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82396发布日期:2024-04-18 20:55阅读:7来源:国知局
开关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单元。


背景技术:

1、现有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内一般设有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接触系统用于导通和分断电路,灭弧系统用于熄灭接触系统产生的电弧;首先,灭弧系统包括灭弧装置,灭弧装置为单一整体结构,在灭弧装置的规格尺寸较大时,增大了制作难度;其次,开关单元分断时易发生串弧,导致分断失败;第三,灭弧系统缺少必要的吹弧结构,电弧进入灭弧装置的效率较低,影响灭弧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开关单元,其分断能力好,便于生产制作和装配。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开关单元,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的安装腔体内的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接触系统包括枢转设置的旋转触头组件以及两组分别布置在旋转触头组件径向两侧的承接触头,旋转触头组件包括旋转触头,旋转触头包括设置在其两端且分别与两组承接触头配合的旋转接触部;所述灭弧系统包括两组分别布置在两个旋转接触部的运动轨迹上的灭弧装置,每组灭弧装置均为环绕旋转触头组件设置且两端均延伸至对应旋转接触部的运动轨迹的两端,两组灭弧装置的两端之间设置两组承接触头;每组所述灭弧装置均包括至少两个灭弧室,各灭弧室沿旋转触头组件的转动方向依次布置。

4、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触头组件沿第二方向转动而与承接触头断开;

5、所述灭弧装置包括三组灭弧室,三组灭弧室沿旋转触头组件的周向依次布置且整体成c形结构,三组灭弧室沿第二方向依次为首灭弧室、中间灭弧室和尾灭弧室,首灭弧室与对应承接触头配合,尾灭弧室与对应的转动至断开位置的旋转接触部相对配合。

6、进一步的,所述灭弧装置还包括中间引弧件,中间引弧件包括折弯相连的两块引弧板,分别为第一中间引弧板和第二中间引弧板;所述中间灭弧室和尾灭弧室之间设有中间引弧件,为第一中间引弧件,第一中间引弧件的两块引弧板分别与中间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尾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并排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首灭弧室和中间灭弧室之间也设有中间引弧件,为第二中间引弧件,第二中间引弧件的两块引弧板分别与首灭弧室的灭弧栅片、中间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并排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灭弧室的电弧入口端插置在首灭弧室和尾灭弧室的电弧入口端之间。

9、进一步的,所述灭弧装置还包括尾部引弧板,尾部引弧板与尾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并排,尾部引弧板与第一中间引弧件分别位于尾灭弧室两侧,尾部引弧板一端相对于尾灭弧室向旋转触头组件凸出。

10、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触头组件在断开位置时,旋转接触部与尾部引弧板凸出于尾灭弧室的一端抵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触头组件还包括枢转设置在壳体上且用于承载旋转触头的支持;所述壳体还包括分隔筋,两组分隔筋分别位于旋转触头组件的径向两侧,两组分隔筋分别与支持配合将安装腔体分隔为两个接触腔,两组旋转接触部、两组承接触头、两组灭弧装置分别位于在两个接触腔内。

12、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旋转接触部分别为第一旋转接触部和第二旋转接触部,两组承接触头为分别与第一旋转接触部和第二旋转接触部配合的第一承接触头和第二承接触头;

13、所述支持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支持的径向两侧上的绝缘凸起,旋转触头组件在断开位置时,分别与两组分隔筋配合形成两组绝缘隔断,一组绝缘隔断位于第一旋转接触部和第二承接触头之间,另一组绝缘隔断位于第二旋转接触部和第一承接触头之间。

14、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凸起包括内弧形侧面,分隔筋设有外弧形侧面,外弧形侧面和内弧形侧面的圆心与旋转触头组件的轴线重合;

15、所述旋转触头组件在断开位置时,外弧形侧面和内弧形侧面贴合或间隙配合。

16、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两组吹弧结构,每组吹弧结构均包括沿旋转触头组件的轴向布置在对应旋转接触部的移动轨迹两侧的上吹弧件和下吹弧件,上吹弧件与下吹弧件之间形成吹弧通道,吹弧通道一端用于与对应旋转接触部的转动轨迹连通配合,另一端与对应灭弧装置的电弧入口相对连通。

17、进一步的,所述上吹弧件包括上产气件,下吹弧件包括下产气件,上产气件和下产气件沿旋转触头组件的轴向相对设置。

18、进一步的,所述上吹弧件还包括上导磁板,下吹弧件还包括下导磁板,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沿旋转触头组件的轴向布置在上产气件和下产气件两侧。

19、进一步的,所述上吹弧件包括上导磁板,下吹弧件包括下导磁板,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沿旋转触头组件的轴向相对设置。

20、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触头组件在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切换的转动角度为60°-90°。

21、本实用新型开关单元,其灭弧装置的规格尺寸大,保证了灭弧效果,提高了开关单元的分断能力;所述灭弧装置由多个灭弧室组合而成,与灭弧装置由多块灭弧栅片安装在一对隔板之间的方式相比,每个灭弧室的生产制作和装配操作更加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和装配难度,提高效率。

22、此外,所述旋转触头组件在断开位置时,两个绝缘凸起分别与两组分隔筋配合形成两组绝缘隔断,一组绝缘隔断位于第一旋转接触部和第二承接触头之间将二者隔开,另一组绝缘隔断位于第二旋转接触部和第一承接触头之间将二者隔开,从而避免发生串弧,导致分断失败的情况发生。

23、此外,所述旋转接触部与承接触头分断产生的电弧完全处于对应吹弧结构的作用范围内,加速电弧进入对应灭弧装置,从而灭弧系统的提高灭弧效率。

24、此外,中间灭弧室沟槽两端分别与首灭弧室和尾灭弧室的电弧入口端相对连通,从而提高电弧在各模块之间的流转效率,从而提高灭弧装置的灭弧效率和能力。

25、此外,所述中间引弧件提高了电弧在中间灭弧室和尾灭弧室之间的流转效率,提高了灭弧装置的灭弧效率。

26、此外,所述尾部引弧板凸出在旋转触头装配腔内的一端,用于与对应的转动至断开位置的旋转接触部抵接,加速电弧引入灭弧装置的速度,提高灭弧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开关单元,其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的安装腔体内的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接触系统包括枢转设置的旋转触头组件(11)以及两组分别布置在旋转触头组件(11)径向两侧的承接触头(3),旋转触头组件(11)包括旋转触头(112),旋转触头(112)包括设置在其两端且分别与两组承接触头(3)配合的旋转接触部(112c);所述灭弧系统包括两组分别布置在两个旋转接触部(112c)的运动轨迹上的灭弧装置(2),每组灭弧装置(2)均为环绕旋转触头组件(11)设置且两端均延伸至对应旋转接触部(112c)的运动轨迹的两端,两组灭弧装置(2)的两端之间设置两组承接触头(3);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灭弧装置(2)均包括至少两个灭弧室(2-0),各灭弧室(2-0)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转动方向依次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触头组件(11)沿第二方向转动而与承接触头(3)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装置(2)还包括中间引弧件(9),中间引弧件(9)包括折弯相连的两块引弧板,分别为第一中间引弧板(9-0)和第二中间引弧板(9-1);所述中间灭弧室(2-0m)和尾灭弧室(2-0e)之间设有中间引弧件(9),为第一中间引弧件,第一中间引弧件的两块引弧板分别与中间灭弧室(2-0m)的灭弧栅片、尾灭弧室(2-0e)的灭弧栅片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灭弧室(2-0b)和中间灭弧室(2-0m)之间也设有中间引弧件(9),为第二中间引弧件,第二中间引弧件的两块引弧板分别与首灭弧室(2-0b)的灭弧栅片、中间灭弧室(2-0m)的灭弧栅片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灭弧室(2-0m)的电弧入口端插置在首灭弧室(2-0b)和尾灭弧室(2-0e)的电弧入口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装置(2)还包括尾部引弧板(7),尾部引弧板(7)与尾灭弧室(2-0e)的灭弧栅片并排,尾部引弧板(7)与第一中间引弧件(9)分别位于尾灭弧室(2-0e)两侧,尾部引弧板(7)一端相对于尾灭弧室(2-0e)向旋转触头组件(11)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触头组件(11)在断开位置时,旋转接触部(112c)与尾部引弧板(7)凸出于尾灭弧室(2-0e)的一端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触头组件(11)还包括枢转设置在壳体(1)上且用于承载旋转触头(112)的支持(11s);所述壳体(1)还包括分隔筋(1-9),两组分隔筋(1-9)分别位于旋转触头组件(11)的径向两侧,两组分隔筋(1-9)分别与支持(11s)配合将安装腔体分隔为两个接触腔,两组旋转接触部(112c)、两组承接触头(3)、两组灭弧装置(2)分别位于在两个接触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旋转接触部(112c)分别为第一旋转接触部(1120c)和第二旋转接触部(1121c),两组承接触头(3)为分别与第一旋转接触部(1120c)和第二旋转接触部(1121c)配合的第一承接触头(30)和第二承接触头(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凸起(111-4)包括内弧形侧面,分隔筋(1-9)设有外弧形侧面,外弧形侧面和内弧形侧面的圆心与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轴线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两组吹弧结构,每组吹弧结构均包括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轴向布置在对应旋转接触部(112c)的移动轨迹两侧的上吹弧件和下吹弧件,上吹弧件与下吹弧件之间形成吹弧通道,吹弧通道一端用于与对应旋转接触部(112c)的转动轨迹连通配合,另一端与对应灭弧装置(2)的电弧入口相对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吹弧件包括上产气件,下吹弧件包括下产气件,上产气件和下产气件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轴向相对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吹弧件还包括上导磁板,下吹弧件还包括下导磁板,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轴向布置在上产气件和下产气件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吹弧件包括上导磁板,下吹弧件包括下导磁板,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轴向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触头组件(11)在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切换的转动角度为60°-90°。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单元,其壳体的安装腔体内设有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接触系统包括枢转设置的旋转触头组件以及两组分别布置在旋转触头组件径向两侧的承接触头,旋转触头组件包括旋转触头,旋转触头包括设置在其两端且分别与两组承接触头配合的旋转接触部;所述灭弧系统包括两组分别布置在两个旋转接触部的运动轨迹上的灭弧装置,每组灭弧装置均为环绕旋转触头组件设置且两端均延伸至对应旋转接触部的运动轨迹的两端,两组灭弧装置的两端之间设置两组承接触头;每组所述灭弧装置均包括至少两个灭弧室,各灭弧室沿旋转触头组件的转动方向依次布置;所述开关单元,其分断能力好,便于生产制作和装配。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政,葛伟骏,顾哲,顾斌斌,李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6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