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接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95065发布日期:2023-11-30 00:56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接线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缆,具体为一种电缆接线器。


背景技术:

1、电缆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简称为电缆,在日常工作使用过程中,由于长度等问题经常会对两根电缆进行连接工作,从而需要使用到接线器。

2、现有接线器在使用时通常是将两端电缆线头插入接线器的圆孔或者方孔内,再通过螺钉或卡块直接紧定,这种接线方式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导线与螺钉的紧定接触面较小,且卡块对绝缘表面较为光滑的电缆摩擦阻尼效果一般,受到拉力后容易导致导线脱落或断电虚接的情况,因此,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缆接线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接线器,以解决现有电缆接线器对两侧电缆的紧固效果一般,受到外力时容易导致导线脱落或断电虚接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缆接线器,包括壳体、管体和转盖,所述壳体的前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壳体的前侧导孔内转动连接有绝缘转杆,所述绝缘转杆的后端转动连接有接线导体,所述绝缘转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绝缘转轮,所述绝缘转轮的前侧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的后端面与壳体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盖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阻尼垫,所述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螺纹套,所述外螺纹套的表面开设有间隙槽,所述转盖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所述壳体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压槽。

4、优选的,所述压槽均设置在接线导体的上下两侧,一组所述压槽呈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压槽的宽度大于接线导体的宽度。

5、优选的,所述内螺纹套的外径与管体的内径大小相同,所述管体的内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内螺纹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弹性环。

6、优选的,所述内螺纹套的两侧内径大小不同,所述螺纹套的一侧内径与外螺纹套的外径大小相同。

7、优选的,所述弹性阻尼垫的后端面与绝缘转轮的前端面紧密贴和,所述保护盖、壳体、管体均与绝缘转杆为同一材质。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9、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绝缘转杆、接线导体、外螺纹套和内螺纹套等结构使绝缘转轮可以通过绝缘转杆控制接线导体进行旋转,通过接线导体的转动对两侧电缆接头进行压固,同时配合外螺纹套与内螺纹套对电缆绝缘层进行紧固,实现了电缆接线器可以对电缆进行实接紧固的能力,解决了现有电缆接线器对两侧电缆的紧固效果一般,受到外力时容易导致导线脱落或断电虚接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缆接线器,包括壳体(1)、管体(2)和转盖(1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前端面开设有凹槽(5),所述壳体(1)的前侧导孔内转动连接有绝缘转杆(3),所述绝缘转杆(3)的后端转动连接有接线导体(4),所述绝缘转杆(3)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绝缘转轮(6),所述绝缘转轮(6)的前侧设置有保护盖(7),所述保护盖(7)的后端面与壳体(1)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盖(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阻尼垫(8),所述管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螺纹套(9),所述外螺纹套(9)的表面开设有间隙槽(10),所述转盖(12)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11),所述壳体(1)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压槽(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槽(15)均设置在接线导体(4)的上下两侧,一组所述压槽(15)呈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压槽(15)的宽度大于接线导体(4)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套(11)的外径与管体(2)的内径大小相同,所述管体(2)的内壁开设有卡槽(14),所述内螺纹套(1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弹性环(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套(11)的两侧内径大小不同,所述内螺纹套(11)的一侧内径与外螺纹套(9)的外径大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阻尼垫(8)的后端面与绝缘转轮(6)的前端面紧密贴和,所述保护盖(7)、壳体(1)、管体(2)均与绝缘转杆(3)为同一材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电缆接线器,包括壳体、管体和转盖,所述壳体的前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壳体的前侧导孔内转动连接有绝缘转杆,所述绝缘转杆的后端转动连接有接线导体,所述绝缘转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绝缘转轮,所述绝缘转轮的前侧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的后端面与壳体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盖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阻尼垫,所述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螺纹套,所述外螺纹套的表面开设有间隙槽,所述转盖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所述壳体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压槽,通过设置的绝缘转杆、接线导体、外螺纹套和内螺纹套等结构实现了电缆接线器可以对电缆进行实接紧固的能力,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继超,李云峰,李树梅,李喜喜,孔爱红,路红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塑力电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