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89576发布日期:2023-11-29 22:50阅读:23来源:国知局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适用于震动环境的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绝缘外壳和收容于绝缘外壳的端子,端子包括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两侧壁,顶壁和底壁以及两侧壁共同围绕形成一收容腔用以供一对接导体插入,自顶壁向收容腔内弯折延伸一接触弹片,接触弹片和底壁的凸包分别抵接于对接导体的上下两侧形成电性连接。

2、当此种结构的端子应用于汽车领域时,端子会长期处于震动环境时,容易导致对接导体易与接触弹片或底壁的凸包接触不良,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会通过增设一对水平的限位部,限位部和底壁形成限制对接导体的上下活动的限位空间,并将限位部设置为较短且较宽的形状使得限位部具有刚性以保持限位部的水平。

3、然而,当对接导体以歪斜姿态插入收容腔时,仅通过水平的限位部无法将歪斜的对接导体导正至一正确姿势,故无法使对接导体顺利进入限位空间从而起不到限位作用,且对接导体歪斜插入时易与限位部的端部相碰撞而难以插入,容易造成对接导体或端子损伤,不利于端子与对接导体的多次插拔使用,降低了二者的使用寿命,并且当对接导体发生歪斜而抵推到限位部时,若使用者使用更大的插入力继续推动对接导体,会使限位部因受到过大的插入力而发生变形,而刚性设置的限位部变形后难以回复至原始状态,从而无法限位对接导体的位置,在震动环境中对接导体在插接腔内容易产生松动而与接触弹片接触不良。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其通过在限位部朝向插接口倾斜延伸导引部,导引部比接触部更靠近于第一壁,使对接件能被导引部导引至限位部与第二壁之间而被限位,避免对接件与限位部直接碰撞,导引部靠近收容腔的一侧壁面从而被挡止以抵消限位部受到的抵推力,避免限位部过度变形,保证了对接件与接触弹片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也能持续稳定接触。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于一端形成一插接口,围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周围的一第一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与所述第一壁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一第二壁,自所述第一壁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向所述第二壁凸设有一接触部,自两个所述侧壁分别相向弯折并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壁,自每一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插接口倾斜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沿左右方向相重叠,所述导引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且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壁。

3、进一步,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到所述第二壁之间的距离,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导引部相连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所述第二壁具有一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上下相对,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接触部的一侧为平面,沿上下方向所述抵接部与两个所述限位部部分重叠。

4、进一步,两个所述限位部左右对称分布于所述接触弹片的左右两侧,所述限位部相较所述导引部更靠近所述接触部。

5、进一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侧壁通过一弯折部连接,所述导引部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一缺口,使得所述导引部的侧边缘与所述侧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6、进一步,自其中一个所述侧壁弯折一第三壁,所述第三壁叠置于所述第一壁的外侧,自所述第一壁远离所述插接口的一端延伸所述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导引部、所述限位部沿上下方向错开,所述第三壁遮蔽于所述接触弹片的外侧,且所述接触弹片的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三壁。

7、进一步,自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倾斜延伸一辅助弹片,所述接触弹片受力可沿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弹性变形,所述辅助弹片沿上下方向挡止所述接触部过度变形,所述辅助弹片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导引部的沿左右方向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三壁挡止所述导引部的自由端。

8、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的前部凹设一容纳部,所述绝缘外壳包括至少两个端子槽,每一所述端子槽位于所述容纳部的后侧并向后贯穿所述绝缘外壳;至少两个导电端子自后向前分别对应插入两个所述端子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于后端形成一插接口,围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周围的一第一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与所述第一壁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一第二壁,自所述第一壁的前端或所述第二壁的前端向前延伸一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于所述容纳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自所述第一壁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向所述第二壁凸设有一接触部,自两个所述侧壁分别相向弯折并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壁,自每一所述限位部向后倾斜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两者沿左右方向相重叠,所述导引部的后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且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于所述第一壁,所述插接口用以供一对接件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对接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与所述接触弹片弹性抵接。

9、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层以及显露于所述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对接导体,自所述第二壁朝向所述第一壁凸设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分别抵接于所述对接导体的上下两侧,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对接导体沿上下方向部分重叠。

10、进一步,自所述绝缘外壳的后端向前凹设一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向前连通于多个所述端子槽,自所述绝缘外壳的外表面向内凹设一第一定位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一内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内壳体挡止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后侧,所述内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安装腔,自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向内凹设一第二定位孔连通于所述第二安装腔,且所述第二定位孔对齐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绝缘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安装腔,所述绝缘层对齐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沿上下方向贯穿设有一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导体之间的位置,一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依次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配合以挡止所述对接件向后脱离所述第二安装腔。

11、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一体连接,所述固定件包括一悬臂,所述悬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绝缘外壳,所述悬臂的另一端凸设所述定位凸部,自所述定位凸部的侧面凸设至少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安装腔邻近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内壁面挡止所述卡接部。

12、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分体设置,所述固定件沿一安装方向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的左右两侧各设一卡持部,所述固定件的左右两侧沿安装方向均延伸一卡接臂,两个所述卡接臂分别对应卡接于两个所述卡持部,所述固定件的中部凸设所述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的凸设方向与所述卡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同。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自每一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插接口倾斜延伸所述导引部,使得所述导引部与所述限位部一体连接,成型简单,所述导引部能够导引所述对接导体顺利进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限位空间,避免了当对接导体歪斜插入时直接与所述限位部的端部相碰撞的问题,降低了损伤所述导电端子或对接导体的风险,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沿左右方向相重叠,使得所述导引部能够伴随在所述接触弹片的左右两侧以在对接导体歪斜插入时起到保护所述接触弹片的作用,避免所述接触弹片被过度推抵,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以避免刚开始插入的插入力过大,方便使用者插接,所述导引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使得对接导体在歪斜插入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前能被插接位置更靠前的所述导引部导正,避免所述接触部被歪斜的对接导体碰撞,进一步,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壁,一方面使得对接导体朝向所述第一壁歪斜时能够通过与所述导引部接触而被及时导正,另一方面对接导体以正确姿势插入时也不会过多与所述导引部接触而增加插入力,且当所述对接导体已插入到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限位空间时,若频繁震动则会导致所述对接导体持续抵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部相连的所述导引部能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移动而被所述收容腔的另一壁面挡止,以抵消所述对接导体对所述限位部的一部分抵推力,避免所述限位部应力集中而导致过度变形而失去限位作用,使得对接导体能够沿上下方向被稳定的限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保证所述对接导体与所述接触部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也能持续的稳定接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