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60177发布日期:2023-12-05 15:25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缆,具体涉及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


背景技术:

1、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受限于大电流长时间充电时导体及端子连接处的发热问题,迫使充电桩不得不在线缆温度上升时进行限流处理,因此降低了充电效率,增加汽车的充电时间。而且线缆发热严重,存在着火隐患。

2、申请公布号为cn114783677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液冷电缆,包括护套管和设置在所述护套管内的至少一个正极线芯、至少一个负极线芯、以及并排设置的第一液冷管和第二液冷管;所述正极线芯包括正极导体和正极绝缘层,所述正极绝缘层包裹设置于所述正极导体的外部;所述负极线芯包括负极导体和负极绝缘层,所述负极绝缘层包裹设置于所述负极导体的外部。所述正极绝缘层外壁包覆导热铝箔和/或所述负极绝缘层外壁包覆导热铝箔。

3、充电线缆在使用时由于外界温度影响或自身因素会有局部发热严重的情况,但目前的充电线缆冷却是对其整体进行冷却,没有做到对局部进行降温效率调节,因此整体调高冷却功率时,能源消耗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充电线缆没有对局部进行降温效率调节的问题。

2、一种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包括:

3、螺旋冷却管,螺旋冷却管设置在电缆内且围绕电缆内部线芯缠绕设置;

4、直冷却管,螺旋冷却管与直冷却管连通,直冷却管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温控阀门;

5、冷却液进口管,冷却液进口管设置在电缆中心处,冷却液进口管的一端与螺旋冷却管的一端连通形成冷却回路。

6、优选的,所述温控阀门包括阀门壳,阀门壳的两端开设有与直冷却管相连通的连通孔,阀门壳内设置有密封腔,密封腔内滑动安装有阀板,密封腔内填充有热膨胀材料。

7、优选的,所述热膨胀材料为热膨胀橡胶。

8、优选的,所述直冷却管被温控阀门分为多段且每段直冷却管可拆卸安装在温控阀门的连通孔上。

9、优选的,所述电缆内部设置有至少两条充电线芯,充电线芯位于螺旋冷却管内侧。

10、优选的,所述充电线芯为弧形的扁线芯。

11、优选的,所述螺旋冷却管和冷却液进口管上均包覆有导热铝箔。

12、优选的,还包括信号线,信号线位于螺旋冷却管内侧。

13、优选的,还包括外护套,所述外护套内侧设置有隔热材料层。

14、优选的,隔热材料层与螺旋冷却管之间设置有屏蔽层。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当线缆的局部温度过高时,温控阀门的流通量逐渐减小,从而使该部位螺旋冷却管内冷却液流通量增加,由于螺旋冷却管与该部位的接触面积大于直冷却管与该部位的接触面积,因此使该部位的冷却效率提高,避免线缆局部过热。



技术特征:

1.一种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阀门(4)包括阀门壳(41),所述阀门壳(41)的两端开设有与直冷却管(2)相连通的连通孔,所述阀门壳(41)内设置有密封腔,所述密封腔内滑动安装有阀板(42),所述密封腔内填充有热膨胀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膨胀材料为热膨胀橡胶(4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冷却管(2)被温控阀门(4)分为多段且每段直冷却管(2)可拆卸安装在温控阀门(4)的连通孔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内部设置有至少两条充电线芯(5),充电线芯(5)位于螺旋冷却管(1)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芯(5)为弧形的扁线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冷却管(1)和冷却液进口管(3)上均包覆有导热铝箔(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线,信号线位于螺旋冷却管(1)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护套(7),所述外护套(7)内侧设置有隔热材料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其特征在于,隔热材料层与螺旋冷却管(1)之间设置有屏蔽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抗拉双重冷却液冷电缆,包括:螺旋冷却管,螺旋冷却管设置在电缆内且围绕电缆内部线芯缠绕设置;直冷却管,螺旋冷却管与直冷却管连通,直冷却管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温控阀门;冷却液进口管,冷却液进口管设置在电缆中心处,冷却液进口管的一端与螺旋冷却管的一端连通形成冷却回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当线缆的局部温度过高时,温控阀门的流通量逐渐减小,从而使该部位螺旋冷却管内冷却液流通量增加,由于螺旋冷却管与该部位的接触面积大于直冷却管与该部位的接触面积,因此使该部位的冷却效率提高,避免线缆局部过热。

技术研发人员:陈帅雨,柯志欣,取立群,柯德轩,柯浩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南缆电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