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晶粒针刺转移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08054发布日期:2023-12-28 23:5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显示工艺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led晶粒针刺转移工艺。


背景技术:

1、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led芯片向着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的发展,目前高端的led芯片已经迈入了微米时代,芯片尺寸微小化、芯片数量规模化对芯片转移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精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芯片的良率。

2、目前常规使用的一种led芯片转移工艺为机械刺晶法,机械刺晶法中一般采用真空吸附针刺转移的方式进行led晶粒转移,转移时,顶针位于设置有待转移led晶粒的蓝膜载体的下方,顶针盖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将放置有led晶粒的蓝膜载体底部进行吸附,顶针沿着顶针盖的顶针孔穿出,并刺穿蓝膜载体将led晶粒向上顶起,使得led晶粒转移至上方的转移载体上,以此完成led晶粒的转移,然而顶针在顶起led晶粒时,刺穿蓝膜载体后与led晶粒接触,容易对led晶粒表面产生损伤,且蓝膜载体一般为柔性材质,在向上刺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回弹力,使得led晶粒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位置偏移,进而降低led晶粒的转移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常规使用的led晶粒的机械刺晶工艺容易对led晶粒产生损伤,且led晶粒在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移,降低了led晶粒的转移效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led晶粒针刺转移工艺。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led晶粒针刺转移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led晶粒针刺转移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4、s1、点测:将设置于第一基材上的led晶粒进行点测;

5、s2、分选:将设置于第一基材上的led晶粒按照同一电性/光性进行分选,分选后的led晶粒呈矩阵设置于第二基材;

6、s3、转移:将设置于第二基材上的led晶粒从上至下进行针刺,转移至转移载体上,转移时,针刺的顶针未刺穿第二基材,转移载体的上表面涂覆有粘性锡膏,且第二基材的粘性小于转移载体的粘性,使得针刺转移的同时转移载体对led晶粒进行初步固晶;

7、s4、焊接:将led晶粒焊接固定于转移载体。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基材用于承载led晶粒,对第一基材上的led晶粒进行点测,以扫描和精准确定每个led晶片的具体位置,提升后续led晶粒的分选精准性,后按照led晶粒的电性或者光性进行分选,将具有相同电性或者光性的led芯片进行分选分类,第二基材为具有粘性的承载基材,分选后的相同类别的led晶粒呈矩阵稳定排列于第二基材,后进行led晶粒转移,转移时使用从上往下的针刺转移方式,顶针向下进行针刺,并与第二基材的上表面抵接,针刺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推力,使得led晶粒的下表面与转移载体的上表面抵接,在粘性锡膏的粘接作用下,由于转移载体的粘性大于第二基材的粘性,使得led晶粒稳定地转移至转移载体的上表面,顶针无需刺穿第二基材,只需要对第二基材产生向下的推力,即可实现针刺转移,不会对led晶粒表面造成损伤,led晶粒在转移的同时,转移载体的粘性锡膏对led晶粒进行初步固晶,降低了led晶粒容易出现位置偏移的情况,后将经过初步固晶的led晶粒进行进一步焊接固定,以此完成led晶粒的针刺转移。

9、本技术的led晶粒转移工艺相对于常规的机械刺晶工艺来说,操作简单,无需刺穿第二基材,提升了led晶粒的转移加工效率,led晶粒表面不易产生损伤,降低了led晶粒在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歪斜和偏移的情况,提升了针刺转移的加工精度,进而提升led晶粒的转移效率,适用于小型化和集成化的led晶粒针刺转移工艺中。

10、优选的,所述第二基材为蓝膜,所述蓝膜的粘性小于转移载体的粘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蓝膜作为第二基材,蓝膜为电子级蓝膜胶带,具有适中的力学性能和粘接稳定性,能够稳定地承载和粘接led晶粒,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剥离性,转移后led晶粒表面不易留有残胶,蓝膜的粘性需控制在小于粘性锡膏的粘性范围内,粘性是指对led晶粒的粘接强度,易于led晶粒进行转移。

12、优选的,所述第二基材为uv膜,所述s2步骤和所述s3步骤之间,还包括解胶工艺,所述解胶工艺是将设置有led晶粒的第二基材使用uv光源进行照射,解胶后的uv膜的粘性小于转移载体的粘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uv膜作为第二基材,uv膜是一种在pet或ptfe基材表面涂覆uv固化胶水而制得的膜材料,uv膜在未经过uv光源照射前粘性很大,而经过uv光源照射后降低粘性或失去粘性,当选用uv膜作为第二基材时,led晶粒在转移前需要先进行解胶,以降低uv膜的粘性,使得uv膜的粘性控制在小于转移载体的粘性的范围内,易于led晶粒进行转移。

14、优选的,所述s3步骤中,针刺时,设置于第二基材上的led晶粒与转移载体之间的距离为0.2-0.8mm。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较优的转移距离,能够使得第二基材的led晶粒与转移载体精确对准,同时也能够较好的控制转移时顶针的向下针刺推力,使得第二基材在不被刺穿的情况下完成转移,在保护led晶粒的同时,提升转移精度和转移效率。

16、优选的,所述粘性锡膏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得:

17、焊锡粉 89.5-92.5%

18、助焊剂 7.5-10.5%;

19、所述焊锡粉由96.5%锡、3%银和0.5%铜混合制得;

20、所述助焊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21、增粘树脂 20-40份

22、溶剂 36-56份

23、活化剂 2-4份

24、粘结助剂 3-6份

25、触变剂 1.5-3.5份。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较优比例的助焊剂和焊锡粉进行复配,制得具有较好的焊接稳定性和粘接稳定性性的粘性锡膏,其中,增粘树脂具有较好的增粘作用和焊接防护作用,溶剂起到较好的的溶解增粘树脂的作用,以此制得的粘性锡膏对led晶粒具有较好的粘性和粘接稳定性,增粘树脂和活化剂在焊接温度下能够较稳定地进行活化反应,能够除去焊接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同时能够较好的保护金属表面在高温情况下不易氧化,粘结助剂能够进一步提升制得的粘性锡膏的粘接稳定性,同时能够提升焊锡粉与助焊剂的分散稳定性,触变剂可以较好的改善制得的粘性锡膏的粘度、流动性和延展性,在粘结助剂、触变剂和增粘树脂的协同作用下,制得的粘性锡膏具有较好的粘接稳定性、流动性和延展性,焊接性能稳定。

27、优选的,所述增粘树脂由重量比为1:(0.6-0.8):(0.3-0.4)的松香树脂、萜烯树脂和氨基硅树脂组成。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松香树脂和萜烯树脂具有较好的粘结性能和成膜稳定性,氨基硅树脂是一种具有高交联结构的热固性树脂,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和附着性能,以较优比例的松香树脂、萜烯树脂和氨基硅树脂进行复配,以此制得的粘性锡膏在具有较好的粘接稳定性和延展性的同时,还具有较好地与pcb板和玻璃板的附着性能,具有较好的焊接性能,以此转移并焊接的led晶粒的精度较高,性能稳定。

29、优选的,所述粘接助剂由重量比为1:(0.2-0.4)的硅烷偶联剂kh-560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组成。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kh-560具有较好的偶联效果,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能够与增粘树脂进行进一步协同,以较优比例的kh560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进行复配,能够在提升焊锡粉在助焊剂中的分散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制得的粘性锡膏的粘接稳定性。

31、优选的,所述粘性锡膏由以下步骤制得:

32、s1、将增粘树脂溶解于溶剂中,搅拌均匀后制得混合物a;

33、s2、将活化剂和触变剂加入至混合物a中,搅拌均匀制得混合物b;

34、s3、将粘接助剂加入至混合物b中,搅拌均匀后制得助焊剂;

35、s4、将焊锡粉加入至助焊剂中,搅拌分散均匀后制得粘性锡膏。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得性能稳定,粘接稳定性且具有较好的粘度、流动性和延展性的粘性锡膏。

37、优选的,所述转移载体为pcb板和玻璃板中的任意一种。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cb板和玻璃板均可以作为led晶粒的转移载体,转移载体的可选性增加,led晶粒在粘性锡膏的粘接作用下均可以稳定地进行固定。

39、优选的,所述s4步骤中的焊接方式为线激光焊接和回流焊接中的任意一种。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激光焊接和回流焊接具有易于加工和焊接稳定的优点,适用于小型化和集成化的led晶粒的焊接中。

4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2、1、本技术的一种led晶粒针刺转移工艺,通过将led晶粒进行点测并进行分选,分选后的led晶粒矩阵排列于第二基材,后进行转移,转移时顶针从上往下进行针刺,与第二基材的上表面抵接,针刺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推力,顶针无需刺穿第二基材,不会对led晶粒表面造成损伤,使得led晶粒的下表面与转移载体的上表面抵接,由于涂覆有粘性锡膏的转移载体的粘性大于第二基材的粘性,使得led晶粒稳定地转移至转移载体的上表面,led晶粒在转移的同时,转移载体的粘性锡膏对led晶粒进行初步固晶,降低了led晶粒容易出现位置偏移的情况,后将经过初步固晶的led晶粒进行进一步焊接固定,以此完成led晶粒的针刺转移,本技术的针刺转移工艺适用于小型化和集成化的led晶粒转移工艺中,具有较高的转移精度和效率。

43、2、通过使用增粘树脂、溶剂、、活化剂、粘结助剂和触变剂制得的助焊剂与焊锡粉以较优比例进行复配,以此制得的粘性锡膏具有较好的粘接稳定性、粘度、流动性和延展性,能够稳定地对led晶粒进行固定,焊接稳定性较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