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71372发布日期:2023-12-14 08:56阅读:23来源:国知局
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缆,具体涉及一种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


背景技术:

1、鉴于轨道交通的安全性,机车内部用的连接电缆全面要求低烟、无卤、低毒、耐油、耐腐蚀。同时,大量电气化设备的全面应用,对机车连接电缆的柔软、耐磨、耐压、高载流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2、现有的机车连接电缆在低烟无卤低毒等方面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但是连接电缆的柔软性方向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开发一种高安全性的超柔软、高耐磨的机车用连接电缆,以满足狭小空间内的电缆敷设及提高空间利用率,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该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在保证电缆韧性与强度的同时,为折弯提供空间,从而提升电缆的柔软性,又提高了电缆的耐磨性与表面光滑性,从而满足在狭小空间内的使用需求和使用的安全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包括:中心导体和包覆于中心导体外侧的绝缘层,所述中心导体由若干个股线导体绞合而成,若干个所述股线导体沿周向依次排布并在其中央形成一间隙,每个所述股线导体均由若干根分股线绞合而成且其绞合方向与股线导体的绞合方向相反,若干根分股线中的一根位于中心,其余分股线围绕中心均匀排布,所述绝缘层外侧紧密包覆有一尼龙加强层。

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4、1.上述方案中,每根所述分股线由若干根镀锡铜线绞合而成,所述镀锡铜线的直径为0.08mm~0.12mm。

5、2.上述方案中,所述尼龙加强层的厚度为0.1mm~0.2mm。

6、3.上述方案中,所述尼龙加强层为尼龙66加强层或尼龙12加强层。

7、4.上述方案中,若干个所述股线导体的绞合节径比为10~15。

8、5.上述方案中,所述中心导体由5个股线导体绞合而成。

9、6.上述方案中,所述股线导体由7根分股线绞合而成。

10、7.上述方案中,所述绝缘层为聚烯烃绝缘层。

1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2、本实用新型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中心导体由若干个股线导体绞合而成,若干个股线导体沿周向依次排布并在其中央形成一间隙,每个股线导体均由若干根分股线绞合而成且其绞合方向与股线导体的绞合方向相反,若干根分股线中的一根位于中心,其余分股线围绕中心均匀排布,绝缘层外侧紧密包覆有一尼龙加强层,在保证电缆韧性与强度的同时,通过股线导体排布形成的间隙为折弯提供空间,从而提升电缆的柔软性,又通过加强层提高了电缆的耐磨性与表面光滑性,从而满足在狭小空间内的使用需求和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包括:中心导体(1)和包覆于中心导体(1)外侧的绝缘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1)由若干个股线导体(6)绞合而成,若干个所述股线导体(6)沿周向依次排布并在其中央形成一间隙(2),每个所述股线导体(6)均由若干根分股线(5)绞合而成且其绞合方向与股线导体(6)的绞合方向相反,若干根分股线(5)中的一根位于中心,其余分股线(5)围绕中心均匀排布,所述绝缘层(3)外侧紧密包覆有一尼龙加强层(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分股线(5)由若干根镀锡铜线绞合而成,所述镀锡铜线的直径为0.08mm~0.1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加强层(4)的厚度为0.1mm~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加强层(4)为尼龙66加强层或尼龙12加强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股线导体(6)的绞合节径比为10~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1)由5个股线导体(6)绞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股线导体(6)由7根分股线(5)绞合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为聚烯烃绝缘层。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超柔软机车连接电缆,包括:中心导体和包覆于中心导体外侧的绝缘层,所述中心导体由若干个股线导体绞合而成,若干个所述股线导体沿周向依次排布并在其中央形成一间隙,每个所述股线导体均由若干根分股线绞合而成且其绞合方向与股线导体的绞合方向相反,若干根分股线中的一根位于中心,其余分股线围绕中心均匀排布,所述绝缘层外侧紧密包覆有一尼龙加强层。本技术在保证电缆韧性与强度的同时,为折弯提供空间,从而提升电缆的柔软性,又提高了电缆的耐磨性与表面光滑性,从而满足在狭小空间内的使用需求和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久德,卜晓华,孙群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鑫宏业科技(湖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