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庭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28707发布日期:2023-11-30 14:3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庭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储能,特别涉及一种家庭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家庭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储能系统投入运行。目前,家庭储能装置常常采用堆叠式的设计,多个储能部相互堆叠并进行有效的组合。储能部内安装有多个串联相连的储能电池,并在储能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为此,每个储能部的机柜壳体背部一般都会设置有散热通道。但家庭储能装置经常会被推至靠墙放置,以减少占用居住空间。家庭储能装置每个储能部的背部的散热通道容易被墙壁堵住,导致家庭储能装置散热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家庭储能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家庭储能装置背后的散热通道容易被墙壁堵住、家庭储能装置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家庭储能装置,包括多个上下堆叠的储能部和移动底盘,所述移动底盘设于所述储能部的底部,每个所述储能部包括:

3、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一侧设有通孔;

4、盖体,所述盖体盖合所述固定壳,且所述盖体设有散热通道;

5、把手,所述把手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壳,所述把手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对应所述通孔设置;以及

6、定位件,所述定位件活动安装于所述固定壳的侧边,所述定位件贯穿所述通孔和所述固定孔,以与所述把手插接,进而固定所述把手;所述固定壳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定位件凸出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设于所述限位槽,并能够在所述限位槽移动,以使得所述定位件插接于所述固定孔,或脱离出所述固定孔。

7、可选地,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帽和定位杆,所述限位凸部位于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定位帽之间,且相对于所述定位杆凸出设置,所述插接贯穿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定位杆能够插接于所述固定孔,进而将所述把手固定。

8、可选地,所述固定壳设有两容置槽,两所述容置槽间隔设置,所述把手包括两转动耳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两所述转动耳部,两所述转动耳部均与所述固定壳转动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两所述容置槽,其中一所述转动耳部设有所述固定孔。

9、可选地,两所述转动耳部的内侧凸出设置有转轴,所述容置槽的侧壁设有安装孔,所述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

10、可选地,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安装孔错位设置,所述固定孔靠近所述连接部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盖体对应所述容置槽设置有避让槽。

12、可选地,所述固定壳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固定壳转动安装把手,并在固定壳的侧边安装定位件,定位件能够贯穿固定壳侧边上的通孔,并插入到把手的固定孔,以锁定把手,进而使得把手能够在固定壳上水平固定住;将家庭储能装置通过移动底盘往靠近墙体的方向推动时,把手能够抵接到墙体,以阻挡使用者继续推动家庭储能装置,进而限定家庭储能装置与墙壁之间的距离,每个储能部的背部散热通道不被墙壁封堵,保障了家庭储能装置散热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家庭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上下堆叠的储能部和移动底盘,所述移动底盘设于所述储能部的底部,每个所述储能部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庭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帽和定位杆,所述限位凸部位于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定位帽之间,且相对于所述定位杆凸出设置,所述插接贯穿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定位杆能够插接于所述固定孔,进而将所述把手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庭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设有两容置槽,两所述容置槽间隔设置,所述把手包括两转动耳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两所述转动耳部,两所述转动耳部均与所述固定壳转动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两所述容置槽,其中一所述转动耳部设有所述固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家庭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转动耳部的内侧凸出设置有转轴,所述容置槽的侧壁设有安装孔,所述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家庭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安装孔错位设置,所述固定孔靠近所述连接部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家庭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对应所述容置槽设置有避让槽。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中所述的家庭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底盘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家庭储能装置,家庭储能一体包括包括多个上下堆叠的储能部和移动底盘,每个储能部包括固定壳、盖体、把手和定位件,固定壳的一侧设有通孔,把手转动安装于固定壳,把手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对应通孔设置。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固定壳转动安装把手,并在固定壳的侧边安装定位件,定位件能够插入到把手的固定孔,以锁定把手,进而使得把手能够在固定壳上水平固定住;将家庭储能装置通过移动底盘往靠近墙体的方向推动时,把手能够抵接到墙体,以阻挡使用者继续推动家庭储能装置,进而限定家庭储能装置与墙壁之间的距离,每个储能部的背部散热通道不被墙壁封堵,保障了家庭储能装置散热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彭文科,刘珊红,王广,杨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创巨湾(广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