四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四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

13、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子段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或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或所述第四导电层。

14、可选地,在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光区的非显示区内,所述第一子段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和所述第二子段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错设置。

15、可选地,相邻两条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对应的所述第一子段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且相邻两条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对应的所述第二子段位于同一导电层;

16、可选地,各条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对应的所述第一子段以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交替换线的方式排布。

17、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二栅极信号线;

18、所述第二栅极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第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三走线部和位于所述透光区第二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四走线部,第二栅极信号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第三子段,所述第三走线部与所述第四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三子段连接;

19、可选地,所述第三走线部与所述第一走线部同层设置,且所述第二栅极信号线和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交替排布,相邻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和所述第二栅极信号线中,所述第三子段与所述第一子段位于不同的导电层。

20、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线还包括第四子段,所述第三子段和所述第四子段位于不同层且并联连接;

21、可选地,所述第四子段与所述第二子段同层设置。

22、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三栅极信号线,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栅极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和所述第三栅极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之间,所述第三栅极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第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五走线部和位于所述透光区第二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六走线部,所述第三栅极信号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连接线,所述第三连接线包括第五子段,所述第五走线部与所述第六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五子段连接;

23、其中,所述第二栅极信号线、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和所述第三栅极信号线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子段、所述第三子段和所述第五子段中至少两个位于不同的导电层。

24、优选地,所述第三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五子段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交替换线的方式排布,多条所述第二子段位于不同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导电层中,且多条所述第二子段位于同一导电层。

25、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线还包括第六子段,所述第五子段和所述第六子段位于不同层且并联连接;

26、可选地,所述第六子段与所述第二子段同层设置。

27、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数据线,所述数据线在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交替排布,第一数据线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数据线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不同层;

2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子段位于不同层。

29、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二极管,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连接于数据线和所述驱动晶体管之间,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发光二极管连接于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之间,所述存储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之间;

30、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响应于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上传输的第一栅极信号导通,将所述数据线上的数据电压传输至所述驱动晶体管;

31、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挡层,所述遮挡层位于所述像素电路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靠近所述衬底一侧;

32、可选地,所述第二子段与所述遮挡层同层设置。

33、可选地,所述第二子段与所述遮挡层同层设置。

34、可选地,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一初始化晶体管、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连接于第一电源线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之间,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连接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之间;

35、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栅极信号线和第三栅极信号线,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响应于所述第二栅极信号线上传输的第二栅极信号导通,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响应于所述第三栅极信号线上传输的第三栅极信号导通。

36、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37、第一有源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第一源区、第一漏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源区和所述第一漏区之间的第一沟道区;

38、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39、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40、第三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靠近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所述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沟道区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1、第五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像素电路的第一源极层和第一漏极层位于所述第五导电层;

42、针对同一条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子段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或所述第一导电层;

43、或者,所述第一子段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或所述第二导电层。

44、可选地,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补偿晶体管,所述补偿晶体管响应于所述第一栅极信号线上传输的第一栅极信号导通,补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45、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46、第一有源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第一源区、第一漏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源区和所述第一漏区之间的第一沟道区;

47、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48、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49、第二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第二源区、第二漏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源区和所述第二漏区之间的第二沟道区;

50、第四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位于所述第四导电层,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或所述第四导电层;

51、第三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靠近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所述遮挡层;

52、第五导电层,位于所述第四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像素电路的第一源极层和第一漏极层位于所述第五导电层,所述第一源极层与所述第一源区连接,所述第一漏极层与所述第一漏区连接;或者,所述像素电路的第二源极层和第二漏极层也位于所述第五导电层,所述第二源极层与所述第二源区连接,所述第二漏极层与所述第二漏区连接;

53、其中,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沟道区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和/或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沟道区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54、针对同一条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子段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或所述第四导电层中的任意一层;

55、或者,所述第一子段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或所述第四导电层中的任意一层。

5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连接线连接位于透光区第一侧且位于显示区的第一走线部和位于透光区第二侧且位于显示区的第二走线部,其中,第一连接线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以降低第一连接线的阻抗,从而减小第一栅极信号线在围绕透光区的非显示区和显示区的负载差异,有利于降低第一栅极信号线上传输的第一栅极信号的延迟,进而有利于改善透光区两侧因信号延迟较大导致的显示不均的问题,以提高显示质量。

57、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