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52852发布日期:2023-08-27 10:15阅读:36来源:国知局
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1、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2、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新能源作为动力。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可循环充电、安全环保等优点,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系统等领域中。

3、现有技术中,电池通常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当一个电池单体出现热失控时,多个电池单体之间易于发生热蔓延的情况,降低了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解决了因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发生热蔓延而导致电池的安全性变差的问题。

2、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3、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

4、至少一个分隔件,每个所述分隔件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所述分隔件包括隔热层、第一导热层和第二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中的一个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层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中的另一个导热连接,所述隔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之间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多个表面,所述多个表面包括面积最大的第一表面,所述隔热层的相反两侧分别设有隔热面,所述隔热面与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隔热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值的范围为0.7-1.2;

5、导热件,和每个所述分隔件均导热连接。

6、本技术中的电池,在相邻设置的两个电池单体之间设置分隔件,利用第一导热层与第二导热层将相邻设置的两个电池单体分别与导热件的导热连接,以使电池单体使用过程中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导热件,从而使得电池单体处于安全稳定的温度下运行。通过在第一导热层与第二导热层之间设置隔热层,当一个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其热失控的热量被隔热层所阻挡,减少了向相邻电池单体传递热量的可能,从而减少了电池单体之间发生热蔓延的情况,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7、另外,通过对隔热层与第一表面的面积比进行设定,从而能够使得隔热层能够对第一表面的区域进行充分覆盖,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池单体的热量的阻隔效果,使得电池单体件的热蔓延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地降低,也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值的范围为0.8-1。通过对隔热层与第一表面的面积比的进一步设定,进一步增加了隔热层能够对第一表面的覆盖能力,使得对电池单体的热量的阻隔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进一步减少了电池单体件的热蔓延问题,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层具有第一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与相邻设置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导热连接,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5-1.2。通过对第一导热层与第一表面的面积比进行设定,从而能够增加第一导热层与第一表面接触区域,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导热层对电池单体的热交换能力,进而减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可能,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热层具有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二导热面与相邻设置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5-1.2。通过对第二导热层与第一表面的面积比进行设定,从而能够增加第二导热层与第一表面接触区域,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导热层对电池单体的热交换能力,进而减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可能,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8-1;

12、和/或所述第二导热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8-1。

13、通过进一步对第一导热层与第一表面的面积比进行设定,进一步增加了第一导热层与第一表面接触区域,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导热层对电池单体的热交换能力,电池单体热失控的可能性得到了进一步地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另外,通过进一步对第二导热层与第一表面的面积比进行设定,进一步增加了第二导热层与第一表面接触区域,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导热层对电池单体的热交换能力,电池单体热失控的可能性得到了进一步地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导热层的尺寸为a,所述a的范围为0.1mm-5mm。通过对导热层在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设置,在第一导热层满足电池单体的热交换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使得第一导热层的体积得到减小,从而减小了电池组件的体积,进而能够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二导热层的尺寸为b,所述b的范围为0.1mm-5mm。通过对导热层在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设置,在第二导热层满足电池单体的热交换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使得第二导热层的体积得到减小,从而减小了电池组件的体积,进而能够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a的范围为0.2mm-3mm;

17、和/或,所述b的范围为0.2mm-3mm。

18、通过进一步对第一导热层在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设置,在第一导热层满足电池单体的热交换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使得第一导热层的体积得到进一步地减小,实现了电池组件的体积的进一步减小,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另外,通过进一步对第二导热层在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设置,在第二导热层满足电池单体的热交换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使得第二导热层的体积得到进一步地减小,实现了电池组件的体积的进一步减小,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所述隔热层的尺寸为c,所述c的范围为0.1mm-5mm。通过对隔热层在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设置,在隔热层满足电池单体的热量进行阻隔的基础上能够使得隔热层的体积得到减小,从而减小了电池组件的体积,进而能够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c的范围为0.2mm-3mm。通过进一步对隔热层在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设置,在隔热层满足电池单体的热量进行阻隔的基础上能够使得隔热层的体积得到了进一步地减小,进一步减小了电池组件的体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层与所述隔热层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卡接、焊接或铆接;

22、和/或,所述第二导热层与所述隔热层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卡接、焊接或铆接。

23、通过对第一导热层与隔热层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的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导热层与隔热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减少了第一导热层与隔热层分离的情况,使得隔离件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了提高。通过对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的设置,从而使得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减少了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分离的情况,使得隔离件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2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层包括铜质件、铝制件和石墨件中的至少一种;

25、和/或,所述第二导热层包括铜质件、铝制件和石墨件中的至少一种;

26、和/或,所述隔热层包括泡棉、陶瓷件和氧化硅气溶胶中的至少一种。

27、通过对第一导热层和第二导热层的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导热层和第二导热层能够适应不同电池单体的热交换需求,使得热交换效率能够得到提高。另外,通过对隔热层进行设置,使得隔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电池的隔热需求,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得到有效地提升。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层与所述导热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粘接、铆接或者卡接;

29、和/或,所述第二导热层与所述导热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粘接、铆接或者卡接。

30、通过对第一导热层与导热件连接固定方式的设置,使得第一导热层与导热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得到提高,减少了第一导热层相对导热件松动而导致热传递效果变差的问题。同样的通过对第二导热层与导热件连接固定方式的设置,使得第二导热层与导热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得到提高,减少了第二导热层相对导热件松动而导致热传递效果变差的问题。

31、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电池。

32、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