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92898发布日期:2023-08-10 03:27阅读:48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1、锂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循环性好、无污染、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已经在电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随着当今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不断提高及锂电池技术不断地发展的情况下,锂电池设计越来越注重高比能量设计。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电池模组内的空间越来越紧凑,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电池制造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可以提高电池模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单体组、支架、捆扎件和电连接件。电池单体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端子;支架位于所述电池单体组设置有所述电极端子的一侧,所述支架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电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捆扎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将所述电连接件捆扎固定于所述支架。

3、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将电连接件收容于电池单体设置有电极端子的一侧,可以降低对电池模组其他方向的外包络尺寸的影响。并且,通过第一凹槽收容电连接件可以减少支架对电池模组内部的空间的占用,适用于在电池模组的外包络尺寸受限的情况下在电池模组的内部保护支撑电连接件,提高电池模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单位容积内的电池单体的占比,从而提高使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的能量密度。

4、此外,捆扎件穿过第一通孔将电连接件捆扎于底壁,可以进一步降低电连接件受损的可能性。

5、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电池单体组的一侧。

6、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设置在支架的朝向背离电池单体组的一侧,利用第一凹槽的底壁沿背离电池单体组的方向支撑电连接件,降低电连接受损的可能性。

7、可选地,所述电连接件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8、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连接件在第一凹槽内沿第一方向延伸,便于电连接件与第一凹槽紧密贴合,提高支架对电连接件的保护效果,降低电连接件受损的可能性。

9、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成对设置,所述捆扎件穿过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

1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通孔成对设置,可以对捆扎件进行定位,且开孔数量多,可以减轻支架的重量,利于提高使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的能量密度。

11、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缓冲件和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电池单体组设置有所述电极端子的一侧,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电池单体组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电连接件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缓冲件将所述电连接件压紧于所述第一凹槽。

12、上述技术方案中,无须设置其他连接在电极端子所在的方向上对支架和电连接件进行限位,通过盖板压紧缓冲件以将电连接件压紧于第一凹槽即可将电连接件固定于支架上。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还设置有第二通孔。

14、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通孔能够减轻支架的质量,在电池模组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单位质量内电池单体的占比,从而提高使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

15、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16、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多个第二通孔,进一步减轻支架的质量,提高使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的能量密度。

17、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设置在所述电池单体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连接于所述端板。

18、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支架连接于端板,端板在第一方向上对支架进行限位,电池模组的内部无需设置其他结构安装支架,减少对电池模组内部空间的占用。

19、可选地,所述端板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20、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支架卡接于端板,连接结构简单,便于电池模组的组装。

21、可选地,所述端板还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输出极底座,所述输出极底座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的结构相同。

22、上述技术方案中,利用端板上未安装输出极底座的第二凹槽连接支架,只需支架的卡接部与第二凹槽匹配,无需在端板额外开设用于安装支架的安装槽,结构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

23、可选地,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支架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的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端板。

24、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三通孔使用连接件将支架与端板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架与端板连接的稳定性。

25、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线束隔离板或者与所述线束隔离板一体成型。

26、上述技术方案中,利用线束隔离板连接支架,或者,支架与线束隔离板一体成型。好处在于,一方面,提高了电池模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单位容积内电池单体的占比,从容积方面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无需额外设置其他连接结构,即可将支架固定,提高了单位质量内电池单体的占比。从质量方面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27、可选地,所述支架通过胶体粘接于所述线束隔离板。

28、上述技术方案中,胶体连接支架与线束隔离板,连接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29、可选地,所述支架为塑料件。

30、上述技术中,相对于钣金件而言,塑料件质量较轻,可以提高单位质量内电池单体的占比,从而提高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

31、可选地,所述电连接件包括汇流件和/或线束。

32、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

33、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电池单体组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成对设置,所述捆扎件穿过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缓冲件和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电池单体组设置有所述电极端子的一侧,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电池单体组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电连接件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缓冲件将所述电连接件压紧于所述第一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还设置有第二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设置在所述电池单体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还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输出极底座,所述输出极底座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的结构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支架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的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端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线束隔离板或者与所述线束隔离板一体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所述支架通过胶体粘接于所述线束隔离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塑料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包括汇流件和/或线束。

16.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17.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单体组、支架、捆扎件和电连接件。电池单体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端子;支架位于电池单体组设置有电极端子的一侧,支架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电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捆扎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将所述电连接件捆扎固定于所述支架。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内部空间利用率高,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研发人员:朱焱林,蔡万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9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