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062910发布日期:2024-02-20 21:14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自动激活化学电源,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1、锌银贮备电池由于具有放电电压平稳、比能量高、工作时间长以及安全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战略战术导弹领域。通常情况下,为保证锌银贮备电池激活时内部压力平衡,单体电池上部留有8mm-15mm的空腔,以便于实现多只单体电池电解液的均匀分配。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由于单体电池上部空腔较大,当单体电池与单体槽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所受力学条件下单体电池的惯性力,单体电池在电池堆内部发生较大的相对位移,尤其是电池承受较大力学冲击,特别是高频振动时,单体电池在单体槽中不停的发生较大的位移,正负极引出线重复发生折弯-拉升形变,极易发生疲劳断裂,引起单体电池输出线路断路;隔膜系统受摩擦的影响发生损坏,极易引起单体电池内部短路。上述两种情况均能导致电池失效。于是,有鉴于此,采用传统结构的止块会损坏隔膜系统及单体电池电极,影响电解液系统分配,进而影响电池正常工作。

2、公开号为cn11013739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动力电池模块、电池单体及电池单体上盖。该冷却结构和电池单体上盖一体化设计,减小了电池占用的空间。由此提供了一种能够对电池顶部的发热部分进行冷却,且冷却结构的占用空间小,冷却效率高的电池单体上盖,同时提供了使用这种电池单体上盖的电池单体和动力电池模块。该电池盖上也设计有盖板额空腔,但是是为了提高冷却效率,与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及安装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包括止块,止块设置在分配板和电池单体之间,电池单体设置在电池壳体对应的单体腔内;

3、所述分配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止块的上端设置在定位孔内进行限位,止块的下端设置在电池单体顶盖上远离进液孔和排气孔的位置处。

4、优选的,所述止块为上端为圆柱,下端为定位块的一体化结构,在下端定位块的侧端开设有通孔,下端定位块底面呈钝角状。

5、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正方形,定位块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与圆柱形、正方体。

6、优选的,所述分配板为一块矩形板,在分配板上开设有与止块上端圆柱配合的限位孔,还开设有与电池单体正负极配合的安装孔。

7、优选的,所述止块穿过分配板的限位孔并使用本体胶粘接在限位孔内,止块下端的通孔保证止块两侧空腔连通。

8、优选的,所述将分配板粘接在电池壳体上形成封闭的整体结构,通过止块和电池壳体底板配合从上下两端将电池单体压紧。

9、优选的,所述分配板、止块、电池壳体通过本体胶粘接装配而成,单体电池4正置放于电池壳体的单体腔内。

10、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步骤1:将若干电池单体放置入电池壳体的单体腔内并一一对应;

12、步骤2:在电池单体的上方通过粘接设置有止块,止块与正负极板留有一定间隙,不与电池单体中的正负极接触,而与电池单体隔膜接触;

13、步骤3:将止块和电池单体的正负极分别放入分配板的限位孔和安装孔内并进行粘接。

14、步骤3:将分配板粘接在电池壳体内形成密闭空间。

15、优选的,采用该安装方法获得的电池堆的冲击极限为24g、颠震冲击极限为17g、振动冲击极限为0.18g2/hz。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本结构通过改变止块尺寸,并与通孔进行了配合协调设计,达到了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目的。电池单体装配在电池壳体内;分配板与电池壳体粘接成一体后,止块自动将单体电池固定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单体电池在各类力学条件冲击条件下的发生位移,降低单体电池发生位移时对隔膜系统的摩擦伤害,以及减弱正负极引出发生折弯-拉伸重复形变的程度,防止单体电池在各类力学条件下发生隔膜损坏和正负极引出断裂的故障,提高了电池的力学适应能力。



技术特征:

1.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止块(2),止块(2)设置在分配板(1)和电池单体(4)之间,电池单体(4)设置在电池壳体(3)对应的单体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块(2)为上端为圆柱,下端为定位块的一体化结构,在下端定位块的侧端开设有通孔,下端定位块底面呈钝角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正方形,定位块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与圆柱形、正方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1)为一块矩形板,在分配板(1)上开设有与止块(2)上端圆柱配合的限位孔,还开设有与电池单体(4)正负极配合的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块(2)穿过分配板(1)的限位孔并使用本体胶粘接在限位孔内,止块(2)下端的通孔保证止块两侧空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分配板(1)粘接在电池壳体(3)上形成封闭的整体结构,通过止块(2)和电池壳体(3)底板配合从上下两端将电池单体(4)压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1)、止块(2)、电池壳体(3)通过本体胶粘接装配而成,电池单体(4)正置放于电池壳体的单体腔内。

8.一种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该安装方法获得的电池堆的冲击极限为24g、颠震冲击极限为17g、振动冲击极限为0.18g2/hz。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锌银贮备电池强度的结构及安装方法,结构包括分配板、止块、电池壳体、电池单体;所述止块固定在分配板上,电池单体装配在电池壳体内,通过将分配板与电池壳体粘接,止块能避免电池单体在力学条件冲击作用下的发生位移,降低电池单体发生位移时对隔膜系统的摩擦伤害,以及减弱正负极引出发生折弯‑拉伸重复形变的程度,防止电池单体在各类力学条件下发生隔膜损坏和正负极引出断裂的故障,提高了电池的力学适应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石天飞,张克彪,敬大红,冯磊磊,覃韬,刘强,董亚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