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冷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56526发布日期:2024-01-23 10:42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冷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冷板,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冷板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电池散热大多依靠液冷板的液体换热来完成,在冷板与电池的接触使用中,为了满足电池冷板的整体支撑强度,常见的操作方法使在冷板与箱体的接触之间增加加强筋结构,使得冷板与电池箱体的整体性更好,在液冷板上的横梁组作为承重件,为了保证其结构强度,横梁组大多采用实心结构。

2、但是上述结构的电池冷板,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上述加强筋与箱体的接触很困难、采用焊接的方法容易使箱体变形,不能很好地互相支撑、固定,以至于在材料受力形变时难以互相抵消形变,使整体结构不紧凑易变形;上述结构虽然托盘部分可以承重,但是位于电池下方的液冷板没有承重能力,容易被电池等重物重压损坏,降低整体结构的承重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冷板承重效果差,易损坏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池冷板结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包括流道板和流道板上设置的上封板,所述流道板上端一体成型的冲压出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并联排布在流道板中央,且换热流道两端的流道板上均设置有内凹的假流道,且流道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外凸的凸包,所述换热流道于流道板一端分别设置进水道和出水道,所述进水道和出水道分别与上封板上设置的进水嘴和出水嘴相连通。

4、优选的,所述假流道与换热流道不相连通,且假流道根据流道板的大小和换热流道的位置可设置成直线型、折弯型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5、优选的,所述换热流道内设置有多个扰流凸块,用以分配各个流道的流量,保证流量均匀。

6、优选的,所述流道板和上封板之间连接处还设置有一圈密封圈,且在流道板和上封板之间填充复合胶。

7、优选的,所述流道板和上封板之间采用紧固件连接或直接焊接。

8、优选的,所述换热流道的走向与电池承重的方向呈垂直设计。

9、优选的,所述流道板上还设置若干散热翅片。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散热能力好,流道板中换热流道采用同程设计,增加扰流凸块均匀各个支流道的流量分配,且设计有多个翅片进行散热,使电池达到较好的均温性能;

12、2、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的设置多个凸包支撑上方组件,有更好的承重能力,且设置多个假流道,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在不增加材料重量的情况下提升承重效果。

13、3、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的流道板与上封板采用密封垫进行密封,并通过保证整个冷板的密封等级防止电池发生热事故。

14、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能力好、强度高、承重能力好、密封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包括流道板(1)和流道板(1)上设置的上封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上端一体成型的冲压出换热流道(101),所述换热流道(101)并联排布在流道板(1)中央,且换热流道(101)两端的流道板(1)上均设置有内凹的假流道(102),且流道板(1)上还设置有多个外凸的凸包(103),所述换热流道(101)于流道板(1)一端分别设置进水道(105)和出水道(106),所述进水道(105)和出水道(106)分别与上封板(2)上设置的进水嘴(201)和出水嘴(202)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假流道(102)与换热流道(101)不相连通,且假流道(102)根据流道板(1)的大小和换热流道(101)的位置可设置成直线型、折弯型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道(101)内设置有多个扰流凸块(104),用以分配各个流道的流量,保证流量均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和上封板(2)之间连接处还设置有一圈密封圈,且在流道板(1)和上封板(2)之间填充复合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和上封板(2)之间采用紧固件连接或直接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道(101)的走向与电池承重的方向呈垂直设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上还设置若干散热翅片。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冷板结构,涉及电池冷板技术领域。包括流道板和流道板上设置的上封板,所述流道板上端一体成型的冲压出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并联排布在流道板中央,且换热流道两端的流道板上均设置有内凹的假流道,且流道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外凸的凸包,所述换热流道于流道板一端分别设置进水道和出水道,所述进水道和出水道分别与上封板上设置的进水嘴和出水嘴相连通。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具有散热能力好、强度高、承重能力好、密封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夏波涛,胡翔,洪灏,周衡,黄忠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祥博传热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6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