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87965发布日期:2023-07-25 16:4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为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为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2、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通常包括底座、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及其上设置的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及其上设置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线圈架包括两凸缘部和位于两凸缘部之间的一个绕线部,线圈即缠绕在绕线部上,且线圈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个凸缘部上插装的两线圈引出端电性连接。随着电磁继电器向小型化发展,电磁继电器的体积越来越小,结构越来越紧凑,导致线圈与触点之间的爬电距离较短,从而造成线圈与触点之间耐压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用于提高线圈与触点之间的耐压水平。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和设置在第一凸缘部与第二凸缘部之间的绕线部,第一凸缘部上设有两第一插孔,每一个插孔分别插装有一线圈引出端,所述线圈引出端穿过底座上对应设置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插孔背离第二凸缘部的一端设有围绕线圈引出端的储胶槽,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与第二插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

3、进一步的,所述储胶槽的四周内侧面分别为根部靠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斜面。

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孔的内侧面设有渗胶槽,以使胶水沿着该渗胶槽进入所述储胶槽。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孔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内侧面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渗胶槽。

6、进一步的,还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还包括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线圈缠绕于所述绕线部,且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线圈引出端电性连接;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装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上的静簧片和设置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还包括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动簧部分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与所述静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穿过所述底座上设置的第三插孔。

7、进一步的,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软连接线,该软连接线位于所述动簧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侧,且软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负载引出端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9、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并列排布,所述静触点的数量、所述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相同,每一动触点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多条软连接线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相对的两端设置的限位挂钩。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所述线圈架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与轭铁之间的绝缘隔片;所述动簧片呈l字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固定连接。

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插孔设有围绕线圈引出端的储胶槽,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与第一插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从而不仅提高了塑封效果,还增加了线圈与触点之间的爬电距离,使线圈与触点之间的耐性性能大大提高。

14、2、所述储胶槽的四周内侧面分别为根部靠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斜面,使得储胶槽的容积较小,减少用胶量,也确保胶水有效包裹线圈引出端四周。

15、3、所述第一插孔的内侧面设有渗胶槽,能够提高渗胶速度,提高渗胶效果。

16、4、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所述软连接线,方便通过线径的选择,调整负载能力,也可以增加触点间的柔性,提高触点间隙一致性。

17、5、所述线圈架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与轭铁之间的绝缘隔片,能够隔断线圈与轭铁间的气隙,并增加爬电距离。

18、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技术特征:

1.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和设置在第一凸缘部与第二凸缘部之间的绕线部,第一凸缘部上设有两第一插孔,每一个插孔分别插装有一线圈引出端,所述线圈引出端穿过底座上对应设置的第二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插孔背离第二凸缘部的一端设有围绕线圈引出端的储胶槽,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与第二插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胶槽的四周内侧面分别为根部靠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孔的内侧面设有渗胶槽,以使胶水沿着该渗胶槽进入所述储胶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孔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内侧面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渗胶槽。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还包括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线圈缠绕于所述绕线部,且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线圈引出端电性连接;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装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上的静簧片和设置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还包括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动簧部分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与所述静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穿过所述底座上设置的第三插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软连接线,该软连接线位于所述动簧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侧,且软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负载引出端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并列排布,所述静触点的数量、所述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相同,每一动触点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软连接线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相对的两端设置的限位挂钩。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所述线圈架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与轭铁之间的绝缘隔片;所述动簧片呈l字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和设置在第一凸缘部与第二凸缘部之间的绕线部,第一凸缘部上设有两第一插孔,每一个插孔分别插装有一线圈引出端,所述线圈引出端穿过底座上对应设置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插孔背离第二凸缘部的一端设有有围绕线圈引出端的储胶槽,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与第二插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所述储胶槽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塑封效果,还增加了线圈与触点之间的爬电距离,使线圈与触点之间的耐压性能大大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辉,韦忠敢,陈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