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84637发布日期:2023-09-16 22:20阅读:26来源:国知局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1、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甚广,例如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趋势。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电池寿命、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目前的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其旨在改善相关技术中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端板、面板和介质流道,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所述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端板,所述介质流道具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入口和/或所述介质出口设置于所述面板。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箱体设置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用于通入换热介质,以对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介质流道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设置于面板,通过面板上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可直接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或流出介质流道,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介质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设置于所述端板,所述第二流道设置于所述面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端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面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通,这样,可以通过面板上的第二流道向端板上的第一流道供给换热介质,或者可以通过第二流道使第一流道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6、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端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流道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所述面板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以使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贴合,使得第一流道的第一开口与第二流道的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从而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直接连通。这样,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无需使用管路相连,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背离所述端板的表面形成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面板背离端板的表面面积较大,设置介质入口或介质出口较为方便。并且,介质入口在与介质供给管路相连时具有较大的避让空间,或介质出口在与介质流出管路相连时具有较大的避让空间,使得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路不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有利于简化安装,提升生产效率。

10、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第一方向,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贯穿面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第二流道的长度较短,换热介质能够更快地进入到第一流道内与箱体内部的设备进行热交换,对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的灵敏性更高,或者换热介质能够更快地离开介质流道。

1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一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形成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一流道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段在面板上形成介质入口或介质出口,第一段用于与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道连通,因此,将第一段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以便于与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道相连。第二段用于与第一流道连通,将第二段和第一流道的横截面设置为方形,有利于降低换热介质的流速,使得换热介质能够更充分的与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制造时,第一流道的横截设置为方形,以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升制造效率。第二段的横截面与第一流道的横截面相适应。

1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介质流道包括两个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两个所述第二流道,一个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入口,另一个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出口。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端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面板上设置有两个独立的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两个第二流道,这样,可以通过面板上的一个第二流道向端板上的第一流道供给换热介质,通过另一个第二流道使第一流道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进一步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16、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第一方向,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面板包括板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于所述板体,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端板和所述板体,所述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所述连接部。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凸出于板体,以便于通过连接部将面板连接于端板,例如,便于将连接部与端板焊接。板体是围成箱体的容纳空间的一个壁,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连接部,在连接部与端板连接后,介质流道位于容纳空间的外侧,介质流道内的换热介质不易对容纳空间内的设备造成损害。

1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用于安装内部设备,所述内部设备容纳于所述箱体内。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连接部上设置安装结构,也即将安装结构集成于面板,便于将内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上。这样,可以减少设备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设备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0、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结构为设置于连接部上的安装孔,有利于简化箱体的结构和减轻箱体的重量。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则内部设备可以与安装孔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箱本体与内部设备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稳定性较好。

2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孔为盲孔。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孔为盲孔,意味着安装孔不会贯穿连接部,降低安装孔的设置对连接部的结构强度的影响,还可以不需要在安装孔处进行密封处理,降低箱体的制造难度。

2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安装结构,多个所述安装结构间隔设置。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部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结构,连接部和内部设备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安装位置,不仅能够使得箱体和内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还能减小每个安装位置承受的载荷。

26、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挂载结构,所述挂载结构用于将所述箱体与外部设备连接,所述外部设备位于所述箱体外。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连接部上设置挂载结构,也即将安装结构和挂载结构均集成于面板,便于将外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上。这样,可以减少挂载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挂载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结构包括挂载孔,所述挂载孔设置有内螺纹。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结构为设置于连接部上的挂载孔,有利于简化箱体的结构和减轻箱体的重量。挂载孔设置有内螺纹,则外部设备可以与挂载孔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箱本体与外部设备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稳定性较好。

30、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孔为盲孔。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孔为盲孔,意味着挂载孔不会贯穿连接部,降低挂载孔的设置对连接部的结构强度的影响,还可以不需要在挂载孔处进行密封处理,降低箱体的制造难度。

3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包括设置于连接部的挂载件,所述挂载结构设置于所述挂载件上。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结构设置于挂载件,可以通过挂载件实现箱体和外部设备连接,使得箱体和外部设备连接更加方便。

3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件与所述连接部焊接。

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件与连接部焊接,不仅连接方式方便,还能使得挂载件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好,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36、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件为套筒,所述套筒具有内螺纹。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件为套筒并在套筒内设有内螺纹,挂载件与外部设备螺纹配合以实现将箱体挂载于外部设备,挂载方式简单、方便且稳定性好。

3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挂载结构,多个所述挂载结构间隔设置。

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箱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挂载结构,箱体和外部设备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挂载位置,不仅能够使得箱体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还能减小每个挂载位置承受的载荷。

40、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板体和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4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板体和连接部一体成型,整体性较好,面板的强度较高。

4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另一端。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端壁上设置面板和与面板相对的侧板,一方面,能够提高箱体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限定出内部设备的容纳空间,使得内部设备稳定地装配于箱体内,再一方面,面板和侧板凸出于端板的表面,当内部设备通过胶水粘接于端板时,能够有效地控制溢胶空间,降低因胶水溢出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风险。

4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分体设置并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箱体包括所述端板、所述面板和所述侧板,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端板、所述面板和所述侧板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

4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便于分别制造并拼合形成箱体。端板、面板和侧板均位于第二箱体。

4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池单体和上述的箱体,所述电池单体容纳于所述箱体内。

4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