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电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10528发布日期:2023-11-17 04:14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电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1、储能电池系统是一种通过液冷或风冷散热的电池系统,具有散热性能好的优点,广泛用于风光电储能领域。

2、相关储能电池系统的标准模块化程度低,易导致其加工复杂程度高,同时相关储能电池系统的立柱数量较多,易导致其能量密度低。

3、相关储能电池系统的相邻电池簇之间不会共用支撑立柱,并且相邻电池簇之间还具有不小的空间间隙,易造成不小的重量浪费和体积浪费,且每个电池簇作为单独的个体,在公路运输、海运、恶劣气候、装配以及其他日常运输和使用环境中都带来不稳定性,上述缺点不利于相关储能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和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它不仅标准模块化程度高,而且立柱数量较少,从而便于增加其能量密度。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包括:

4、集装箱壳体,所述集装箱壳体包括框架以及均与所述框架连接的若干第一立柱;

5、至少一个储能电池单元,所述储能电池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立柱和若干电池簇本体,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立柱为相邻所述电池簇本体共用;

6、其中,至少一个靠近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立柱直接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上。

7、可选的,所述集装箱壳体还包括:

8、连接于所述框架的底部的底板;

9、连接于所述框架的顶部的若干第一加强筋;

10、其中,所述若干第二立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若干第二立柱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若干第一加强筋对应连接。

11、可选的,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上均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至少一个靠近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立柱通过所述若干第二加强筋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连接。

12、可选的,所述若干第二立柱与若干第一立柱、底板、若干第一加强筋以及若干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13、可选的,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储能电池单元,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之间形成风道,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的散热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

14、可选的,所述框架包括:

15、四个依次连接的底柱;

16、四个依次连接的顶柱;

17、四个中柱,四个所述中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柱连接,四个所述中柱的另一端均与所述顶柱连接;

18、其中,所述若干第一立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柱连接,所述若干第一立柱的另一端均与所述顶柱连接。

19、可选的,所述电池簇本体包括:

20、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的若干电池插箱;

21、与所述若干电池插箱均连接的高压箱。

22、可选的,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长度方向,相邻所述第一立柱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所述第二立柱之间的距离相等。

23、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包括:

24、集装箱壳体,所述集装箱壳体包括框架、均与所述框架连接的若干第一立柱、连接于所述框架的底部的底板以及连接于框架的顶部的若干第一加强筋;

25、至少一个储能电池单元,所述储能电池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立柱和若干电池簇本体,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立柱为相邻所述电池簇本体共用;

26、其中,所述若干第二立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若干第二立柱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若干第一加强筋对应连接,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立柱和两个所述第一立柱共面。

27、可选的,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上均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立柱、两个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加强筋均共面。

28、可选的,至少一个靠近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立柱直接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上。

29、可选的,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至少二个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储能电池单元,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之间形成风道,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的散热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

30、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1、1)在生产时,先将若干第一立柱连接在框架上,以使形成集装箱壳体,再将至少一个靠近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立柱直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立柱上,最后将电池簇本体置于相邻第二立柱之间,以使将储能电池单元连接在集装箱壳体内,便于使得集装箱壳体和储能电池单元的整体强度更高,极大的增强了储能电池单元的稳定性和抗震性,从而便于提高该储能电池系统的陆运和海运的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当在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储能电池单元时,只需加工同一类型的多个第二立柱、电池簇本体即可,便于使得储能电池单元的标准模块化程度高,从而便于使得储能电池单元的加工复杂程度低;

32、2)框架用于承载若干第一立柱,从而便于增加集装箱壳体的强度和刚度;若干第二立柱用于承载电池簇本体,电池簇本体用于储能,由于相邻电池簇本体共用至少一个第二立柱,从而使得该储能电池系统的尺寸较小,或者在该储能电池系统的尺寸一定的前提下,可大幅减少框架占用的体积,并增加电池插箱的数量,从而增加该储能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但为了保证强度,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尺寸可适当增大;

33、3)由于位于集装箱壳体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的散热口均与风道连通,相当于位于集装箱壳体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的背对背设置,便于使得储能电池单元产生的热空气通过风道及时排出,防止热空气液化导致该储能电池系统内的湿度变大,从而防止电池簇本体受到损坏。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上均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至少一个靠近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立柱通过所述若干第二加强筋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壳体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二立柱与若干第一立柱以及若干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储能电池单元,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之间形成风道,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的散热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簇本体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长度方向,相邻所述第一立柱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所述第二立柱之间的距离相等。

9.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上均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立柱、两个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加强筋均共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靠近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立柱直接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至少二个沿所述集装箱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储能电池单元,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之间形成风道,位于所述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储能电池单元的散热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池系统,涉及电池技术领域,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包括:集装箱壳体,集装箱壳体包括框架以及均与框架连接的若干第一立柱;至少一个储能电池单元,储能电池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立柱和若干电池簇本体,至少一个第二立柱为相邻电池簇本体共用;其中,至少一个靠近集装箱壳体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立柱直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立柱上。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它不仅标准模块化程度高,而且立柱数量较少,从而便于增加其能量密度。

技术研发人员:罗剑威,冯志博,陈盛,林玉春,施华军,宗明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宏科创新能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