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29372发布日期:2023-10-14 18:0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缆加工,具体涉及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1、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而的尾部和线材衔接的部分胶皮都会有一小节加厚的部分,它被称为网尾,添加网尾的目的通常是增加数据线在频繁插拔插头时面对线头的摇摆有更好的摇摆性能,也就是在频繁弯折线头部分时不容易将线头位置的胶皮弄破。日常使用时线材位置移动后在整个线材上受力最频繁的位置就是网尾所在位置。

2、在现有的电缆加工技术中需要对电缆表面进行二次注塑形成网尾,在进行二次注塑前需要使用环已酮等化学材料对电缆表面进行涂刷,以增强电缆表面的粗糙度,但长期接触含有环己酮的物质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还会刺激皮肤,并且增加患癌几率,对员工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增加了电缆制造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

2、本实用新型就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相邻设置的压烫结构和降温结构,以及设于压烫结构和降温结构下方的旋转输送结构;

4、压烫结构,包括压烫上模及驱动压烫上模上下活动的第一升降模组;

5、降温结构,包括降温上模及驱动降温上模上下活动的第二升降模组,所述降温上模内形成有供电缆置入的降温腔;

6、旋转输送结构,包括转动板、设置在转动板上的压烫下模,以及驱动压烫下模在压烫结构与降温结构之间移动的旋转模组,所述压烫上模和压烫下模闭合形成与电缆抵接的压烫腔。

7、优选的,所述压烫上模与压烫下模内形成导热孔,所述导热孔内插设有加热棒,且所述压烫腔形成与电缆护套抵接的压烫部。通过以上改进,将加热棒插入到压烫上模与压烫下模对的导热孔内,并用螺丝固定,随着加热棒进行发热,加热棒将热量传导至压烫上模与压烫下模上的压烫部,压烫部与电缆护套抵接,使电缆护套融化形成凹陷,从而提高了电缆表面的粗糙程度,使二次成型时网尾可以更好的附着在电缆上,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环已酮材料,避免对员工身体造成损伤,且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

8、优选的,所述压烫部端部形成有与电缆轮廓匹配的压烫斜面,所述压烫斜面朝向电缆设置并支承电缆。通过以上改进,当电缆置入在压烫腔内时,压烫部端部的压烫斜面从两侧朝内对电缆进行作用,使电缆的整个外周都形成凹陷,使二次成型时网尾可以更好的附着在电缆上。

9、优选的,所述压烫下模上形成有挡边,所述挡边构成压烫腔的边界,所述压烫下模上形成有供挡板置入的避让槽。通过以上改进,压烫下模上形成与电缆抵接的挡边,挡边与电缆护套的外周抵接,使电缆更好的固定在压烫下模上,且压烫下模上形成有供挡板置入的避让槽,保证了合模时不会发生干涉,且提高了在压烫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压烫上模和压烫下模之间的热量传导。

10、优选的,所述压烫上模和压烫下模上形成有关于电缆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压烫组件,所述压烫组件包括用于构成压烫腔边界的挡边,以及布置在挡边之间的至少一个压烫部,压烫部和挡边间隔设置。通过以上改进,多个间隔设置的压烫组件沿电缆长度方向对电缆的护套进行压烫,使电缆的外周上间隔形成多个凹陷,使二次成型时网尾可以更好的附着在电缆上。

11、优选的,所述转动板上还设有固定抬升结构,所述固定抬升结构包括固定板及驱动固定板上下移动的升降气缸,所述固定板上穿设有若干个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之间形成有与电缆抵接的固定通道。通过以上改进,固定板上穿设有若干个限位柱,固定柱将对电缆外周进行抵接固定,从而保证电缆在压烫过程中和降温过程中的稳定性,且可以通过升降气缸带动固定板上下活动,从而使电缆进行热烫及快速降温定型。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至少包括顶升状态和下降状态,所述固定板处于顶升状态时,所述固定通道内的电缆置入在降温腔内,所述固定板处于下降状态时,所述固定通道与压烫腔相对设置。通过以上改进,当固定板处于下降状态时,固定板的固定通道与压烫腔相对设置,对电缆的护套表面进行压烫处理,以增加电缆表面的粗糙度,完成压烫后,升降气缸带动固定板上升,旋转模组进行旋转,使压烫完成的电缆位于降温上模下方,随后降温上模下降使电缆置入到降温腔内,从而实现对压烫部位的快速降温定型。

13、优选的,所述降温腔两侧设有若干个吹气孔,所述吹气孔连接有进气接头,所述降温腔两侧形成若干个出气孔。通过以上改进,出气孔连接进气接头,进气接头连接气管往吹气孔内充气,气体在降温腔内快速流动,对电缆的压烫部位进行快速降温、定型,气体从降温腔两端排出,并从出气孔排出,增加了气体流送的速率,从而提高了降温、定型效果。

14、优选的,所述吹气孔相对设置,且所述吹气孔正对电缆的压烫区域。通过以上改进,吹气孔相对设置从两侧正对电缆周侧的压烫区域吹风,提高了降温、定型效果,且吹气孔间隔设置并正对电缆周侧的压烫区域,保证整个压烫区域都可以进行良好的降温。

15、优选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温度控制器。通过以上改进,可以根据需求调节温度控制器,从而控制加热管的问题,调节压烫的效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7、1、通过加热棒进行发热,加热棒将热量传导至压烫上模与压烫下模上的压烫部,压烫部与电缆护套抵接,使电缆护套融化形成凹陷,从而提高了电缆表面的粗糙程度,使二次注塑成型时,网尾可以更好的附着在电缆上,且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环已酮材料,避免对员工身体造成损伤,且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

18、2、通过旋转输送结构将电缆输动至降温上模下方,降温上模下降使电缆置入在降温腔内,降温腔内对电缆的压烫区域进行吹风,使其快速降温、定型,从而提高了二次注塑成型时网尾附着在电缆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上设有相邻设置的压烫结构(2)和降温结构(3),以及设于压烫结构(2)和降温结构(3)下方的旋转输送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烫上模(101)与压烫下模(202)内形成导热孔(205),所述导热孔(205)内插设有加热棒(206),且所述压烫腔(204)形成与电缆护套抵接的压烫部(20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烫部(207)端部形成有与电缆轮廓匹配的压烫斜面(208),所述压烫斜面(208)朝向电缆设置并支承电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烫下模(202)上形成有挡边(301),所述挡边(301)构成压烫腔(204)的边界,所述压烫下模(202)上形成有供挡板置入的避让槽(3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烫上模(101)和压烫下模(202)上形成有关于电缆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压烫组件(107),所述压烫组件(107)包括用于构成压烫腔(204)边界的挡边(301),以及布置在挡边(301)之间的至少一个压烫部(207),压烫部(207)和挡边(301)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201)上还设有固定抬升结构(5),所述固定抬升结构(5)包括固定板(303)及驱动固定板(303)上下移动的升降气缸(304),所述固定板(303)上穿设有若干个限位柱(305),所述限位柱(305)之间形成有与电缆抵接的固定通道(30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03)至少包括顶升状态和下降状态,所述固定板(303)处于顶升状态时,所述固定通道(306)内的电缆置入在降温腔(105)内,所述固定板(303)处于下降状态时,所述固定通道(306)与压烫腔(204)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腔(105)两侧设有若干个吹气孔(307),所述吹气孔(307)连接有进气接头(308),且所述降温腔(105)两侧形成若干个出气孔(3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孔(307)相对设置,且所述吹气孔(307)正对电缆的压烫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温度控制器(106)。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表面处理结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相邻设置的压烫结构和降温结构,以及设于压烫结构和降温结构下方的旋转输送结构;压烫结构,包括压烫上模及驱动压烫上模上下活动的第一升降模组;降温结构,包括降温上模及驱动降温上模上下活动的第二升降模组,所述降温上模内形成有供电缆置入的降温腔;旋转输送结构,包括转动板、设置在转动板上的压烫下模,以及驱动压烫下模在压烫结构与降温结构之间移动的旋转模组,所述压烫上模和压烫下模闭合形成与电缆抵接的压烫腔。

技术研发人员:付志强,陆国鹏,余崇威,洪佳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慈溪市万能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