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98593发布日期:2024-01-23 12:22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源适配器,具体是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1、适配器是一个接口转换器,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硬件接口设备,允许硬件或电子接口与其它硬件或电子接口相连,也可以是信息接口。比如:电源适配器、三脚架基座转接部件、usb与串口的转接设备等,电源适配器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一般由外壳、电源变压器和整流电路组成,按其输出类型可分为交流输出型和直流输出型;按连接方式可分为插墙式和桌面式。移动pc由于没有电池,电源适配器对其尤为重要,多数移动pc的电源适配器可以自动检测100~240v交流电50/60hz。基本上所有的移动pc都把电源外置,用一条线和主机连接,这样可以缩小主机的体积和重量,只有极少数的机型把电源内置在主机内。在电源适配器上都有一个铭牌,上面标示着功率,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量等指标,特别要注意输入电压的范围,这就是所谓的“旅行电源适配器”。

2、公开号为“cn108990425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主体、电源线和扣接盖,适配器主体设有接口,电源线设有与接口插接的插头,扣接盖包括扣接部和固定部,固定部与适配器主体的端部活动连接,扣接部开设有形状与插头适配的扣接槽,扣接槽扣接于插头的外侧。扣接盖同时与插头和适配器主体连接,并对插头和适配器主体进行牵制,在受到外部的作用力下,插头不会轻易脱离与适配器主体的接口的插接,从而使得电源适配器的使用更加稳定和可靠。

3、现有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并未设置备用的接头,此时在对设备与外接设备进行对接时就需要更换不同的接头,人员对其进行更换或者安装时耗时耗力,同时效率不佳,此外,现有的设备并未设置卷线的机构,从而在使用或者停止使用时传输外接线可能较为凌乱,且难以打理,从而减少人员的工作难度,此外。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底端一侧插接有连接安装壳,所述连接安装壳的一侧开设有一组前后对称的定向滑槽,所述定向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平行传输插片,所述防护壳的底端内部开设凹槽,所述连接安装壳的底端开设有通槽,所述防护壳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安装连接盒,且安装连接盒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输出接头,所述输出接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卷线机构,且卷线机构的外壁缠绕有传输外接线,所述连接安装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支撑块,且固定支撑块的外壁滑动连接有伸缩机构,所述固定支撑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延伸机构,所述固定支撑块的底端活动连接有限位弹块。

3、进一步的,所述卷线机构包括传动转杆、定位卷线盘、导向齿轮、安装齿盒、复位弹簧一和曲形定位板,所述安装齿盒设置有前后对称的两个,所述安装齿盒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卷线轴的一侧内部,所述传动转杆的一端贯穿卷线轴的轴心处并延伸至外部,所述导向齿轮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个,所述导向齿轮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于安装齿盒的内部,所述安装齿盒的内壁开设有齿槽,且导向齿轮与齿槽相啮合,所述复位弹簧一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安装齿盒的内部底端,且复位弹簧一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曲形定位板的内部顶端。

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转杆,来带动定位卷线盘进行转动,从而对传输外接线进行收卷,同时安装齿盒与曲形定位板可有效的将收卷进来的传输外接线整理,可有效的将传输外接线收纳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员打理传输外接线时带来的不便,同时可防止线路使用过程中出现打结成团的情况,将传输外接线收卷后也可更加方便人员对其进行收纳。

5、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转杆的两端均延伸至链接壳的外部,且传动转杆的一端开设有防定向滑槽,所述传输外接线缠绕于卷线轴的外壁。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传动转杆的转动来带动卷线机构进行收卷可有效的减少人员操作时的难度,此外,配合曲形定位板以及定位卷线盘可有效的防止传输外接线在收卷的过程中出现打结的情况,从而减少传输外接线在收卷时因为打结出现损坏的情况。

7、进一步的,所述曲形定位板的两侧底端活动连接于安装齿盒的内部,所述曲形定位板活动连接于安装连接盒的内部。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曲形定位板的上下运动可防止传输外接线在收卷的过程中出现打结成团的情况,同时可防止传输外接线在进行收纳后出现弄脏氧化的情况,此外,将传输外接线收纳后可更加方便人员对设备进行收纳,不会出现线路缠绕在外物上的情况,从而导致外接传输线的损坏。

9、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复位弹簧二、定向滑轨、平行滑块、传动活动块、传动推板和连接卡板,所述固定支撑块的底端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复位弹簧二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定位槽的内壁,且复位弹簧二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传动活动块的内部底端,所述平行滑块滑动连接于定向滑轨的外壁,所述平行滑块固定的底端固定连接于传动活动块的内部底端,所述连接卡板的固定连接于传动活动块的顶端,所述传动推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于传动活动块的底端。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推动传动推板即可带动传动活动块与连接卡板进行移动,同时复位弹簧也会随之伸缩,复位弹簧可给移动中的传动活动块提供一定的定向作用,防止平行滑块在进行移动过程中出现偏移的情况,此外将平行传输插片收纳后可防止触水的风险,防止设备短路。

11、进一步的,所述定向滑轨固定连接于定位槽的内部,所述平行滑块滑动连接于定位槽的内部,所述定位槽的内部顶端开设有活动槽。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向滑轨设置在定位槽的内部可使传动活动块进行滑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移的情况,同时平行滑块可使设备在左右移动的过程中更加顺滑,不会出现卡顿的情况,此外,将插片通过平行滑块进行收纳后可减少未使用插片时,外物造成插片损坏弯曲的情况,从而导致后续设备无法使用的情况。

13、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推板的底端活动连接于通槽的内部,所述平行传输插片固定连接于传动活动块的外壁,所述连接卡板的底端活动连接于限位弹块的顶端。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传动推板来带动整体设备的运动,可更加方便人员进行操作,同时限位弹块会卡住传动活动块,防止传动活动块松动的情况,同时提高插片在对外接孔进行插接时的稳定性,以防止设备在对外接插孔进行插接时出现松动脱落的情况,跟人员带来不便。

15、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机构包括活动传动板、复位弹簧三、固定压杆和垂直传输插杆,所述复位弹簧三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活动传动板的底端,所述活动传动板的顶端活动连接于固定压杆的顶端,所述固定压杆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垂直传输插杆的底端。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传动活动块来带动活动传动板进行运动,从而使活动传动板顶住固定压杆的顶端,此时固定压杆会带动垂直传输插杆进行下降,从而使垂直传输插杆探出,使适配器可根据外部接口的情况来使用不同的接头,以提高设备的适用性。

17、进一步的,所述垂直传输插杆活动连接于活动槽的内部,所述活动传动板设置呈l形,且活动传动板的中段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于凹槽内部。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垂直传输插杆设置在活动槽的内部即可在传动活动块向右移动的同时垂直传输插杆会同步往外探出,从而适配外部接口的情况,以此来减少人员操作时的难度,同时提高工作时的效率。

19、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弹簧三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防护壳的内部,所述活动传动板的底端活动连接于连接卡板的顶端,所述活动槽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四,且复位弹簧四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垂直传输插杆的顶端。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复位弹簧三可在传动活动块与连接卡板远离时将活动传动板进行复位,从而使人员推动传动推板的同时即可控制平行传输插片与垂直传输插杆的状态,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电源适配器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22、一、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卷线机构,当设备使用完成后,即可转动传动转杆,当传动转杆转动时会带动定位卷线盘进行转动,此时传输外接线会进行收卷,随着传输外接线的不断收卷,导向齿轮会在安装齿盒的内部进行运动,同时曲形定位板会进行上升从而防止在收卷的过程中出现打结的情况,同时当需要使用设备时复位弹簧一会进行收缩,从而带动曲形定位板进行收缩,从而使曲形定位板可紧贴传输外接线,防止跑偏打结,同时,将传输外接线7收纳后,可有效的防止线路不会因为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下时出现氧化的情况,从而有效的提高线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线路损坏造成经济损失。

23、二、本发明通过设置的伸缩机构,当需要对设备进行插接时,人员手动推动传动推板,当传动推板推动时会带动传动活动块进行滑动,同时平行滑块会在定向滑轨的表面进行滑动,从而使传动活动块以及平行传输插片可进行左右移动,此时复位弹簧二也会随之伸缩,同时限位弹块会卡住传动活动块与连接卡板,从而对平行传输插片以及传动活动块进行限位固定,此外复位弹簧二可有效的提供一定稳定性,同时对平行传输插片进行收纳可有效防止平行传输插片触水的情况,从而导致内部短路。

24、三、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延伸机构,当遇到插接处与平行传输插片不吻合时,只需控制传动推板往右移动,此时连接卡板会推动活动传动板的底端,此时活动传动板的顶端会顶住固定压杆的顶端,随着活动传动板的运动,固定压杆会持续下降,从而带动垂直传输插杆从定位槽以及防护壳探出,此时即可通过垂直传输插杆与外部接头进行插接,此时即可根据外部接头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插接方式,从而提高设备的适用率,减少人员操作时带来的不便,此外,此装置方便更换不同接头可防止一侧的接头损坏后就无法使用的情况,此时就只需更换另一个插头即可,从而提高设备对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以防止设备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及较少人员的工作难度。

25、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