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48454发布日期:2023-09-23 21:5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电池散热的好坏是影响新能源电池的电池寿命、续航里程等功效的重要指标。在一些方案中,采用热管理部件夹持在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对电池进行散热,热管理部件的结构设计与改进是关系电池散热效果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热管理部件存在散热效果需要提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热管理部件存在散热效果需要提升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一种热管理部件,包括:

3、第一换热板;

4、第二换热板;

5、分隔板,层叠设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

6、其中,分隔板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分隔板与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

7、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造型简洁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一方面便于与邻近的电池单体共同装配成电池,另一方面便于均匀地接收邻近的电池单体传递的应力以及散发的热量,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造型复杂的分隔板用于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能够有利于减少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散热效率。通过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分隔板形成三明治式的热管理部件,分隔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

9、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与邻近的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提升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使得热管理部件的外型简洁规整,便于夹持在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减少应力集中问题的发生,且减少热管理部件的整体的厚度,有利于电池单体的装配数量增加,有利于相应的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提升;此外还有利于简化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造型工艺。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具有靠近第一换热板的第一表面以及靠近第二换热板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的部分向第二换热板一侧凹陷形成多个凹槽;第二表面与凹槽对应的部分向第二换热板一侧凸起形成多个凸条;相邻两个凸条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换热板覆盖多个凹槽以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板覆盖多个间隙以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

11、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的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使得分隔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减少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散热效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平面;第一表面上除去多个凹槽之外的区域为平面且与第一换热板贴合;和/或,第二表面在多个凸条的顶部形成平面以与第二换热板贴合。

13、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之间的设置,增大分隔板分别与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结合的牢固程度。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

15、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简化凹槽与凸条的制程。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冲压的工艺使得第一表面内凹为凹槽,且第二表面外凸为凸条,其中,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的厚度范围是0.2mm-30mm。

17、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分隔板的厚度较小,以使得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厚度较小,增加了电池的总体能量密度。且分隔板的厚度较小使得填充于第一换热流道的换热介质和填充于第二换热流道的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阻减小,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包括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多个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延伸至第二边缘;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

19、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延伸至第二边缘,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增加可供换热介质流通的空间,使得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沿着第一边缘指向第二边缘的方向均可实现对于电池单体的换热,提升了热管理部件的散热均衡程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向第二边缘蜿蜒延伸;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蜿蜒延伸。

21、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多个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向第二边缘蜿蜒延伸,增加了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的换热路径,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果。

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互平行;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多个第二换热流道均包括垂直于第一边缘的平直段。

23、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的蜿蜒延伸的一种具体方案,以增加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的换热路径,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果。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

25、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呈轴对称分布的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的设置,增加了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的设计的规整性,便于排布较多数量的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

26、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

27、如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热管理部件;

28、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电池单体;

29、其中,热管理部件设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

30、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提供包含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热管理部件的电池,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池的整体的散热效果,减小电池因散热不佳导致的整体性能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系数,扩大电池的应用领域;还可以由于热管理部件的厚度较薄,增加电池内电池单体的装配数量,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31、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32、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提供包含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用电装置,有利于提升用电装置的散热效果、安全系数等性能指标,有利于提升用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远离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换热板远离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第一表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部分向所述第二换热板一侧凹陷形成多个凹槽;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凹槽对应的部分向所述第二换热板一侧凸起形成多个凸条;相邻两个所述凸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换热板覆盖多个所述凹槽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板覆盖多个所述间隙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所述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厚度范围是0.2mm-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包括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蜿蜒延伸;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蜿蜒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平行;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均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边缘的平直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

1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部件;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热管理部件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

12.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热管理部件包括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分隔板,分隔板层叠设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其中,分隔板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分隔板与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本申请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通过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分隔板形成三明治式的热管理部件,分隔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余凯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5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