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37712发布日期:2024-03-18 18:04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池热管理,具体涉及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


背景技术:

1、目前用于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的液冷散热器,多数是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一整块散热板内通入冷媒循环进行散热,散热器只能与电芯的底部接触,冷媒在散热器内流动带走电芯工作产生的热量。这种散热方式,液冷散热器与电芯接触面积有限,散热效率较低,而且需要大量冷媒循环进行散热,能耗较大。且单纯的金属板导热率十分有限,电芯的热量通过金属板传到液冷板内的冷媒,热量需要通过两个传热界面,热阻较大。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单、导热率高,散热效果好的散热板,用于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内部电芯的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旨在解决现有散热板结构、性能方面的局限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包括两层紧密连接的基材,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设有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至少一个封闭通道;所述携热液流通道为至少一个具有进口及出口的管路;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内填充有预定量的传热粒子。

3、进一步的,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内的压强为1~3mpa。

4、进一步的,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内的传热粒子呈半凝聚态。

5、进一步的,所述传热粒子在沿第一基材、第二基材相接表面的运动路径为互相连接的蜂窝形、四边形、三角形、圆形、蛛网形、u型、s型或其中任意几种形状的组合。

6、进一步的,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呈u型、c型或其他形态环绕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

7、进一步的,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设于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相互连接的表面上的刻蚀管路。

8、进一步的,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吹胀管道。

9、进一步的,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内通有冷媒。

10、进一步的,所述携热液流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在同一侧或不在同一侧。

11、进一步的,所述基材为铝板、钢板、铜板、铜铝合金板、玻璃板等金属或非金属板材。

12、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仅用两层板材实现了携热液流通道与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共存的结构,减少导热介面,提高导热率,同时大大简化散热板的结构,减小散热板厚度,便于装配在电池模组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包括两层紧密连接的基材,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设有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至少一个封闭通道;所述携热液流通道为至少一个具有进口及出口的管路;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内填充有传热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内的压强为1~3mp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内的传热粒子呈半凝聚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粒子在沿第一基材、第二基材相接表面的运动路径为互相连接的蜂窝形、四边形、三角形、圆形、蛛网形、u型、s型或其中任意几种形状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呈u型、c型或其他形态环绕/穿过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内通有冷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设于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相互连接的表面上的刻蚀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吹胀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冲压管路。

9.根据权利要求6、7或8任一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携热液流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在同一侧或不在同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为铝板、钢板、铜板、铜铝合金板、玻璃板等金属或非金属板材。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共振超导散热板包括两层紧密连接的基材,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设有携热液流通道及粒子共振传热通道;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为至少一个封闭通道;所述携热液流通道为至少一个具有进口及出口的管路;所述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内填充有预定量的传热粒子,其携热液流通道内有循环的冷媒,本发明结构简单,仅用两层板材实现了携热液流通道与粒子共振传热通道共存的结构,减少导热介面,提高导热率,同时大大简化散热板的结构,减小散热板厚度,便于装配在电池模组内。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鸿,周颖,庞益伟,郝园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三峡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