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组件、液冷系统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58288发布日期:2024-02-26 17:23阅读:14来源:国知局
液冷板组件、液冷系统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储能,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组件、液冷系统及电池。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电池被广泛地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中,以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输出装置。

2、相关技术中,电池通常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多个单体电芯。电芯在工作过程需要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在相邻的电芯之间设置液冷板组件,以对电芯进行冷却降温。

3、但是,上述液冷板组件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阻较大,降低了液冷板组件的冷却效果,进而降低了电池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板组件、液冷系统及电池,能够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阻,提高液冷板组件的冷却效果。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冷板组件,其包括:包括集流件以及位于所述集流件两侧的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内部均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4、所述集流件的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分别连通;

5、所述出液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第二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第二流通通道分别连通。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通道包括相对独立的第一进液通道和第二进液通道,所述第一进液通道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液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连通;

7、所述出液通道包括相对独立的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所述第一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第二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第二流通通道连通。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流件包括集流板、第一集流管以及第二集流管;

9、所述集流板包括具有两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有集流隔板,所述集流隔板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分隔为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

10、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在所述集流板与所述进液通道相对的区域上,以将所述进液通道分隔为第一进液通道和第二进液通道,所述第一进液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液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两侧;

11、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集流板与所述出液通道相对的区域上,以将所述出液通道分隔为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所述第一出液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液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两侧。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流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13、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集流板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的第二进液口;

14、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三出口和第四进口,且所述集流板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的第一出液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四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液通道的第二出液口。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均包括板体以及连接在所述板体一端的集流端头,所述板体内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16、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板体背离所述集流端头的端部插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板体背离所述集流端头的端部插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密封连接。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板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板体的内腔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与所述集流端头连接,另一端与集流隔板之间具有间距,以使得所述板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19、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内,且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集流隔板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流端头之间具有间距;其中,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沿第一方向排布;

20、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内,所述第三隔板的一端与所述集流隔板连接,所述第三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流端头之间具有间距;其中,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分隔为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流端头和所述集流隔板之间均具有间距;

22、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隔板,所述第五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流端头和所述集流隔板之间均具有间距。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集流件指向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方向,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的宽度的逐渐增加。

24、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液冷系统,其包括:多个第一方面所述的液冷板组件;

25、多个所述液冷板组件沿第三方向间隔排布,且相邻所述液冷板组件的第一集流管通过第一连接管道连接,相邻的所述液冷板组件的第二集流管通过第二连接管道连接。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相邻的所述液冷板组件中,其中一个所述液冷板组件朝向另一个所述液冷板组件的表面上设置有导热件。

27、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其包括多个电芯模组以及第二方面所述的液冷系统;每个所述电芯模组设置在相邻的液冷板组件之间。

2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电芯模组包括至少两个电芯模块组以及位于相邻的所述电芯模块组之间的隔片。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具有容置腔的箱体,所述液冷系统和所述电芯模组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

30、所述液冷系统的液冷板组件与所述箱体相对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缓冲垫。

3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液冷系统及电池中,通过将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分别设置在集流件的两侧,且集流件的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与相关技术相比,相当于将冷却介质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均设置液冷板的中间位置,如此,可以大大缩短了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有效地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阻,提升了液冷板组件的冷却能力,进而提升了电池的性能。

32、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液冷系统及电池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件以及位于所述集流件两侧的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内部均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包括相对独立的第一进液通道和第二进液通道,所述第一进液通道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液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包括集流板、第一集流管以及第二集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均包括板体以及连接在所述板体一端的集流端头,所述板体内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板体的内腔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与所述集流端头连接,另一端与集流隔板之间具有间距,以使得所述板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流端头和所述集流隔板之间均具有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集流件指向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方向,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的宽度的逐渐增加。

10.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液冷板组件中,其中一个所述液冷板组件朝向另一个所述液冷板组件的表面上设置有导热件。

1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芯模组以及权利要求10或者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系统;每个所述电芯模组设置在相邻的液冷板组件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模组包括至少两个电芯模块组以及位于相邻的所述电芯模块组之间的隔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容置腔的箱体,所述液冷系统和所述电芯模组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冷板组件、液冷板系统及电池,涉及储能技术领域。该液冷板组件包括集流件以及位于集流件两侧的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内部均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集流件的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进液通道分别与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液冷板的第一流通通道连通;出液通道分别与第一液冷板的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二液冷板的第二流通通道连通。本申请能够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阻,提高液冷板组件的冷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高灵雷,张伟,李世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