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式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36469发布日期:2023-12-29 23:26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三层式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水冷板领域,尤其是涉及三层式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单层水冷板在对电池进行散热时,只能从电芯的下部进行散热,散热效果相对来说较差;并能只能对单层电芯进行散热,想要增强散热效果或者是想要对双层电芯进行散热,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三层式冷却系统,能够对电芯的上下两个面进行散热处理,增强散热效果;并且能够同时对双层电芯进行散热,提高效率。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三层式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冷板、第二水冷板、第三水冷板、进水总管和出水总管;所述第一水冷板的第一进水管,第二水冷板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三水冷板的第三进水管分别连通至进水总管;第一水冷板的第一出水管,第二水冷板的第二出水管和第三水冷板的第三出水管分别连通至出水总管;第一水冷板和第二水冷板之间具有用于放置电池的间隙;第二水冷板和第三水冷板之间具有用于放置电池的间隙。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冷板包括第一流道板和第一平板,所述第一平板安装至第一流道板的下表面,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设置在第一平板的端部。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冷板包括第二流道板、第二上平板和第二下平板,所述第二上平板安装至第二流道板上方,第二下平板安装至第二流道板的下方,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设置在第二上平板的端部。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冷板包括第三流道板和第三平板,所述第三平板设置在第三流道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流道板的第三进水管和第三出水管设置在第三平板的端部。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板为整体挤压成型,形成了第一进水区、第一出水区和第一循环区,所述第一进水区形成13条流道;所述第一出水区形成12条流道,所述第一循环区形成有若干整齐分布的第一阻流块。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板和第一平板的四角均设有螺孔。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流道板为整体挤压成型,且第二流道板形成有第二进水区、第二出水区和第二循环区,与第一流道板形成的第一进水区、第一出水区和第一循环区结构相同。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流道板为挤压形成,所述第三流道板中部形成有十字型的镂空区,所述镂空区将第三流道板分隔成第三进水区a,第三进水区b,第三出水区a和第三出水区b,所述第三进水区a和第三进水去b通过两条路径连通,每条路径3个流道;第三出水区a和第三出水区b也通过两条路径连通,每条路径3个流道,第三进水区b和第三出水区a通过第三循环区连通。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进水区a,第三进水区b,第三出水区a和第三出水区b均分别形成有12条流道。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流道板的面积分别小于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的面积。

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4、(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高冷却性能三层水冷板的冷却方案可以满足高倍率电池放电的冷却需求,液冷系统有较好的冷却效果,上中下三层冷板可以对上下两层电芯的上下面同时进行散热,散热面积增大了两倍,可以使电芯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15、(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三层冷板结构使得冷却系统能够最大面积覆盖电芯,从而保证pack层面的温控能做到最好,提高电池寿命,降低热失控起火风险;三层冷板的连接采用并联连接方式,通过管路系统的快接接口和管路连接组成冷却系统,在满足冷却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流阻。



技术特征:

1.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水冷板、第二水冷板、第三水冷板、进水总管和出水总管;所述第一水冷板的第一进水管,第二水冷板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三水冷板的第三进水管分别连通至进水总管;第一水冷板的第一出水管,第二水冷板的第二出水管和第三水冷板的第三出水管分别连通至出水总管;第一水冷板和第二水冷板之间具有用于放置电池的间隙;第二水冷板和第三水冷板之间具有用于放置电池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冷板包括第一流道板和第一平板,所述第一平板安装至第一流道板的下表面,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设置在第一平板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冷板包括第二流道板、第二上平板和第二下平板,所述第二上平板安装至第二流道板上方,第二下平板安装至第二流道板的下方,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设置在第二上平板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水冷板包括第三流道板和第三平板,所述第三平板设置在第三流道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流道板的第三进水管和第三出水管设置在第三平板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板为整体挤压成型,形成了第一进水区、第一出水区和第一循环区,所述第一进水区形成13条流道;所述第一出水区形成12条流道,所述第一循环区形成有若干整齐分布的第一阻流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板和第一平板的四角均设有螺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板为整体挤压成型,且第二流道板形成有第二进水区、第二出水区和第二循环区,与第一流道板形成的第一进水区、第一出水区和第一循环区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板为挤压形成,所述第三流道板中部形成有十字型的镂空区,所述镂空区将第三流道板分隔成第三进水区a,第三进水区b,第三出水区a和第三出水区b,所述第三进水区a和第三进水去b通过两条路径连通,每条路径3个流道;第三出水区a和第三出水区b也通过两条路径连通,每条路径3个流道,第三进水区b和第三出水区a通过第三循环区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水区a,第三进水区b,第三出水区a和第三出水区b均分别形成有12条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板的面积分别小于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的面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三层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水冷板、第二水冷板、第三水冷板、进水总管和出水总管;所述第一水冷板的第一进水管,第二水冷板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三水冷板的第三进水管均连通至进水总管;第一水冷板的第一出水管,第二水冷板的第二出水管和第三水冷板的第三出水管均连通至出水总管;第一水冷板和第二水冷板之间存在用于放置电池的间隙;第二水冷板和第三水冷板之间也存在用于放置电池的间隙。本技术能够对电芯的上下两个面进行散热处理,增强散热效果;并且能够同时对双层电芯进行散热,提高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宫少杰,陈保国,刘峰,董兴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