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13892发布日期:2023-10-22 06:23阅读:19来源:国知局
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的,具体为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蓄电池接线端子是用于将负载或充电器连接到单节或多节电池的电触点,接线端子具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尺寸和功能,蓄电池接线端子常见由连接板、连接柱、连接套,连接柱和外部电缆连接,连接套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连接,中国专利号为cn210074016u所公开的一种蓄电池用接线端子采用接线柱和连接座通过凸台和锥孔活动连接,从而使得接线柱方便替换,接线孔与通过螺纹与外部线缆连接,连接套和连接板通过安装孔和止转槽配合焊接固定,连接套内侧设置上锥孔和下锥孔增加连接套内侧与蓄电池内部铅极棒焊接强度,其存在以下问题:

2、一、采用凸台和锥孔配合螺纹使得接线柱与连接板活动,接线柱与连接板通过螺纹连接在使用中容易发生回转松动,不能保证接线柱和连接板稳定连接,同时通过接线孔内侧螺纹与外部线缆连接增加外部线缆安装拆卸操作难度。

3、二、连接套与连接板采用焊接方式以及连接套和蓄电池铅极棒采用焊接方式,后期维护蓄电池必须拆卸蓄电池内部结构,增加蓄电池接线端子后期替换维护的成本和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采用凸台和锥孔配合螺纹使得接线柱与连接板活动,接线柱与连接板通过螺纹连接在使用中容易发生回转松动,不能保证接线柱和连接板稳定连接,同时通过接线孔内侧螺纹与外部线缆连接增加外部线缆安装拆卸操作难度和连接套与连接板采用焊接方式以及连接套和蓄电池铅极棒采用焊接方式,后期维护蓄电池必须拆卸蓄电池内部结构,增加蓄电池接线端子后期替换维护的成本和工作量的问题,实现以上连接柱防动、对压接线、连接套和连接板以及连接套和铅极棒可活动分离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套的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电极套,该电极套用于连接蓄电池接线端子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所述电极套的外部活动连接有用于电极套和底板限位的防转组件,所述电极套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电极套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的内侧活动连接有用于配合第一螺孔固定电极套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的顶轴。所述底板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蓄电接线端子连接柱的第二槽口,所述第二槽口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用于蓄电池接线端子和外部线缆连接的接线柱,所述接线柱的外部活动连接有用于接线柱和底板卡位的止挡边,所述接线柱的外部活动连接有用于接线柱和底板安装固定的定位组件,所述接线柱的内侧开设有用于接线柱和外部线路连接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内侧活动连接有用于接线柱和外部线路的紧固的夹持组件。

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槽口和电极套同轴线,所述电极套和底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防转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槽口内侧用于固定电极套和底板的凹槽、固定连接于电极套底部用于配合凹槽对电极套限位的凸块。

4、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圆形等角度排列在第一槽口的内侧,所述凸块圆形等角度排列在电极套的外部,所述第一槽口和电极套的数量位移一一对应。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孔等角度圆形排列在电极套的表面,所述顶轴与第一螺孔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顶轴的长度大于第一螺孔的长度,所述顶轴和第一螺孔通过螺纹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槽口中心线与接线柱轴线相互重合,所述止挡边与第二槽口的限位卡接。

7、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开设于底板侧面的第一安装孔、开设于接线柱侧面的第二安装孔、活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侧用于固定底板和接线柱的定位杆,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均与定位杆通过螺纹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开设于接线柱表面的第二螺孔、滑动连接于装配槽内侧的挤压块、活动连接于挤压块外部用于配合第二螺孔固定外部线缆和接线柱的推杆,所述推杆与第二螺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孔和装配槽位置中心对称且内部相通。

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0、通过凹槽和凸块使得电极套和底板限位卡接,电极套通过螺栓和底板紧固连接,电极套和蓄电池内侧铅极棒通过第一螺孔配合顶轴安装紧固连接,从而使得电极套和底板,电极套和蓄电池内侧铅极棒在后期安装维护中可独立拆卸维护,降低了蓄电池接线端子维护的成本和工作量,同时第二槽口和止挡边使得接线柱和底板限位防转卡接,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配合定位杆对接线柱和底板固定连接,提高了接线柱和底板安装的可靠性,推杆在第二螺孔内侧转动使得挤压块在装配槽内侧滑动将放入接线柱内侧的外部线缆对压固定,提高了接线柱和外部线缆的装配强度和维护便捷性。



技术特征:

1.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套的第一槽口(11),所述第一槽口(1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电极套(12),该电极套(12)用于连接蓄电池接线端子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所述电极套(12)的外部活动连接有用于电极套(12)和底板(1)限位的防转组件(13),所述电极套(12)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电极套(12)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的第一螺孔(14),所述第一螺孔(14)的内侧活动连接有用于配合第一螺孔(14)固定电极套(12)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的顶轴(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口(11)和电极套(12)同轴线,所述电极套(12)和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防转组件(13)包括开设于第一槽口(11)内侧用于固定电极套(12)和底板(1)的凹槽(131)、固定连接于电极套(12)底部用于配合凹槽(131)对电极套(12)限位的凸块(1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31)圆形等角度排列在第一槽口(11)的内侧,所述凸块(132)圆形等角度排列在电极套(12)的外部,所述第一槽口(11)和电极套(12)的数量位移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孔(14)等角度圆形排列在电极套(12)的表面,所述顶轴(15)与第一螺孔(14)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顶轴(15)的长度大于第一螺孔(14)的长度,所述顶轴(15)和第一螺孔(14)通过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口(2)中心线与接线柱(21)轴线相互重合,所述止挡边(22)与第二槽口(2)的限位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23)包括开设于底板(1)侧面的第一安装孔(231)、开设于接线柱(21)侧面的第二安装孔(232)、活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二安装孔(232)内侧用于固定底板(1)和接线柱(21)的定位杆(233),所述第一安装孔(231)、第二安装孔(232)均与定位杆(233)通过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25)包括开设于接线柱(21)表面的第二螺孔(251)、滑动连接于装配槽(24)内侧的挤压块(252)、活动连接于挤压块(252)外部用于配合第二螺孔(251)固定外部线缆和接线柱(21)的推杆(253),所述推杆(253)与第二螺孔(25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孔(251)和装配槽(24)位置中心对称且内部相通。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蓄电池接线端子连接套的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用于蓄电池接线端子和蓄电池内部铅极棒的电极套。通过凹槽和凸块使得电极套和底板限位卡接,电极套通过螺栓和底板紧固连接,电极套和蓄电池内侧铅极棒通过第一螺孔配合顶轴安装紧固连接,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配合定位杆对接线柱和底板固定连接,提高了接线柱和底板安装的可靠性,推杆在第二螺孔内侧转动使得挤压块在装配槽内侧滑动将放入接线柱内侧的外部线缆对压固定,提高了接线柱和外部线缆的装配强度和维护便捷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珊,林燕,袁丹磊,王惠军,赵丹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市亚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3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